看了贾冰与鹿启勇的《车站奇遇》一下子就想到了郭达与蔡明多年前合作的《父亲》。
贾冰扮演的是一个土豪,鹿启勇扮演的是一个有才艺的农民工,一个等要领儿媳回家的儿子,一个等回家的女儿。他们在车站相遇了,故事由此展开。贾冰有钱,希望儿子找的媳妇要门当户对,千万别找一个农民工的女儿进门。问题是他的儿子偏偏给找了鹿启勇这个农民工的女儿做媳妇。作品用了不少篇幅来突出贾冰的土豪特性:有钱,虚荣,假装低调实则高调,门第观念严重。主要表现:刷卡施舍、说俏皮话“有缘,再圆没有你这个头圆,你这个头。我第一次见到这么圆的头”“我的这个身家不高,也就几个亿吧。”
我有疑问:他应该是这个小品的主角吗?
鹿启勇,眼见得女儿有可能嫁入“豪门”,但他清楚如果贾冰了解他这个农民工就是他的亲家,事情肯定要“黄”,所以他决定不与女儿相认。表现了一个父亲的担当与隐忍,同时批评社会嫌贫爱富的世风,他才是主角啊!至于,他的女儿在爱情与亲情矛盾时勇敢选择相认,只能说明她三观很正。贾冰最后接受这桩姻缘,只能算做改过自新,相反,认亲家当“干爹”或“干哥”这个包袱是不是冲淡了主题呢?
贾冰为什么要抢戏呢?他更出名、更会抖包袱?到底应该以演员为中心还是以主题为中心?
再来看郭达与蔡明合作的《父亲》:好不容易熬出头的海伦小姐要开记者会,她自称出身艺术世家,父亲是一个常年在国内外演出的艺术家。没想到不谙世事、爱说真话、真正身份是农民父亲偏偏这个时候不远千里来看她,活生生把一出“好戏”给扰了。当父亲意识到“闯祸”后努力挽回的情节令人动容,尤其他自称是老乡并拿出妻子几天几夜不睡觉为女儿嗑的那一大袋瓜子,不仅感动了观众,也感动了海伦,最后勇敢地与父亲相认了。
这部戏的主题褒扬与贬斥是不是更分明些?
两个小品一对照优劣自明:《父亲》之所以成功就在于主次分明,《车站奇遇》的瑕疵就在于配角喧宾夺主了。现在想来,是不是《车站奇遇》这个标题也有毛病:人们无法由其窥探主题、判定主角。
不过,《父亲》中蔡明的表演也有过了的地方:
男:海伦小姐,你还认识我吗?我曾经给你拍过好多照片啊。
蔡明:当然认识了,老朋友了吗,我爱你永远那么帅。
男:谢谢,谢谢。
蔡明:这人谁啊?长得跟大马猴似的。
如此尖酸刻薄的人有那么容易良心发现?
再如:
记者2:海伦小姐。
蔡明:嘿嘿嘿。
记者:初次来对我们这个城市影响如何啊?
蔡明:哇,这个城市真是太美了。
记者2:海伦小姐。
蔡明:本来我们讲好的,要到山东的省会演出,可是这边的歌迷非常的热情,没办法,我们就只好到济南来啦。
不知济南就是山东的省会,是很可笑,但设置这个情节的目的是什么?讽刺海伦没文化?这与要表现的主题密切相关吗?
以演员为中心是小品节目最容易犯的错误。考场作文呢?
考场作文在篇幅上与小品相似——伸缩的空间十分有限,所以不能信马由缰,信之所至。必须在有限的篇幅内解决问题。如何才能做到这一点呢?唯有确定了主题才能更准确地定位人物角色:谁是主角?情节如何取舍?总之,绝不能喧宾夺主、旁逸斜出,否则就不能在有限篇幅内凸显主角及主题。
陈佩斯这个饰演叛徒的配角老抢朱时茂这个饰演正面人物主角的戏,那是为了搞笑,追求的是一种喜剧效果。因而《主角与配角》这个小品的主题并不突出,作文写成这样可不行。即使交换身份,陈佩斯演着、演着就叛变,朱时茂演着、演着就正义凛然了,也只能说明习惯的惯性有多大,与考场作文要求的主题鲜明有很远的距离。
综上所述,考场作文宜早定主题、早定主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