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部于近日印发了《新高考过渡时期数学学科考试范围说明》和《新高考过渡时期语文学科背诵篇目说明》。明确指出从2020年高考开始,将针对新高考试点省份实行新课程方案的差异和教学内容范围不同,命制两套新高考全国卷,并对考试范围做了具体说明。
那么,2020年高考各地试卷的使用情况,会有哪些新变化呢?今天我们就为大家分析揭秘!
第四套考卷——新高考全国卷
随着通知的印发,从2017年进入高考改革的北京、天津、山东、海南四个省市的2020届高考生将实行新高考。但此届高考生使用的仍是旧教材和旧课标,所以他们明年高考使用的将是通知中提到的“基于旧课程要求的新高考试卷”。而“基于新课程要求的新高考试卷”,由于新课程刚刚从2019年秋季入学的部分省份高一新生中开始实行,所以在2020年高考中不会出现。
由此可知,2020年各省份的高考试卷使用情况,主要分为以下五类:
1、使用全国2卷·甲卷地区
2、使用全国1卷·乙卷地区
3、使用全国3卷·丙卷地区
4、使用新高考全国卷(基于旧课程)地区
5、实行自主命题的地区
各省份试卷使用情况详见下表:
依据上表信息,为大家整理了一份2020高考全国卷使用地图,表中标识的地区颜色同样在地图中予以对应。
新高考全国卷“新”在哪里?
新高考全国卷数学不分文理科,考试范围有缩减
新高考全国卷语文题型无大变化,古诗文背诵篇目有调整
全国一、二、三卷,难度会有变化吗?
2020年高考仍使用全国一二三卷的省份,考试范围和教材、课标都将不会有大的变化,试题难度估计也将保持稳定。
至于各卷之间的难度区别,一般情况下,甲卷比丙卷难,比乙卷简单(也就是难度系数为:乙卷 > 甲卷 >丙卷)。但具体到每一年,情况又有所不同。
除此之外,全国卷的使用还有如下特征:
一、视地区差异调整(针对教育发达的地区,试题对考生知识点掌握精准度要求相应降低,出题方向侧重在能力上,考查考生能否对知识点进行灵活运用)
二、视教育发达程度调整(针对教育不发达地区通常会考查一两个较偏的知识点,或平常较少见的题型)。
为什么江浙沪地区仍坚持自主命题?
主要有以下三点原因:1、当前部分省份高中教材、高中课程设置不尽相同(如上海的沪教版教材和课程标准就比较特殊,一直自主命题),与其他地区存在一定差异。2、因与其他省份考试科目、计分方式不同。(如江苏)3、第一批高考改革试点省份,由于考试科目、计分方式、录取规则都不同,仍有必要自主命题。(如2014年之后的浙江、上海)
随着高考试卷类型和考试范围的尘埃落地,2020年高考复习也正式进入了冲刺期。在一轮复习中,考生首要的任务是梳理知识、熟悉考点、提高解题技能。
但这些只是“术”的层面。今天学习哥要和大家谈的,是2020年高考试题将可能考哪些“新”内容、命题方向将有哪些不同。而读懂这些并将其真正落实到复习备考中,才是高考的真正取胜之“道”!
2020年高考重点——应该如何备考?
在今年高考阅卷结束后,各地都召开了阅卷分析会,各科评卷组长针对各科命题特点、考生答题情况进行了详细介绍和分析。我们综合这些分析,并结合考试中心在高考结束后第一时间发布的全国卷高考试题评析,对各科答题中存在的问题和2020年复习关衷需要注意的问题进行了综合整理。
针对2019年高考语文对“语言建构与运用”这一核心素养的考查特点,语文学习备考应着重做好以下几点:
(1)高度重视“表达得体”题。
“表达得体”除正确使用一些谦辞、敬语之外,还要考虑说话者的地位身份、学识教养、生活阅历,听话者的社会背景、文化知识、语言习惯,也要注意特定的时间地点、话题气氛,表达载体的语体风格等。试题形式既可以是客观题,也可以是主观题。
青年学生容易受网络语言的冲击,加之对传统文化词语的陌生,日常语言表达中常常会出现某些词语在理解或表达上的错乱,导致语言使用不合“得体”的要求。专门考查“表达得体”问题,意在引导学生关注相关的语言文化知识,正确使用祖国的语言。温儒敏教授认为:“别小看这区区3分,它预示着语文教学回归本位的趋势。”
(2)高度重视与逻辑有关的语言表达题。
语言与逻辑关系密切,语言表达是逻辑思维能力的体现。语言表达不只是有结构搭配和表意明确方面的问题,还应该有逻辑推断的问题。与逻辑思维相关的语言表达内容很多,从概念到判断,再到推理,到方法,切合点很多。同一个问题,从逻辑的角度看是逻辑思维不严密,体现在语言上则是表达不严谨。例如全国卷Ⅱ第21题。
(3)“警惕”在作文命题和文本阅读题中加入对语言运用的考查。
在作文的命题指向中加入语言运用的目标要求,是2019年作文命题的一大亮点。如全国1卷作文题明确要求撰写讲话稿,其中就含有语言运用的指令要求。
在文本阅读题中加入语言运用的考查因素,也是值得关注的。目前的现代文阅读、古诗欣赏只是要求考生用简答的形式表达对文本的理解与欣赏,没有向考生提出准确、鲜明、生动、简明、连贯的语言表达要求。
针对2019年高考语文对“思维发展与提升”这一核心素养的考查特点,2020年复习备考应着重做好对“阅读思维”的训练:
阅读思维的发展与提升,首先要从解读思维的合理做起。所谓的“合理”,指的是:命题者遵循了作者写诗写文所遵循的规律,从而提出问题;作为阅读者,也应该遵循同样的规律去思考相关问题,方能得出准确的回答。
(1)一个文本,无论诗歌、散文、传记、小说,它在写作上的终极目的都是为了表达作者的心意(包括观点、态度、思想、情感、情绪、意念……),作者心意是阅读者在“读懂作者”这个层面要攻克的最终“堡垒”。
(2)一个文本,无论诗歌、散文、传记、小说,作者表达心意,除了少数直抒胸臆的信息外,总要凭借某些载体或经由某些媒介来传达这种心意。我们将这种“载体”或“媒介”称为“触媒”——它是触发、寄寓作者情感态度观点意念的土壤。一般而言,一个阅读文本的“触媒”可以表现为四类:人,事,景,物。
(3)如果一个文本比较简单,则由某一触媒直接导出作者心意;如果一个文本较为复杂,触媒还可分出主次,前者是主角,后者是配角,它们是红花与绿叶的关系。
语文核心素养,除了语言运用与阅读思维,还有审美与文化,但是,语文素养的底层根基是对语言的感知和对思维的构建。没有这个根基,文学审美和文化传承都成了空中楼阁,因为语文高考毕竟是从读懂一篇文字、想清楚一个问题开始的。
1.要重视基本概念的复习
从概念的定义出发,由表及里,去伪存真,掌握概念的本质属性,这是提升数学素养的必要条件。
例1:命题:“若(x-1)(x+2)=0,则x =1”的否定是____。
很多人认为命题的否定就是否定命题的结论,所以“若p则q”的否定就是“若p则?q ”,其实这种理解是错误的。如果按照这种理解,上述命题的否定就是“若(x-1)(x+2)=0,则x≠1”,这个结果显然是错误的,因为这个命题与原命题都是假命题。
我们来看看教材中“命题的否定”的定义:
人教A版:对一个命题p全盘否定,就得到一个新的命题,记作?p,读作“非p”或“p的否定”。
人教B版:对命题p加以否定,就得到一个新的命题,记作?p,读作“非p”或“p 的否定”。
根据上述定义及符号语言可以看出,命题的否定是对整个命题的否定,而非只对其结论进行否定。因此这个命题的否定就应该是“并非对(x∈R,若(x-1)(x+2)=0,则x =1”,也即“存在x∈R,使(x-1)(x+2)=0,且x≠1”。
此外,在概念复习中还要避免模式化,避免机械套用有关结论。
2.要重视基本定理、公式的复习
很多学生存在重应用轻推导的现象,就是只重视定理公式的应用,而忽视公式的推导、定理的证明。事实上,重视公式的推导、定理的证明,不仅有利于理解与掌握定理和公式,理解公式之间的相互关系,而且还可以进一步挖掘公式中蕴含的数学思想,从而成为我们解决有关问题的敲门砖。
3.要重视基本技能的复习
基本技能是数学基础知识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数学建模、数学运算以及数据分析等核心素养中都有它的影子,也是历年高考考查的重点。对基本技能的复习,主要包括掌握入手点、了解隐藏点与熟悉易错点。
所谓掌握入手点,就是要掌握基本思想方法,通过分析其本质特征,熟练掌握其适应范围,掌握基本问题的基本解法。
所谓了解隐藏点,就是要了解哪些知识有隐藏的漏洞,必须与哪些知识配合使用才能避免产生错误。如在解析几何中解决直线与圆锥曲线相交的问题时,如果使用了韦达定理,就必须检验判别式是否大于零,否则就可能出现直线与圆锥曲线没有交点的情况。
所谓熟悉易错点,如忽略函数的定义域、数列中没有注意n的取值范围等问题而导致错误。这些虽然不难掌握,但是如果不注意很容易出现错误。这也体现了数学核心素养中逻辑推理的严谨性。
设问1:如何求未知数ω的值?(设法得到关于ω的方程)
设问2:两个未知数需要两个方程才可能求出它们的值,而此题我们只能得到一个方程,怎么办?
设问3:注意到ω是正整数,因而通过范围就可以求出其值,那么如何能得到关于ω 的不等式呢?
通过以上设问,应该容易想到通过函数的图像可以得到关于周期的不等式,从而得到关于ω的不等式,问题得以解决。
这就是把数学思想与核心素养相结合的一个很好的例子,以此培养能力,效果一定不错。
4.要重视数学本质
数学核心素养中的数学抽象是数学的基本思想,是形成理性思维的重要基础,反映了数学的本质特征,贯穿在数学知识的产生、发展、应用的全过程中。
导数既是函数的一个重要概念,同时也是研究函数性质,解决函数有关问题的一个重要工具。复习中不仅仅要重视导数的概念、运算以及应用,还要突出导数的工具性,突出导数在研究函数的有关性质、解决函数有关问题时的工具作用。
有人会觉得此题有超纲的嫌疑(因为有二阶导数的影子),但其实恰恰这是一道“好题”,因为它充分体现了导数的工具作用,第(2)小题的3种解法中,无论哪种方法都是利用导数作工具,充分研究了函数的性质,特别是单调性,并利用函数的这些性质解决问题。
5.要重视中国古代数学文化
近几年的高考试题增加对中国传统文化进行考查的内容,将中国古代文明作为试题背景材料,体现中国传统文化对人类发展和社会进步的贡献。
这个题目虽然难度不大,但是立意新颖,富有创新精神,特别是巧妙地利用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设计试题,不仅使学生对我国的传统文化有所了解,同时也考查了学生的各种能力,如阅读能力、思维能力、运算能力、数据处理能力等,很好地渗透了数学的核心素养。
建议1:语法训练题要少做但要精做
从近年来高考改革趋势及英语语法试题命题的走向来看,“基础、常见、实用”这六字方针是语法试题的命题原则。所以我们首先应该加强基础、常见和实用的语法题目的训练,注重梳理。
高考语法题有极强的典型性和代表性,要知道,学习语法的目的是促进语言的运用能力的发展。平时要对语法中的疑点、难点做好记录,并配合典型的语法练习题进行针对性的练习。要牢记“题不在多做,而在精做,举一反三,融会贯通”。
语法填空题的备考建议是,要加强知识储备能力,尤其是基础知识的储备。在一轮复习的基础上需要继续加强对考纲所列出的3500词的记忆与复习,灵活掌握单词的拼写、词性、搭配及词义的拓展,要特别注意常考动词的特殊过去式和过去分词的变化情况。语法知识方面尤其要掌握动词的时态、语态,非谓语动词的正确使用,名词的单复数,连词的选用以及形容词和副词的转换、比较级的正确使用等,当然介词、代词、冠词的基本用法也是考生必须要掌握的知识点。
建议2:语篇训练要多做并限时做
将语篇训练作为贯穿高三英语复习的主线是十分明智的,因为这是新课程标准、考纲所要求的。语篇训练不仅包括阅读理解,还包括完形填空、七选五、写作等。
根据高考改革,英语高考越来越重视考查考生的阅读理解能力。考生在做阅读理解练习时,一定要限定时间,根据高考试卷对阅读理解题限时的要求,应限制在30分钟内读完3+1(3篇阅读+1篇七选五)篇短文并完成10+5(10道阅读+5道七选五)道小题的选择。在选择正确答案时,要充分利用平常所学过的阅读技巧。如寻找主题句、猜词、推理、跳读、略读等获取所需要的信息。除了教材,平时也要多阅读英语报纸杂志,增加自己的阅读量,提高对不同题材和体裁文章的熟悉度以便获取更多的背景知识和英美等西方国家的文化背景知识。
做给提示词类的题时,首先要分析句意和句子的结构,确定空格处该填谓语动词、非谓语动词还是其他词类。如果要填谓语动词,要考虑动词的时态和语态以及主谓一致的问题;如果需要填非谓语动词,则要准确判断应该用哪种形式的非谓语动词;若是词性的变化,那就要考虑空格处应填的是形容词、副词还是名词等。纯空格类题目的特征是以虚词为主,而且只能填一个单词,包括介词、冠词、连词等。
考生在做题时一定要根据句意和逻辑关系,做到意义完整、逻辑通顺、形式正确。为此,考生在备考阶段要注意培养和提高语篇理解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和语言的运用能力。
建议3:利用阅读语篇复习词汇、句型和语法
在做完限时阅读后,建议将短文重新再看一遍,对文章所出现的词汇、短语进行及时归纳和总结。语篇不仅为我们提供了丰富的语言文化背景知识及交际背景,而且学生可根据上下文的内容进行猜词,推理完成对语篇的理解,并带动单词、短语和句型的复习,形成较为流畅的语言表达习惯,为写作打下基础。同时,阅读也是记忆单词的好方法。
事实上,孤立的单词是不容易记忆的,如果把它们放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联系上下文,就便于认识和记忆,并且词义记得准确、清楚。
建议4:重视写作能力的培养
书面表达能力的提高一方面需要大量阅读,另一方面离不开反复地进行语言基本功的训练。而英语写作能力的培养必须由简到繁,由易到难,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地进行训练。平时强化词汇、语法知识的运用,背诵一定篇数的经典范文,并在此基础上多读、多写,养成良好的写作习惯。
考生应该加强审题的训练,熟悉英语的五种简单基本句型,写好英语简单句。背课文和范文佳作,并且模仿其中的高级表达,学会使用这些高级表达来润色自己的文章。熟悉和了解高考书面表达的评分标准以及得分档次。加强书写的工整和美观。
一、物理观念怎么练?
物理观念的形成不是靠死记硬背能完成的,需要对物理基本概念和规律的深度理解、内化,以及在不断的纠错和应用过程中形成。
对物理知识、定理定律的理解应从物理学史、实验基础、如何得出、基本内容、公式、适用条件、注意事项等各方面进行全方位的理解掌握。形成正确的物理观念也是分析解决物理问题的前提,所以形成正确的物理观念是物理核心素养提升的重要组成和基础。
二、科学思维怎么练?
有不少学生感到物理课听课能听懂,但自己真正理解却很难,做题也不会。问题就在于他们没有掌握物理科学的思维方法。
为此,复习时可将科学思想、科学方法(例如:守恒的思想、对称的思想、等效的方法、理想化思维、建模的方法、演绎法、归纳法、整体法、隔离法、逆向思维法、假设法、排除法、极端思维法、类比法、图像法、特值法等)进行归纳和总结。
三、科学探究能力怎么练?
在复习中,应关注知识发展的历程,亲身体验实验的过程,注意实验原理及实验设计,重视实验的操作,真正培养实验操作能力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四、科学态度和责任感怎么练?
情景化的试题素材在物理高考中日益常见,这类题注意联系生活、社会实际,关注科技前沿和社会热点问题。教材“做一做”、“思考与讨论”、“思考与练习”、“科学漫步”等栏目中的材料和问题都可能是高考试题的原本。
在高三备考中,要加强解题规范性的训练和体现物理思想的训练。因为物理考试主要通过关系式体现着考生的物理思路,所以在解答题中,特别注意:
一是方程式尽量写定理、定律的原式,然后写导出式。
二是题目给出的关系要用数学式体现在解答中。
三是纯数学的关系要简要指明,但不必详尽证明。
四是减少冗长的文字说明。也就是说,考生先要在草稿纸上作出大概的解题规划,然后再写到答题卡上。
五是要加强用数学语言表达物理过程和物理结果的能力培养。
一、注重概念和原理的复习,发挥概念和原理的工具性作用
掌握物质分类的基本方法,形成分类观,能应用分类的思想深入理解元素、分散系、化学反应类型等概念。
通过对典型元素和物质的复习,领悟研究物质的基本方法,建立元素观和微粒观,能应用“物质决定性质”的思想认识更多的元素和物质。
通过对不同类型经典化学反应的研究,把握不同类型化学反应的本质特征,建立变化观和守恒观,能多角度、动态地分析化学反应,发展“变化观念与平衡思想”的素养。
二、强化实验探究,培养科学思维品质
化学是无数科学家通过实验探索、分析推理、去伪存真发展起来的一门基础学科。化学的学习过程离不开实验探究,化学的教学实施需要充分依托实验探究。在实验探究中,培养思维的敏捷性、严密性、整体性、创造性,提升科学思维品质。探究内容根据需要可大可小,小到容量瓶的形状探究,中到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因素探究,大到陌生物质的组成和性质探究。同时要避免为探究而探究,也要防止探究过程程式化和表面化。
三、熟悉问题情境,培养社会责任
近几年,化学教学情境的创设越来越多的出现在高考化学试题中。高考化学试题以生活及化工生产的真实过程为问题情境,以中学基础化学知识为载体,将化学的基本思想和方法、基本概念与原理、重要物质的性质与应用巧妙地融合在试题之中,考查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
1.以生物学思想整合概念形成网络
生物学里最核心的思想是“进化”。生态学思想与系统论思想的关系非常密切,二者有时甚至难以区分。系统论认为系统是物质存在的普遍形式,系统具有整体性、层次性和动态性。生态学从整体性角度,研究不同层次和等级生命系统与环境的相互作用;究方法上以整体性为核心,从整体上思考、突出生态综合、重视非线性复杂现象为基本特征。
高中生物课程中渗透系统论思想与生态学思想,学生要落实在认识生命系统的层次性、整体性,尝试系统分析局部与整体、生命与环境的关系,关注从细胞、个体到生态系统等各层次生命系统物质、能量变化和信息的传递;在理解生命的繁衍、进化时,将生物放到与其他个体、群体以及环境的关系中去理解;学习遗传现象与规律时,理解遗传不但是个体的,更是群体的。
当前,中央正在提倡以生态文明理念推进美丽中国建设,“生态”得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视,高中生物课程理应强化生态学内容和生态学思想。
2.高度重视生物实验、探究等活动
高中生物实验、探究还主要是服务于、依托于知识,缺乏从科学思想、方法教育和探究能力培养出发的系统规划。特别是几乎没有真正的问题解决的探究,而解决问题的能力实际上是科学素养的核心。
实验、探究的目的要有知识,但是不局限于知识。即便是就知识而言,也不但要关注验证结论、探究知识,还应运用知识解决问题;不但考虑与单一的知识建立联系,也考虑知识综合应用的问题解决。
实验、探究活动要立足生物学科,又应有跨学科的大科学视野,也就是说,实验、探究的设计应有跨学科的视角,强调活动中的综合科学思维。
3.更加强调在活动过程中的知行合一
具体说,在提出科学问题阶段,能说出提出问题的依据,可客观地评价问题的探究价值;在解决问题时,知道选择观察、测量、实验等途径来获取证据,能运用已有的科学知识、根据科学规范要求设计探究方案,正确地操作,获取证据;在陈述结果阶段,可以客观地陈述事实、描述结果;在得出结论阶段,能依据结果,得出符合逻辑的结论,并评价结论的可靠性。
从评卷情况看,整体水平略低于去年。非选择题中往年得分率较高的哲学题分值减少,而开放性设问分值增加,相当一部分考生显得不适应。此外,考生准确提取信息、审题和专业表述的能力仍有欠缺。
备考锦囊
建议考生在学习和复习应考时多从学科素养角度理解政治科的学科特点,建立学科知识点的结构图,提升综合分析和判断问题的能力,同时学会用学科术语逻辑地表达观点,立论有据。尤其要主动关注时政热点问题,2019年是新中国成立70周年、澳门回归20周年,这些大的周年纪念,都值得高度重视。
掌握“目录”学习法
考生需掌握综合检索和选用自己的“知识库”中的有关知识和技能,不仅要能够调动和运用思想政治学科教材以及重大时事方面的单个相关知识来解答问题,而且要能够综合检索和选用自己通过各种途径和方式积累形成的“知识库”中的有关知识和技能,如记忆、理解、分析、判断、推理等。
建议考生掌握“目录”复习法、“好题”法(以知识为线索,把相关经典题搜集起来,集约型地练习)、“时政拓展”法,在重点知识复习中,适时引入时政复习。
图表题呈增加趋势
从全国卷的历史试题来看,历史图表题作为材料题的一种特殊表现形式运用量呈现出明显增加的趋势,涉及的面也很广,近两年把“古今贯通,中外关联”结合起来综合考查,能一眼破题的题退出舞台。
备考锦囊
从考生答卷情况看,历史复习备考今后应注重历史核心素养的教学,更加关注时代关切,并与中学历史教学有机结合,更加注重主干知识和重点知识的把握。
从今年阅卷情况来看,考生基本上都能理解设问意图,回答问题有话可说,可以调用所学知识来解决相关问题。但是,评卷中也发现考生在答题中较多存在基础知识不扎实、概念理解不准确、分析问题能力较差、思维逻辑不清晰和表达不规范等问题,需要在中学教学中引起重视。
备考锦囊
复习时要用好教材,适当补充实际材料或热点问题;充分利用教材关于能力、观念培养的内容。强化对基础知识(概念原理规律等)的理解和基本技能(如读图能力,脑中有图等)的熟练掌握;思考或分析步骤是提出问题或质疑,学生要自己发现生活中、社会上或国际上有趣的地理现象;建立地理知识之间的联系,构建概念图。
建议在备考过程中,要加强夯实基础知识,注重解决问题的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规范专业术语表达。要突出地理学科的综合性和区域性特征,重视对地理格局的把握和对地理过程的深入分析与综合,关心国家大政方针,形成正确的人地协调观。
内容来源 高中生学习转载自“沈阳招生考试”,若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