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网站首页    行业动态    反脆弱性:为什么工作越稳定,人生越脆弱?

反脆弱性:为什么工作越稳定,人生越脆弱?

阅读量:3606059 2019-10-20


长按二维码
关注“创业投资最前线”
聚焦创业投资,传播人生智慧

作者:人神共奋来源:人神共奋(tongyipaocha)
1、“35岁现象”与职业风险
大部分公司在招聘中层以下的职位时,大都会有“年龄在35岁以下”的要求,让人感觉年过35岁,在人力资源市场上就突然贬值了。
有人说,那我过了30就不跳槽,乖乖地呆在原公司安分守己不就行了?可这种想法被人看穿了,又导致职场上“90/95后只能夸,70/80后随便骂”的现象。
其实据我所知,“年龄在35岁以下”这条招聘要求,说归说,在现实中未必能有效执行,毕竟招人招人,首先得招到能用的人。倒是后面说的“35岁现象”导致的职场心态失衡,对你的影响更大。
想要解决“35岁现象”的问题,先要理解什么叫“职业风险”。先请大家做个判断,下面两种工作状态,你觉得哪一种风险更小:
A:在一家大公司工作十年了,公司业务很稳定,工作很顺手,同事上下级关系很融洽,薪水说不上高,但也没什么不满意;
B、自由职业,收入波动很大,有一些基本的老客户,但需要不停想办法拓展新客户
估计大部分人都觉得是A,因为B给人游手好闲的感觉,实在让人放心不下来。比如上周我在文章中说自己现在是“职业写作和半职业投资”,就有读者觉得风险很大:

其实,大部分普通人无法真正理解“风险”的含义,这是《反脆弱》一书中的观点,可能很多人已经听说过这本书了,作者纳西姆·尼古拉斯·塔勒布,以《黑天鹅》、《随机漫步的傻瓜》等书著名,而《反脆弱》是他总结前书“随机性”“黑天鹅现象”背后原因的集大成之作。
本篇,我就用《反脆弱》一书中的理念,分析一下职场“35岁现象”的应对之道。
2、反脆弱:以毒攻毒
什么叫“反脆弱”呢?《反脆弱》一书中提出了三种状态:
脆弱状态:玻璃杯很硬,但掉到地上,很容易摔碎;
强韧状态:塑料杯容易变形,但掉在地上,一般完好无损;
反脆弱状态:想象有一种材质做成的杯子,当它掉在地上,会变成两个小杯子。
简单说,抵抗外部风险的能力,叫“强韧结构”;从外部风险中获利的能力,作者称之为“反脆弱结构”。
为什么塑料杯比玻璃杯抗摔呢?不是因为它更坚固,可以抵抗冲击,而是它的材质有弹性,可以用“波动性”消化外部冲击;而那些看似坚固的东西,当风险超过了它的设计承受能力,必然会被摧毁。
这个逻辑进一步延伸,作者认为,类似波动性的无序性、不确定性、混乱、不平衡性、不可预见性,这些我们平时看来不好的状态,其实往往是应对风险的最好手段。
继续展开这个逻辑,就得到了“反脆弱性”——当“波动性”经过巧妙的设计之后,反而可以让我们从风险中获利。
比如细菌,作为个体在抗生素面前是脆弱的,但大量个体的牺牲,为少数因基因突变而获得抗药性的个体腾出了生存空间,让群体得以延续,甚至更强壮,这个系统就是“反脆弱结构”。
比如2008年的金融危机,倒闭了资产配置过于单一的雷曼兄弟这样的巨头,但也让产品配置更平衡的高盛在危机中大赚一笔,高盛的“反脆弱结构”更胜一筹。
每个人都想通过“增强体质”的方式抵抗外部风险,但总有“黑天鹅事件”超过你的风险抵御能力,总有“随机事件”会轻易绕过你的“马奇诺防线”,就算你能够承受这种风险,硬扛也只会让你元气大伤。
而最好的应对风险的方法是“以毒攻毒”,设计一个“反脆弱结构”,让自己经常暴露在风险中,提高自己生活的“波动性”,利用“波动性”平衡风险,并伺机利用风险获利。
简单介绍了“反脆弱”的基本理念后,我们再回看前面的两个工作选项:
A:在一家大公司工作十年了,业务很稳定,工作也很顺手,同事上下级关系也很融洽,薪水说不上高,但也没什么不满意;
B、自由职业,收入波动很大,有一些基本的老客户,但需要想办法拓展新客户
其实看似稳定的A是“脆弱结构”,而看似不靠谱的B才是“强韧状态”。

值得分析的是,为什么工作总会给人稳定性的幻觉呢?
3、反脆弱性以牺牲个体为代价
如果你工作十年以上,你应该经历了08年、18年两次大的经济衰退,至少一次的行业性萧条,以及若干次公司自身经营的危机。而你的命运,通常有两种结果:大部分人经历了人心慌慌后,还是挺了过来,除了少了年终奖之外,没有任何直接损失;而少部分人则被以各种理由裁员,进入职业生涯的低谷。
想一想,是不是就像玻璃杯从高空摔下,要么完好无损,要么粉身碎骨或缺角裂缝而不能用了。
而另一类自由或半自由职业者,就不同了。之前我在做广告行业时经常跟自由设计师合作,他们收入的“波动性”非常大,一旦经济不好,收入马上减少,而经济太好时,又会因为业务太多接不过来,而放弃一部分收入。
但这种工作的波动性恰恰是对抗经济周期的最好手段,经济太好时,他们会提高收费标准,放弃一些难度大、利润低的业务,还会给业务多的合作公司优惠,以增加业务的稳定性;
而经济不好时,他们又会降低业务标准,甚至临时找一份工作,以渡过难关——相反,一个失业的人,想在经济衰退期从头开始一份自由职业,就难多了。
想一想,是不是就像塑料杯从高空摔下,靠着材质本身的弹性,去避免粉碎的命运。
自由职业虽然没有完全实现“反脆弱性”,毕竟是摆脱脆弱性,走向强韧状态。 
当然,有人会觉得,被裁员也不是什么大事,不应该把希望寄托在一家公司上,只要自己专业傍身,总能在人力资源市场上卖个好价钱,这不也是一种“强韧状态”吗?
没错,这正是因为人力资源市场存在“反脆弱性”,不管经济好坏,它都永远存在。可大家想一想,市场的“反脆弱性”是从何而来的呢?
《反脆弱》一书有一个振聋发聩的观点:“系统的反脆弱性是通过牺牲个体为代价取得的”。
一个国家是如何渡过经济衰退期的呢?是靠死掉一大批没有竞争力的企业,让坚持下来的公司减少竞争对手;去年到现在的经济衰退很可怕,相信已经死了一大批企业,正是这些企业的牺牲,才能让活下来的企业活得更好。
“人力资源市场”的“反脆弱性”也是如此:经济衰退期,淘汰一批没有竞争力的人,让留下来的人更容易找到工作;经济过热期,淘汰掉一批给不起高薪的企业,让给得起高薪的企业更容易找人。
“反脆弱性”会牺牲一部分最脆弱的人的利益,来提高整个系统的生存资源的利用效率,这才是“35岁现象”的本质,因为某些凭借年龄获得优势的行业与职业,一过35岁,脆弱性会大大增加。
不光是“35岁”,所有让你建立优势的东西,都有“变脆弱”的风险,比如很多技术可能在一夜之间被取代,让你辛辛苦苦十几年建立的优势化为乌有;为你贡献了大部分业务的大客户,一旦失去,你可能再也无法站起来;一场反腐,足以让最安全的公务员,变成最脆弱的职业。
作为一项“必然出现、但未必发生”的风险,“35岁危机”最好的应对就是为自己建立“反脆弱职业结构”,你不光要从玻璃杯变成塑料杯,还要有从风险事件中获利的能力——摔碎后变成两个的“反脆弱杯”。

但在此之前,最难的是放弃一切关于“稳定性”的惯性思维,比如——大公司更稳定。
4、大公司是如何做到稳定的?
30岁之前,在一家大公司工作,有助于系统地建立工作方法,积累事业资源;但30岁之后,你应该避免在大公司做的时间太长。
前半部分很好理解,后半句估计又违背了大部分人的认知,一般人都觉得大公司稳定,抗风险能力强,应该是抵御“35岁现象”最好的避风港。
但你想过吗,大公司为什么稳定?
还是前面的逻辑,系统的反脆弱性是通过牺牲个体为代价取得的,大公司之所以稳定,是因为“体系至上、公司文化至上、业务至上”,任何一个员工的利益都无足轻重,随时可以被牺牲掉,在巨大的危机面前,就算是CEO也可以牺牲。
翻开中国富豪榜的发家史,哪一个不是建立在“高杠杆”的基础上?“高杠杆”本质上是一个“脆弱性”的结构,但你别忘了,高杠杆是属于公司的,这就意味着老板把“脆弱性”转嫁所有员工、供应商、投资者、社会公众、环境,而自己坐享“反脆弱性”带来的利益。
姓许的、姓王的、姓贾的,不都是这么干的吗?只不过有人成功上岸,慢慢去杠杆;有人侥幸逃生,为去杠杆脱了一层皮;有人虽然失败,留下千古骂名,但至少全身而退。
工作造成的稳定性的幻觉,就像火鸡,它们活的时间越长,就越“确信”农场主的仁慈,直到感恩节来临的那一天。
当然,更致命的是“大公司稳定幻觉”,让你陷入舒适,从而忽视了为自己建立“反脆弱结构”:
首先,大公司的职位高度细分,职位之间高度协同,一旦失业,某些能力就成了“屠龙术”;
其次,大公司提供足够的安全空间,让你无法暴露在市场风险中,就像温水煮青蛙,很快让你丧失防御能力,还把自己的生活档次建立在“脆弱性”之上;
最后,越复杂,越脆弱,某些大公司的业务结构看似多元稳健,其实建立在沙雕之上。
抱歉,这篇文章又写长了,还没开始写“反脆弱结构”就已经3千多字了,回头想删减,又发现这些重要的概念都是理解“反脆弱结构”的前提。
这样吧,如何设计“反脆弱职业结构”,作为文章的下篇,下周二发,大家有兴趣的话,可以先自己读一读这本书,想一想答案,再对照一下我设计的方案,可能对你更有帮助。
5、我不下岗谁下岗
1999年,我还在银行工作,有一天银行被一家工厂的工人堵住了,他们怪我们抽贷,导致他们下岗。我其实很理解这些工人,我父母一辈子都在同一家工厂上班,我也在那里上学长大,他们也永远不会相信,工厂有一天会倒闭,“工厂的主人们”会失业。
那件事,坚定了我从银行辞职的信念。
那一年春晚,黄宏在小品里一句“咱工人要替国家想,我不下岗谁下岗”,足以揭示“反脆弱性”与“脆弱性”的关系。九十年代末的“三年国企脱困”可谓危局中“壮士断腕”的明智之举,让中国经济摆脱了包袱,建立了“反脆弱性”,才有之后的十年腾飞。
但包袱不会无缘无故消失,工人“脆弱性”成为解决系统性危机的无法避免的突破口。
2017年,某通讯设备巨头的一名老员工因被裁员而跳楼身亡,事情背景是公司调整收缩亏损业务。
大企业的业务都会分为核心业务和非核心业务,后者在危机时候可以当成包袱甩掉,虽然没有任何HR会这么跟你说,但这是一种基本的“反脆弱结构”。两年后,这家经历了“制裁风波”的公司熬过低谷, 相信在5G建设高潮来临之后,员工们还有几年好日子可过,不会暴露他们与生俱来的“脆弱性”。
“反脆弱系统”对“脆弱性”部分的牺牲,正是一个企业、一个组织、一个国家,发展壮大的过程,这大概就是古人说的“一将功成万骨枯”的内在逻辑。
虽然从道德的角度讲,任何人都不应该利用他人的“脆弱性”,来建立自己的“反脆弱性”,但至少每个人都应该建立自己的“个人反脆弱性”,以免自己成为他人建立“反脆弱性”的牺牲品。
往期必读好文  反洗脑好文!城市真相:消费主义害人太深!
  中国穷人的孩子,正被手机废掉  没病到一定程度,你千万别去创业  香港闹事、台湾不省心,澳门怎么一声不吭


在线QQ咨询,点这里

QQ咨询

微信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