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段时间,#夏东海教育方式#上了热搜,一下把我的思绪拉回2005年坐在电视机前看《家有儿女》的那个夏天。
《家有儿女》可能不是最好的戏剧,但在80后90后这里永远有话题。
微博上时常有人感叹:每个孩子都想要一个夏东海这样的父亲。
知乎上也有帖子专门讨论这一家到底多有钱。
对于我们这代人来说,《家有儿女》的看头,小时候在乐呵,后来在三观,现在是教育。很多人都夸夏东海是教科书级别的父亲,一水的“以身作则”“把孩子当朋友”……
我却刷到一个耳目一新的评论:夏东海的高明之处在于,不仅懂得“尊老爱幼”,还懂得“尊幼爱老”。
咂摸良久,深以为然。
1
在日常生活中,随处可见这样的情形:
“你拿去,拿去”,不跟儿子说一声,就把玩具送人;
“别人都在学钢琴,你也得学,不然你以后拿什么跟人家比?”;
“他是个坏孩子,少跟他玩!”
不仅如此,我们还见到不少胡搅蛮缠,怒刷存在感的老人。
年初大火的《都挺好》中苏大强就是一例,有事没事给孩子添堵,说白话,挑是非,他强任他强,我是苏大强。
当苏明成给大哥打电话控诉爸爸的行为时,大哥说:能管他的人已经去世了,我们作为孩子,只能顺着他。
为什么要把教育孩子和赡养父母这两件事放在一起呢?
因为这二者息息相关,大概率上,家里有胡搅蛮缠的老人,就有不被尊重的孩子。
这并不是我胡诌,而是由中国自古以来的家庭关系准则“尊老爱幼”得来的。
2
尊老爱幼,源于儒家伦理中的“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即父亲是天,孩子是父亲的附属品,只能服从。
代代传承,到最后就是——没有错误意识的父母和严重被控制的孩子。而作为核心家庭的年轻夫妇,对待孩子控制多于尊重,对待老人敬畏大于关爱。
年轻夫妇,因为从小在被控制的环境中长大,自我意识缺失,所以很难意识到孩子也是一个完整的个体,他有自己的思想和人格,孩子不是自己的一部分,只是借由自己来认识世界。
爱到深处,保护过剩,以“为你好”的名义计长远也是一种控制。
我们总是把孩子想得太无能,认为他对世界没有想法、没有认知、容易受到伤害,灌输强迫,剪去翅膀,磨平棱角,当然可以让他少受伤,但同时也会让他的生活变得无趣,灵魂变得乏味。
我们大部分中国人,少有真正的幽默,真正的快乐,因为在这个计深远又霸权的控制过程中,孩子的自我意识被消磨得所剩无几,而这也是不自信,无规律,无主见的成因。
对于父母,我们的态度更加复杂。因为从小被管束过分,谈不上多亲近,即便是父母老了,权威不再,他们做得不对,正值盛年的我们也碍于“孝顺”或者是“别人怎么看”而不指出,导致老人的没有边界意识,不断触犯年轻人的心理防线。
一方面,我们深受老人没有边界意识,跟不上时代的困扰,一时三刻也会产生厌倦,另一方面我们拉不下脸去告诉他们“你错了,你应该学习”。
我们认为,老人虽然老了,但毕竟是成年人,有判断是非,做对事情的能力,毕竟是长辈,应该受到尊敬,不被后辈指点。我们总是把老人想得太全能,忘了他们和当下的主流社会价值已经有一段距离,他们的思想、行动、语言等能力都在退化,他们也是需要关爱,需要引导的一群人。
3
不自信的小孩,身心俱疲的夫妻,孤独又倔强的老人,如果家庭关系只用“尊老爱幼”来维持,这种情形只会越来越严重。下一次,当问题出现时,转变一下思路,“尊幼爱老”也许可行。
尊幼,即承认孩子不是你的附属品,把孩子当成完整的个体,尊重幼小的孩子的思想、人格、隐私。
在孩子的事情或者家庭重大决定上,把他当成有思想的家庭成员,询问他的意见。也许他并不能说出什么建设性的建议,也许他的话听起来很可笑,但在这个过程中他会意识到自己的存在,也会锻炼他独立思考的能力。
尊重孩子的财产,既然是给孩子的零花钱,就不要用“你现在还小,妈妈帮你攒着”来敷衍他,相信孩子有合理支配财产的能力。你的孩子,也许比你认为得更聪明。
尊重孩子的隐私,这一点夏东海在《家有儿女》中做出示范:
爱老,即承认老人并非全知全能,能指出他们的错误,以关爱的方式,以为他们好为目的,引导他们过更温情,让彼此都舒服的老年生活。
梁实秋在《教育你的父母》一文中说:“父母年纪大了,子女也负有教育父母的义务。”
老人年纪大了,如果不学习,就会与这个世界脱轨,久而久之会产生一种“自己没用”的感觉。而这就是有的老人没事找事刷存在感的根本原因。
老人也是需要被肯定,被关爱的。在家里装修最忙的时候,年近8旬路都走不稳的奶奶曾说她想帮忙搬砖。李诞在《奇葩说》中也曾表示:鼓励父母做事,是给他们最好的爱。
不要嫌弃父母学得慢,走得慢,他们也想跟上你的脚步,离你更近一点。既然你日日教孩子写作业都不嫌烦,既然你认为“为你好” 是爱的表现,那也请耐心一点,把对孩子的关爱分一点给父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