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网站首页    行业动态    穿越魔鬼城 又见敦煌——大西北环游之三

穿越魔鬼城 又见敦煌——大西北环游之三

阅读量:3617773 2019-10-20




穿越魔鬼城 又见敦煌  
—— 大西北环游记之三
作者 || 浪激天涯
供人观光的地貌主要有三种,雅丹、丹霞、喀斯特。
雅丹是成群的土堆;丹霞则像叠了很多次的彩色丝绸、比赤橙黄绿青蓝紫还丰富;石林以及桂林那绵延不断的山峦就是喀斯特地貌了。
一、雅丹地貌
雅丹一词源于突厥语,意为具有陡壁的小土丘。
1899-1903年间,瑞典科考探险家斯文赫定在新疆罗布泊考察时,见到古湖周围有许多成群分布的土丘。维吾尔导游告诉他这叫雅丹(Yardang),他便将雅丹写入他的科考著作《中亚和西藏》(Central Asia and Tibet)。到现在,雅丹这个词已被学术界普遍接受。
雅丹,即被风吹出来的土包。一到有风的时候,整个区域要么一片呜咽,要么啸声四起,因此得名魔鬼城。
世界上降雨量少、风大的干旱区或沙漠边缘都有雅丹地貌。于是我们很容易想到撒哈拉沙漠。是的,撒哈拉沙漠也有雅丹地貌,而埃及西南面的黑白沙漠里的雅丹则是被穿上黑丝袜的雅丹:土堆上布满丝丝缕缕的黑沙。

在极干旱地区的一些干涸的湖底,常因干缩而裂开,风沿着这些裂隙使劲吹。
裂隙越来越大,原来平坦的地面生出沟槽。风继续吹,沟槽越来越大,整块的地表则慢慢分出行列。风还在吹,一行行的土块被风切割,一个个独立的土堆就这么形成了。风一直没停下,形状不一的土堆慢慢变成列队的士兵一样,身向一边侧、头向一边偏。风永远不停歇,大土堆终会变小,直到所有土堆消失殆尽。风,仍在吹……
雅丹地貌的形成年代很难确定。大致在两千年左右。中国柴达木盆地西部的雅丹地貌群则具有世界上延伸最长的雅丹地貌群。
二、南八仙雅丹地貌
要开发一个方圆几百公里荒芜人烟的戈壁、沙漠,无疑是寂寞而清冷的。被革命豪情点燃的人们自有无边的浪漫与诗意。
上个世纪五十年代,地质勘探队不断命名勘探过的地方。“南八仙”是其中最文艺的名字之一。
寂寞艰苦的外在条件如何围困人们内心荡漾的激情?故事不都是人们心灵的寄托方式吗?咱们也可以为沙漠征服者编一曲凄美的赞歌!
南八仙的传说就这么传开了:八个如花似玉的南方姑娘带着沉重的勘测工具跋涉在沙漠腹地,为祖国开发大西北的事业贡献着激情迸发的壮丽岁月。突然,狂风呼啸,沙尘蔽日。身体单薄的姑娘们紧紧护住珍贵的勘探仪器而被沙尘无情掩埋。许多天以后,人们仅发现三具女尸,她们身下是完好无损的勘测工具,其他五位却再无踪影。她们就像仙女去了远方。为了纪念这八位“最可爱”的大西北开创者,人们将她们遇难的地方叫“难八仙”。当人们悲伤的泪水渐渐被时日抹去,难八仙成了今天竖在路边的“南八仙” 。而这一带士兵布阵一样的雅丹地貌则被叫做了魔鬼城。
以这个传说为蓝本的大型民族现代舞剧《西部的太阳》曾一路演到了中南海。

只是,这仅仅是传说。再深入细致点就会发现其美好善意的编撰:这八个女子无名无姓。
那是不太遥远的上世纪五十年代。一次牺牲八个地质队员而没有记载?这既不合法规也不合情理。
原来这个名字真正的来源,还是出于这个地方特有的雅丹地貌。当时有地质队员勘探到这个雅丹地貌区的南面有含铀极高的矿物,其中还有八个土堆特别险峻,远远看去就像仙风道骨的八个仙人,于是就叫这里“南八仙” 。
南八仙雅丹地貌还处于免费参观状态。从大柴旦去敦煌的途中,向左拐一下就去了。
因为地貌分散得很宽广,游客就显得很稀少。马路边随便一停就可以观景。一眼望去,绵延无尽都是相似的景致。
司机小李艺高人胆大,把车直接开到路外土堆上。路上常有大卡车,停在路边略有不安。

南八仙附近不远便是世界上唯一的水上雅丹:吉乃尔湖。可惜我们没去。
三、过无人区,越当金山
看过雅丹地貌需原路返回,之后穿越几百公里茫茫戈壁的无人区,再翻过海拔3700米的当金山垭口后便离开青藏高原了,一路走低直到河西走廊最西端的敦煌。
笔直坦荡的公路像哈达一样铺在戈壁腹地。这路是极好走却也极容易让人疲倦:两边的山峦经久不变,很快会产生视觉疲劳,戈壁里星星点点的荒草同样像复制黏贴一般相似,再没有多余的参照物刺激注意力了。
这样说也不全对,我们就看见“一家”在路边“观光”的野骆驼。
现在的无人区也不完全无人,有服务区。我们在服务区买的哈密瓜非常好吃。
一路上我都在想当年修公路是怎样的艰苦。司机小李曾来这里修过公路,他还记得那蚊子之大,十分可怕。

戈壁尽头便是当金山。
当金山位于青海、甘肃、新疆的交界处。曾是古丝绸之路的必经之道。遥想当年的漫漫驼铃声,再看今日依山而建的平坦宽敞的公路,彼时的人可曾有如此壮丽的愿景?从当金山下行的路顺山势曲折陡峭,但公路修得真是好,一直有减速的棱条防止小车打滑。虽然如此,我估计了一下,这个路段开车必须十分小心,稍不留神就可能开出路面去。
当金山起伏跌宕的低山和丘陵、稀疏倔强的荒草、裸露坦然的土地、棱角分明的岩石,不可随意地一晃而过,它需要细腻的心绪伴随其蜿蜒的态势,听它们诉说青藏高原的千年故事。是当金山在寂寞顽强地守护着长江、黄河、澜沧江三江源头上游的冰川补给线,遏制着库木塔格沙漠肆虐的沙尘。
有人说,只有走过当金山的人,才能说,我去过世界屋脊——青藏高原。我信!

四、又见敦煌
终于,十月六日,抵达甘肃河西走廊西端的敦煌,不再担心高反了。
我是第一次到敦煌。敦煌:盛大辉煌。
敦煌市是酒泉市下属的一个县级市。
“又见敦煌”,是一个让旧的历史背景矮下去、新的宏愿升起来的大词。
先有张骞通西域的“凿空”之行,开通了举世闻名的丝绸之路,接着汉武帝“列四郡,据两关”(酒泉郡、武威郡、张掖郡、敦煌郡,阳关、玉门关),敦煌处于四郡中的最西边,更有后来的佛教艺术胜地莫高窟闻名中外。敦煌,就像其地名所寓意的一样,曾是丝绸之路上联结东西方的地理重镇,是东西方物质、文化的交汇点,在大漠边缘独享繁华。山峰有起伏才美,历史有升降才真实。敦煌也曾被“沙尘”淹没。
如果说游青藏高原别具野性的豪迈,那么游敦煌则换成了内敛的庄重。
我们一路走来,所有景点的门票都是司机小李代购。这一天他告诉我们有一场特色演出《又见敦煌》,问要不要买票,票价不菲。看了他带来的剧情介绍后,我又上网查了一下,好评如潮啊,于是决定看。千里迢迢,还经历了高反的折磨,看一场演出慰藉下自己,无可厚非,虽然价格不菲。
《又见敦煌》。全剧历时一个半小时,分A,B,C,D四个区。每个区就是一个厅,C区是十几个小厅。前三区是站着看。D区才坐下来欣赏。
观众进去一个大厅,自由占地儿。剧情从历史上在丝绸之路上留下足迹的先辈走向众人开始(A区),经道士王圆箓忏悔、飞天等文物远去他乡(B区),到壁画上的供奉人希望恢复昔日美貌(C区),最后终于坐下看演员们穿越时空、还原历史(D区),讲述索靖镇压叛乱、张议潮收复河西以及那幅旷世绝作《药师经变图》的故事。

图片来自网络
这出剧的表演形式可以用两个字形容:新、奇。据说剧场是因剧本而建,因此剧情得以充分展示。
前三区,观众和演员几乎是零距离。这正是导演的用意所在:让观众和演员一起穿越。观众间则是真正的零距离。这种方式适合观众不多的情况。据说当晚有七百多观众,而剧场的容量是八百人。对于我这种矮个子,看得很费力。如果前面还有个坐在大人肩头的小孩的话,基本上就只能听声音了。好在舞台几乎是全方位的,这一段看不见,下一段总能看见。因为允许拍照,几乎每个观众都举着手机。好些时候,我就看前面举着的手机,就像看小电影似的。
第四区,借助灯光等科技手段,场面很宏大。这是我最欣赏的一幕,可以不用踮脚伸脖子舒舒服服地观看。只是,由于有时声音太过突兀洪亮,好几个小孩被吓哭了。

图片来自网络
观看这出剧对我来说是一种新体验,总体感觉不错。但我不太认同第二区的部分内容:以道士王圆箓及搬运箱子的民众的忏悔切入,持续了好长一段表演。仿佛如果历史重来,王道士就会做别种选择一样。仿佛他真的就是历史罪人。
王圆箓(1849-1931),即发现莫高窟藏经洞的道士,湖北麻城人。因家里贫穷流浪到甘肃,参加清军,后转俸道教,离开军队传道,道号“法真”。走到莫高窟时,发现这里香火还算旺盛,可以不愁吃,于是就住下了,从此以看管莫高窟为生。有了多余的香火钱,他也用来维修洞窟。在处于“废弃”状态的莫高窟,他算得上看护莫高窟的第一人。当然,他一直想在莫高窟修一个道观,毕竟他是道士而不是佛教徒。偶然间,他和雇来抄经书的杨姓书生发现了封存的第17窟即藏经洞,里面有五万多件经书、佛像以及绢花绣品。他并不知道这些物品的真实价值。尽管如此,从1902年到英国人斯坦因1907年到来的几年间,王道士做了很多努力,希望官方能重视新发现的经卷,他甚至写了密函给“老佛爷”,只是没能发出去。而那些到莫高窟的“官老爷”们多是将一些文物据为己有而了事。英国人斯坦因以他崇尚佛教、一心寻找佛经而打动了王道士,以五块马蹄金(折200两银子)换取了24箱古籍,5箱佛画及绣品。这些银子最终用于维修洞窟。这之后,又有法国人、日本人、俄国人等等外国人陆续买走不少物件。剩下的在运往京城的途中,被层层“拔毛”,最后仅剩八千多件残片。
值得庆幸的是,被外国人买去的文物大多得到了妥善保存。其中大部分在英国大英帝国博物馆。正是那些被带向世界的文物,让莫高窟闻名全球。也正是藏经洞的文物引发了一门国际性新学科:敦煌学。

图片来自网络
作为戏剧自然需要“看点”。王道士是不是罪人、需不需要忏悔?把所有历史背景抛开,只截取卖文物这个镜头,当然很容易下结论。那么,现在的忏悔能给我们什么样的启示?
我当时就开小差,今天有多少文物类物事被轻率处理了?又有多少千秋事明知不可为而为了?再过一百年,我们的子孙后代在戏剧里会如何替我们“忏悔” ?
 
五、敦煌美食
到了甘肃,必然要吃面。看着师傅在眼前拉面,要宽的就宽,要细的就细,不说就是默认的半粗半细。
看见师傅把面丢进滚水里,三两下就起锅。直怀疑这面煮熟了没?
开吃吧!一碗面却越吃越多:面到碗里还在慢慢“煮”胀。
这里吃面,碗大、汤多、面的分量足,如果吃不了,可以告诉师傅少放点。从来都是嫌少,这回却嫌多,这感觉很特别。
在这里恨不得一天三顿都吃面。当然一定得吃另一特色食品:酱驴肉。感觉肉质和猪舌头很类似。这应该是我第一次吃驴肉。
虽不能与成都相比,但感觉这里吃的所有东西都是既好又便宜。
2019-10-19
延伸阅读
绝望时 请再忍一忍 请再等一等 ——大西北环游记之一
时过境迁 某些情感何以复原?—— 大西北环游记之二

【作者简介】
浪激天涯,女。法国某大学机器人学博士。现供职于法国某集团公司。喜欢写作新诗,诗评,及随笔。著有诗集《超弦之玄》。

喜欢就点个在看吧

在线QQ咨询,点这里

QQ咨询

微信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