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网站首页    行业动态    古代诗词歌曲的当代传承渠道及传播方式探索 ——以国家艺术基金“古代诗词歌曲演唱人才培养项目班”的教学为例

古代诗词歌曲的当代传承渠道及传播方式探索 ——以国家艺术基金“古代诗词歌曲演唱人才培养项目班”的教学为例

阅读量:3617830 2019-10-20


你不一定要点蓝字关注我的

古代诗词歌曲的当代传承渠道及传播方式探索——以国家艺术基金“古代诗词歌曲演唱人才培养项目班”的教学为例
摘 要:“中国古代诗词歌曲演唱人才培养”项目之所以采取“立体”“活态”的精致教学设计及其教学实践,目的在于获取最佳的教学效果,以便达到“育种”“广撒”的宏观效应,使 中国古代诗词歌曲在未来更为广泛传播的过程中,充分体现其价值和意义。可以说,“中国古代诗词歌曲演唱人才培养项目班”的教学使相当数量的中国古代诗词歌曲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教学的过程中,通过多层面的培训手段活灵活现地立体呈现于当代教学舞台上。乐谱上的每一个文字与符号逐渐鲜活,学员们以自己的声音与姿态在课堂和舞台上把文本上的“中国古代诗词歌曲”立体地呈现了出来。“项目班”的教学是国内该领域教学的典范,同时也是目前规模最大、规格最高、课程最精、学员覆盖范围最广泛、师资阵容最强大的中国古代诗词传承项目的教学实践的实例。
关键词:古代诗词歌曲;传承渠道;传播方式;人才培养;艺术教育中图分类号:J61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9923(2019)05-0125-06DOI:10. 13812/ j. cnki. cn11-1379/ j. 2019. 05. 013
在中华文明璀璨的历史长河中,诗歌意境悠远、含蓄隽秀,是中国古代灿烂的文化艺术瑰宝。古代诗词歌曲是人类文化艺术教育及语言学习的丰富资源中的一类,它承载着中华民族几千年来的精神文化之髓,民族文化的血脉在其传承过程中世代流淌。在我国传统文化中,其不可替代的地位决定了它的历史意义的深远。
2018年7月20日,“国家艺术基金(人才培养)资助项目中国古代诗词歌曲演唱人才培养 项目班”在中国音乐学院正式开班,该项目进行了为期32天的集中授课学习,为传统古代诗 词歌曲的现代化教育传播起到了良好的示范作用。作为该班的学员,本人以此次所学内容为基础,对中国古代诗词歌曲演唱人才在当代的过程中涉及的几个问题进行探讨。
一、古代诗词歌曲的产生及其历史上的传播渠道、范围、方式概况
1. 古代诗词歌曲的产生
古代诗词歌曲产生的年代历史久远,中国古典诗词的源头可上溯到上古时期的民歌及祭祀颂词,而成书于春秋时期的诗歌总集《诗经》首次将音乐的节律成熟地展现到了文字之中。从音乐与诗歌的发展历史上看,先秦到两汉之间,大部分诗歌是和着音乐诵唱,且很多时候还伴以舞蹈的。因此,《墨子》中曾有“颂诗三百,弦诗三百,歌诗三百,舞诗三百”[1]一说,这也是对中国古代“诗舞乐”一体的形式最好的描述。
这种诗、乐、舞一体的艺术形式一直延续到后来的唐、宋(直至今日,还有活体存在)。自唐宋以来,词学日渐兴盛,据词而度曲、依曲而填词的创作现象也日趋普遍,曲与词的关系甚为紧密,既典型在一定层面上又有较大影响的诗词歌曲形式这个时期已渐渐明朗化了。而奠定经典古代诗词歌曲地位的则是南宋著名词人姜夔的《白石道人歌曲》(共六卷,除此之外还有别集一卷)。该作品由两大部分组成,一是姜夔的长短句词作,二是用三种不同系统的乐谱记录而创作的歌曲。在这一时期,也是诸多中国传统诗词歌曲作品集大成的辉煌时期。
2. 古代诗词歌曲的传播渠道、范围与传播方式
在传播学视阈下古代诗词歌曲的传播,可从传播渠道、传播范围以及传播方式三个维度着眼。
从传播渠道及传播范围来看,唐、宋以来, 古代文人诗词歌曲的传播基本呈现为宫廷、文人阶层内的横向传播及其自上而下地对民间产生的一定影响(当然,在产生“诗经”“乐府诗”的时期,由下而上的采集也是常见的)。这样的传播渠道的形成及存在主要同古代诗词歌曲本身的诞生阶层以及受众门槛密切相关。不同于民族民间音乐,古代文人诗词歌曲具有较高的文学艺术造诣,且需相应的解读技巧,它们多出自宫廷士大夫及文学、音乐素养较高的文人之手,因此,受众面、普及范围也就比较狭窄,这也是延续至今的古代文人诗词歌曲窄流传承现代的原因之一。
从传播方式来看,古代诗词歌曲的传播方式同当时的媒介发展程度密不可分。除传统意义上的口传心授外,唯一可以作为传播载体的传播方式是平面传播,《诗经》时代的竹木简所记载的《诗经》到纸张发明以后的《白石道人歌曲》等,所记录的内容(文学作品本身),或者是带有音乐曲谱功能的歌曲集,均为后世人学习、 参考的依据,并具有重要的史料研究价值。
3. 目前可见的古代诗词歌曲文本资料及其分类
当前古代诗词歌曲的文本资料由于年代久远比较有限,可见的具体资料分为纯文学史 料、音乐史料以及理论史料三个亚类型。
古代诗词歌曲的文学史料有《诗经》、唐宋时期的诗词作品等。音乐史料是古代诗词歌曲现存材料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依赖于以乐谱为核心的记载音乐的符号系统的发明与相对完善。例如上文提及的《白石道人歌曲》,还有宋代的《风雅十二诗谱》、元代熊朋来的《瑟谱》 和明清时代的《魏氏乐谱》《太古传宗》《九宫大成南北词宫》《纳书楹曲谱》等。此外,汉代 的声曲折也记载了同音乐旋律、韵律相关的配合诗词歌赋进行表演的文本形式。
古代诗词歌曲的理论史料主要有宋代张炎的《词源》,该理论著作强调了作词所要涉及的一个重要环节—制曲问题。通过词韵来正音谱,是《词源》里关于词与乐谱之间关系的一个主导思想。元代曲家周德清的《中原音韵》也首次揭示了入派三声以及平声分别阴阳等北曲韵律所在,为后来北曲曲谱的填词奠定了基础,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二、古代诗歌歌曲在当代的传承传播现状
1. 当下古代诗词歌曲传承、传播的困境
上个世纪以来,古代诗词在中小学课本中逐渐减少,一些运动使人们对传统文化丧失了正确的价值判断,同时随着社会现代化进程的推进, 人们在现代化生活中对传统文化也渐渐疏离,整个社会对传承已久的诗词吟唱形式逐渐陌生,有曲谱的古代诗词演唱则更是愈来愈少见。在近 30年中,当社会把文学艺术的展演推入市场后, 市场经济下的古代诗词歌曲传承、传播状况由于受众面狭窄就更不乐观,至前些年,五千年的中国文明史中所沉积下来的古诗词歌曲演唱已濒临失传。
在多年的困境中,幸亏有中国艺术研究院音乐研究所的杨荫浏老所长为我们翻译和选编的古典诗词歌曲,有中国艺术研究院傅雪漪先生为我们翻译、选编的中国古代的诗词歌曲。傅雪漪先生常年为这项事业坚守,深入研究中国古代诗词歌曲的历史、演唱方法,潜心收集整理古代诗词及其相关资料,并为这项事业培养出了珍稀的传承人,为今天全面地推动中国古代诗词歌曲传承留下了优秀的种子。从傅雪漪先生到其弟子王苏芬教授,从傅雪漪先生到近几十年来致力于传承、传播中国古代诗词歌曲的著名歌唱家姜嘉锵教授、李元华教授等等,正是由于他们的努力,在全国当下全面复兴中国传统文化,强化中国古代诗词歌曲传承的今天,我们的火种才没有熄灭。
当然,在这几十年间,也有为数不多的几位著名作曲家如罗忠镕、黎英海、赵季平等老专家也从作曲的层面,延续了古代诗词歌曲创作的生命线。虽如此,迄今,中国古代诗词歌曲传承、传播在幅员辽阔的中华大地,还处于仅存星星之火的局面(虽江浙、巴蜀等地区也能散见一些古代诗词吟唱的活动)。
今天,“中国音乐学院古曲演唱研究中心” 举起了普及传承中国古代诗词歌曲这面大旗, 必将会在古代诗词歌曲传承的过程中起到极大的推动作用。
2. 当下应推广的中国古代诗词歌曲传承、 传播的可行、有效方式
眼下,古代诗词歌曲的传承主要依靠两种方式:首先是在国家文化艺术政策的引领和扶持下,进行专项的古代词歌曲教学培训,此次国家艺术基金“古代诗词歌曲演唱人才培养项目班”的开办就开启了古代诗词歌曲在官方主流意识形态引领下的教学传播实践(该班学 员毕业返回原地区原单位后,应为各地的大、 中、小学培养一大批演唱、传承的人才。由于他们是分级开展工作,将更有利于诗词歌曲得广泛传承、传播)。其次是各地的古代诗词歌曲的研究者、演唱者均应利用发达的自媒体平台进行社群传播,使热爱古代诗词歌曲演唱的人们能时常欣赏到高水准的古代诗词歌曲演唱,并长期互动交流。
三、国家艺术基金的立项对“古代诗词歌曲演唱人才培养项目班”的强力助推
        1. 国家艺术基金的政策及价值引导
为了进一步扶持、传承并发扬中国古代传统文化,经国务院批准,国家艺术基金(英文名称为China National Arts Fund, 英文缩写为CNAF)于2013年12月正式成立,其宗旨是繁荣艺术创作,培养艺术人才,打造和推广精品力作,推进艺术事业健康发展。
同其他企业、事业单位所提供的专项基金以及社会募集的基金有所不同,国家艺术基金完全从国家层面着眼,自上而下,其资金来源大部分为中央财政拨款,同时也接受国内外自然人、法人或者其他组织的捐赠。这样就确保了这一基金的文化政治保障以及资金来源的多元化和丰富化,最终使得国家艺术基金所坚持的文艺“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尊重艺术规律,鼓励探索与创新,倡导诚信与包容,坚持 “面向社会、公开透明、统筹兼顾、突出重点” 的工作原则得以实现。
2. 国家艺术基金“古代诗词歌曲演唱人 才培养项目班”的教学与实践
国家艺术基金“古代诗词歌曲演唱人才培养项目班”的教学与实践全面开启并疏通了对 “古代诗词歌曲”的当代传播的渠道。这秉承了十九大精神所倡导的“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全方位融入教育教学体系,不断创新新时代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理念、形式与方法,充分发挥传统文化传承的优势与作用,着力提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基础建设水平”的精神。2018年,由国家艺术基金资助的“中国古代诗词歌曲演唱人才培养”项目正式开始实施。此次项目培训主办单位为中国音乐学院,采取集中教学、课下自修以及实践教学相结合的综合培养方式,由学院按照国家艺术基金培训项目的相关管理条例直接与项目组签订培训协议,并严格遵守培训课程的管理规定,全面提高了对古代诗词歌曲的理论解读能力与实际演唱水平。
四、培训项目对“古代诗词歌曲”当代传播 方式方法的探索与实践
1. “立体”“活态”的传承理念、精致活性的教学设计
“中国古代诗词歌曲演唱人才培养”项目的最大优势是采用全方位立体化的教学设计模 式,同时注重对教学内容的多渠道多元化传播手段。培训内容主要参照杨荫浏先生翻译、编选的古典诗词歌曲,傅雪漪先生所整理翻译的古典诗词歌曲作品,内容精选自《白石道人歌曲》《魏氏乐谱》《太古传宗》《九宫大成南北词宫》《纳书楹曲谱》以及“明清杂曲”中的20 余首古代歌曲。
从技术的维度上来看,王苏芬教授为此次教学设计了科学的课程培养体系,史论上纵贯中国古代音乐史中的古代诗词歌曲发展脉络;理论体系上专门针对诗词格律、声腔研究进行专业探寻;表演实践技术上注重以戏曲身段打底的凸显古人精气神又富于现代气息的身段训练课、以戏曲声腔发声特点为代表的传统民族唱法训练课,同时不忘适度借鉴美声演唱技巧与中国当代民族声乐歌唱方法,进行“立体”“活态”的精致教学设计。
从对诗词和音乐的意境解读与传播的维度上来看,“中国古代诗词歌曲演唱人才培养”项目在培训古代诗词歌曲演唱的过程中,更加注重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播,因此,在古代诗词歌曲实践培训与理论解读的基础上,增加了传播环节,如古代诗词歌曲的传承理论、传播载体,乐谱的翻译以及传播应用的礼乐文明渠道等重点内容。也就是说,培训过程中采用的谱例大部分为原词原谱,25—30首古代诗词歌曲的演唱教学任务重演唱,并更加注重对古代诗词的深度理解和多层面的传承、传播。
2. “育种”“广撒”的传播思维步骤及其宏观效应
上述“育种”与“广撒”的教学思维,在学员的选择上就已经得以充分体现。该班20名学 员为来自全国各地得高校教师,培训班全程免费教学,更注重学员的艺术造诣和舞台实践经验,同时在教学过程中对具有独立开课能力的青年教师加大了技能授课量,以保证未来更广泛、深入地传承、传播古代诗词歌曲的效果。如此,有效地保证了为全国大部分地区培育“传承古代诗词歌曲与文化”的人才的质量。经过严格的课程培训,回归到全国各地的学员们就会成为传承古代诗词歌曲演唱技巧与文化理念的一粒粒种子,在各地发芽与成长,为全国各地培养出更多的古代诗词歌曲演唱传承的骨干。
五、实施国家艺术基金“古代诗词歌曲演唱人才培养项目”的重要意义
1. 为通过当代学校教育传承中国传统音乐文化提供了一个良好的范例
“古代诗词歌曲演唱人才培养项目”为古代歌曲演唱人才培养提供了业界最为经典的教学模版。此次培训分为日常培训与毕业汇报演出两个内容,日常培训上午的三个小时由王苏芬教授教唱,并对每一首古曲的歌词、背景、词曲作者、定谱或改编者以及该用怎样的音色演唱及其情感处理等多方面进行了详细地讲解;下午则先后聘请包括中国音乐家协会理事、著名歌唱家姜嘉锵教授,中国歌剧舞剧院国家一级演员李元华教授,中国艺术研究院项阳研究员,北方昆曲剧院周来达特聘研究员,中国音乐学院谢嘉幸、赵晓楠、黄虎教授,中国艺术研究院李宏峰研究员、郭威副研究员等在内的专家讲授古代诗词歌曲文化的传播、审美与历史, 为本项目的教学实施提供了史论支撑。
集中授课结束之后,分别于2018年8月20日、10月18日在北京市西城区文化艺术中心与中国音乐学院国音堂成功举办了两场汇报音乐会,音乐会采用了全球网络直播的形式,线下观众达到1000多人 ,线上观众达到3000多人,圆满地取得了预期的效果。
2. 证实了“立体”“活态”传承中国古代传统文化的诸多优势
此次培训的成果,充分证实了“立体”“活态”传承中国古代传统文化的诸多优势。
首先是对古代诗词歌曲的演唱的理论进行了深入的讲解与探讨,从演唱技巧上来看,以戏曲唱法为代表的中国民族唱法为主体,适度、合理地借鉴美声唱法的一些技巧,在咬字上和风格韵味上仔细打磨,将原词原谱的中国古代诗词歌曲作品更准确、立体地呈现出来。
通过此次的学习和舞台实践,大家充分地体会到在演唱过程中,作品本身风格的恰当呈现才最为重要。根据作品本身的文化属性和内容选择在演唱中突出其应有的风格,而不是将某种唱法随意地生搬硬套,这可以说是此次培训课程中的最大收获。像《杏花天影》《满江红》 《关山月》《枫桥夜泊》《静夜思》等作品,以美声唱法为主发出的声音,其音色特点更能体现出作品的风格。但在演唱古代诗词歌曲咬字方面就必须强化中国戏曲、民歌的方法,尤其是运用好戏曲演唱中能使声音甜美圆润的咬字方法。
其次是情感与传播的体会,中国艺术的表现十分注重写意,而欧洲的艺术以写实为主。中国古代诗词歌曲表达的情感多是较含蓄、内在、深沉、柔美的,即使在情绪较激动之处也是有所节制的。因此不能用唱外国歌剧咏叹调的风格去演唱古代诗词歌曲。例如歌曲《 愿成双令》,出自宋末元初时期陈元靓所撰写的《事林广记》,并配以元代顾德润的散曲《忆别》加以昆腔北曲的风格润腔,是一首原词原谱的作品。从歌词不难看出这是一首描写女子思念之情的作品,属于两段体。由于古代封建社会的女子不可能像今人这样开放,情绪都是比较含蓄、内在、深沉、柔美的,因此这种离离别别、 惆惆怅怅的感觉肯定不适合用雄壮高昂的声音演唱,而是更加适合用昆曲的润腔,唱中带说,保持良好的音质、高位置,各共鸣腔体运用适度,按作品本身的意蕴进行二度创作才能把观众带入歌曲的意境和情趣之中。也就是说,不论学习的是何种唱法,气息支持的运用永远都是相同的,不同的是所用音色及所追求的风格的差异表现出的情感、美感的差异。各种元素、 技巧、方法运用得恰到好处才是弥足珍贵的。
3. 拓展并丰富了“古代诗词歌曲”乃至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方式、方法
“诗言志,歌咏言,声依咏,律和声。”在中华5000多年的文化历史长河中,古代诗词歌曲是中华民族的文化艺术瑰宝,也是中华民族的骄傲。中国古代诗词歌曲的产生最早可追溯至上古时期,最晚至清末时期。古代诗词歌曲不同于其他类型的歌曲,所选用的都是极为精致、意味深远、情感细腻入微的古诗词,古诗词不仅有高度的文化价值、精神价值,更是传递了诸多诗人的情操,例如岳飞、辛弃疾、陆游在民族危亡之时坚强不屈的人性本质。一首优秀的古代诗词歌曲展现了音乐与诗词相融合的最美意境。例如描写女子对情人的爱恋和抱怨的复杂之情的《子衿》,反应屈原内心独白的《山鬼》 《湘君》,展示春日美妙风光的《春光好》,对亲人无限思念与盼望的《长相思》,抒发离别之情的《别董大》,期盼亲人归来的《忆王孙》,白石道人姜夔自度曲《暗香》《疏影》等等。
结论
古代诗词歌曲不仅是属于文人墨客的高雅艺术,也能让其走入寻常百姓之中易于传唱。因此传承和弘扬古代诗词歌曲要与时俱进,不该变的千古不变,该变的要随风而变。时代变了审美风尚也在变,在弘扬传统文化的同时,应在尊重古人的前提下,充分考虑今人的感受。时代变迁,师古而不泥于古,似乎更比较符合事物的发展规律。可以说,学习古代诗词歌曲演唱,对于传承优秀的传统民族文化有着深远的意义。作为中国古代诗词歌曲的传承者,在今后还应进一步拓宽学习、演唱、教学、研究的各个领域,努力提高学术素养,为古代诗词歌曲的传承尽自己微薄的一份力量。
[1] 墨子:《墨子全译》,孙以楷译,成都:巴蜀书社,2000年,第432页。
作者简介:赵 珂(1983—),女,中国传媒大学讲师
  本文刊登于中国音乐2019|音乐教育 第五期(总第159期)

在线QQ咨询,点这里

QQ咨询

微信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