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欢这里……
请关注“木子青学馆”
钢铁意志
用了2个月的时间很认真的读完了《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动容时刻几次落泪……
简单介绍一下这本书的背景:
尼古拉·阿列克谢耶维奇·奥斯特洛夫斯基(俄语:Николай Алексеевич Островский/英语:Nikolai Alexeevich Ostrovsky,1904年9月29日 [1] —1936年12月22日),前苏联著名无产阶级革命家、作家,布尔什维克战士。
奥斯特洛夫斯基1904年9月29日出生于工人家庭,因家境贫寒,11岁便开始当童工 ,15岁上战场,16岁在战斗中不幸身受重伤,23岁双目失明,25岁身体瘫痪,1936年12月22日去世,年仅32岁。历时三载,克服难以想象的困难,创作了《钢铁是怎样炼成的》这部不朽的杰作,实现了重返战斗岗位的理想。小说的结尾,保尔在近乎绝望地期待中,终于迎来了州委的电报:“小说大受赞赏。即将出版。祝贺成功。”现实生活中的奥斯特洛夫斯基却没有那么幸运,而是经历了更多的磨难。小说寄给出版社之后,吃了个闭门羹——退稿。后来经过朋友们的努力,才被一家杂志社小心翼翼地接受。
小说主人公保尔·柯察金在家乡烈士墓前的一段独白,成了千百万青年的座右铭:“人最宝贵的是生命,生命每个人只有一次。人的一生应当这样度过:当回忆往事的时候,他不会因为虚度年华而悔恨,也不会因为碌碌无为而羞愧;在临死的时候,他能够说:‘我的整个生命和全部精力,都已经献给了世界上最壮丽的事业——为人类的解放而斗争。’”
谁没年轻过 但年轻只有那么一回
木子青学馆
整本书中,除了对保尔钢铁般意志的敬佩外,还有就是对其中环境和景色描写的赞叹,特别有代入感,分享几处:
1
1
1
秋雨淅淅沥沥地洒在人们脸上。
天空中,灰云密布,他们低低地游动着,缓慢而沉重。
已是深秋季节了。
老榆树阴郁地站在那儿,任由褐色的苔藓掩盖住树皮上的皱纹。无情的秋风剥掉了它们美丽的衣着,它们赤身裸体自艾自怜。
小车站孤单地躲在树林里。
1
2
1
暴风雪又突然袭来了。
低低的灰色云雾蒙住了整个天空。雪花又大又密。
深夜,狂风怒吼着。
一阵强过一阵的风盘绕着烟囱,发出声声怪叫,吹送着森林里那些曼舞的雪花,凄厉而无情,呼啸声把整个林海都搅扰了起来。
暴风雪整整猖狂了一夜。
1
3
1
一辆电车开了过去,街上是一片轰隆隆的车声。
人行道上的人摩肩接踵,连接不断,像是潮涌。
城市多么热闹啊,熙熙攘攘,车水马龙。
妇女们的笑声、男人们的喊声、青年们的喧闹、老人们的叮咛声汇集在一起,欢快、低沉、高亢而又沙哑……
脚步在奔忙着!
电车里的灯、汽车的头灯、电影院的电灯、金黄耀眼,光辉灿烂。
大都市的夜啊,充满了生气!
1
4
1
大海是沉静而富有变化的。海浪一声又一声地冲击着沙滩,让人听了感到心烦意乱。从遥远的土耳吹来的干燥的海风撩拨着人的情绪。
海港沿岸看上去是不规则的弓形,一条钢筋水泥筑成的防护大堤挡着海浪。
那连绵横亘的山脉延伸到滨海就消失了,城郊那白色的小房子一直排到很远的山顶……
保尔双手抱住头,陷入了沉思。
曾经听英语老师讲,为什么四大名著在国外很难有很大影响力,不是因为它们经典的程度不如国外作品,而是因为外文很难将四大名著的语意情景翻译出来;同样,翻译水平很高的时候,不是对外文有不理解,而是很难把其中情景用优美的中文描写出来,所以很多翻译大咖的文学底蕴同样很深……
、 《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从1962年开始有十几位学者对本书进行了翻译,其中公认最好的是人民出版社 梅益版本最佳,我读的是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刘军翻译版本,已经在赞叹很不错了,有机会一定拜读一遍梅益版本。
翻译来自于原著,源于原著。读到上面这些优美的词句,细细品味其中情景,赞叹大师文学功底之余,更多的是对奥斯特洛夫斯基崇敬!
现在我简单的概况一下情节:
《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是一本自传体小说,其中保尔的原型就是奥斯特洛夫斯基本人,这个倔强的小男孩11岁就辍学了,在车站的餐厅洗碗、烧锅炉,11岁的孩子上的是全天班—24小时。在这里他度过了2年,餐厅里没有谁心疼着孩子动辄打骂,在一次烧锅炉的时候,保尔太累了忘记了停水前没关的水龙头半夜睡着了,结果餐厅发了大水,保尔被狠狠地打了一顿撵出了餐厅。
后来保尔又到发电厂,此时,“沙皇被推翻了“,工人们的生活依旧没有变化,但从前线回来的士兵却多了一个称号——“布尔什维克”。
保尔的布尔什维克思想启蒙来自于一个留守小镇的联络员朱赫来,这个富有斗争经验的侦查员在敌后积极做着工厂的革命宣传工作。此后,保尔的斗争意识愈来愈强。
15岁的保尔在因为营救朱赫来入狱后就已经表现出大无畏的革命精神,小小年纪经受折磨却一个字也不说。在逃出大狱后保尔真正的走上了革命道路。
16岁的保尔在战斗中异常勇敢总是冲锋在前,一次战斗中弹片击伤了头颅,这是保尔第一次经历死神,所有人都认定他没救了,顽强的保尔最后战胜了死神,但却失去了一只眼睛。
恢复后的保尔继续投入新的战斗,为保证在彻底上冻之前抢修铁路,他与一群共青团员一起筑路,在严寒冬雪上,保尔的靴子底掉了,他就套着一个鞋套把勉强把鞋和鞋底拢在一起,但是一干活雪就钻进了脚底,就这样几个月来,他就踩在雪地里一天十几个小时的干活……
这个十几岁的小战士在这次任务中第二次遇到了死神,他得了伤寒病,当时伤寒病极易传染,筑路队一天会有十几个人因伤寒病去世,保尔当时也只剩一口气了,就在战友准备把他送到镇上时,火车上的乘客因为伤寒病缘故不让保尔上火车,当时筑路队领导就给护送他的战友一杆枪说谁要把保尔扔下去,就用枪把谁“突突”了。就这样战友用枪一路护送保尔,干脆把他送回了家。
就在保尔送走的第二天,火车中途站汇报有一个年轻小伙子已经牺牲了,所以,大家都以为保尔已经去世了。
四个月后,当保尔第二次战胜死神回到城里以后,城里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战斗胜利了,政府稳定了,之前积极参加战斗的团员们已经都有了好的岗位或者安排党校学习,谁都不知道保尔还活着,当保尔找到之前的同志时,有些人还要为他已经注销的团籍争论,这些人都以为保尔是回来挣位置的,但最后保尔只是希望能回到工厂做个一线工人。
就这样保尔总在革命最需要他的时候接到一封封调令赶赴新的任务又出色的完成了那些它们。直到24岁时,在医生强烈要求下进行身体检查,但检查结果是他即将瘫痪,并没有任何办法。
一个24岁的小伙子在满腹热情的革命时,因为之前几处重伤复发和常年积劳成疾面临终身瘫痪。在这时保尔握着手枪准备结束自己的生命:但他内心的革命精神再次呼唤他:之前扛枪打仗是革命,现在战胜病魔、战胜心魔就不是斗争了吗?于是保尔又坚强起来,他希望用笔再次作战,余生通过写作呼唤大家勇敢坚强斗争。
就这样一个25岁的小伙子双目失明,半身瘫痪用坚强的意志写下来这部伟大的著作。
本书是自传体少说,奥斯特洛夫斯基在十一岁就辍学了,他接受的学校教育很少,但却能完成这样伟大的著作,整篇小说结构紧凑完整,辞藻朴实优美,人物内心和环境真实……
奥斯特洛夫斯基接受学校教育很少,为什么还能学出如此巨作?
小说中很多次提到,保尔辍学不是因为他不喜爱学习而是因为家境贫寒受欺负,但这个孩子无时无刻不在看书,在当洗碗工时,当电工时、甚至在骑兵战斗间隙,队伍中最美好的娱乐活动就是保尔为大家读《牛虻》,所以,保尔虽然年轻但日积月累的读书为他之后写作做了准备。
很多人认为那个时代的青年在当时环境下都会有如保尔一样的意志。
小说的真实性正如此,每个时期都会有积极和不积极以及投机分子,在小说描述的背景下,沙皇刚刚被推翻,布尔什维克党在当时是新生力量,保皇派、军阀、土匪、布尔什维克各派力量很繁杂,很多人加入共青团队伍也是为混一个好的差事,也是为了升官发财,所以,在党内、在共青团员里面各色人都有。
筑路队的工作十分艰苦,当大家知道第二批替班人员不会到达而要求团员留下继续工作时,就有人直接把团证扔了出来说:”我不会因为这么一个小本子丢掉性命的”。
在工厂里工作时,茨维塔耶夫就因为担心保尔会抢夺他书记的位置就联络个人派系各种排挤保尔。
在整本书中各个时期,社会的复杂、人心复杂以及革命中遇到的反对派等事情层出不穷,唯有保尔对革命的赤诚和忠心始终没变。
这个孩子太倔强、太坚强了
在整个故事中很少能看到保尔的眼泪,即使他11岁就被撵出学校;即使他13岁被餐厅管事的人打得鼻青脸肿;即使他五次与死神擦肩而过……他都没有哭泣,在他的一生中看到的只有革命工作而且是最基础的工作。
但是对待阶级敌人,对待那些有钱人家的公子哥,对待仗势欺人的人保尔毫不手软,幼小的保尔就知道用拳头来换取尊严。
似乎他生下来就是为革命而生的。
他默默地、默默地工作……
保尔是党员中的年轻人,几次负伤他身体早就出现噩兆,但每次休假时他都把机会让给别人,自己默默、默默地工作着……直到最后负重不堪。
人们用英雄、用意志坚强的人、对党忠贞来形容保尔。
但真正走进保尔之后,感受他在牺牲战友墓碑前讲到的这段话,才能感受到一个在真实的保尔:
人最宝贵的是生命,生命每个人只有一次。人的一生应当这样度过:当回忆往事的时候,他不会因为虚度年华而悔恨,也不会因为碌碌无为而羞愧;在临死的时候,他能够说:‘我的整个生命和全部精力,都已经献给了世界上最壮丽的事业——为人类的解放而斗争。’”
不是每个人都有机会为“人类解放斗争”而坚持,但每个时代都会有保尔,那些忠贞于自己的热爱;忠贞于自己的事业;或者忠贞于爱情的人,都是保尔。
你的坚持来自于不为虚度年华而悔恨的信念!
让阅读成为一种习惯
让分享成为一种乐趣
在木子青学馆一起安静的聊读书
长按识别二维码关注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