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周,美国陆军正在召开陆军协会年会,这也是美国军火厂商向美军展示最新产品,准备参加陆军规模庞大的一系列“新型作战能力”的竞标。
这其中,外界比较关注的,包括为步兵旅设计的新型作战车辆,轻型坦克,轮式自行火炮;为斯特瑞克旅设计的火力加强型斯特瑞克战车,斯特瑞克底盘的IM-SHORAD防空车,以及斯特瑞克底盘的新型电子对抗系统;为加强陆军防空能力设计的增强型爱国者系统的新型雷达;以及为增强远程火箭炮效能设计的GLSDB滑翔增程制导火箭弹和新型战术导弹;此外还有多家公司展示的参加NGSW选型而设计的新型步枪、机枪和参加陆军武装侦察直升机竞标的多种轻型高速武装直升机。
这林林总总的的装备的背后,是美国陆军的心酸史——和我们前面提到的美国海军一样,冷战后美国陆军从准备与苏联在中欧平原激情对射逐步转变为在反游击战争泥潭中苦苦挣扎,其实从军费角度而言,冷战后到现在美国陆军在“军种战争”中从未落败,如果说“新时装被研发采办费用”的话,可能陆军还要略占上风。
冷战时代的美国陆军给大家的印象是这样
现在的美军给大家的印象……
只不过,这些“新型装备”大多数并不是为了应对大规模机械化正规战争,而是为了更好的适应现代条件下束手束脚的反游击作战。
美军花了几十亿美元研制和生产反地雷、反伏击战车,反狙击光电系统,能机动灵活部署的155毫米榴弹炮之类的东西——然而俄罗斯在欧洲组建了新的坦克师,美军才发现自己的重型部队质量上的优势很可能抵消不了俄军的数量优势,更不用说多年来美军在几乎没有空中威胁的情况下作战,现如今却要面对无人机、巡航导弹、火箭炮的威胁,而随着俄罗斯空军的复苏,传统空中威胁也已经不可忽视。
至于在亚太地区,美国陆军所面临的则是完全不同的威胁——他们可能被排除在亚太的“主战场”之外,因为在亚太的陆军对抗更多的是依靠远程火力打击能力,而美军这方面能力已经明显落后于主要对手,更缺乏参与亚太地区“唱主角”的海空对抗的能力。
这从美国的战争理论名称也能看出点端倪,冷战时期美军强调的是“空地一体”(Air-land operation),而此前美军在亚太搞的则是“海空一体”(Air-sea operaiton)
我们常以为解放军和俄军这样的“传统军队”才有“陆军老大哥”的倾向——但实际上在美国,陆军一样是军队的“主体”,这从美国“反导司令部”属于陆军就可见一斑,因此美国陆军为了避免被“边缘化”也想了不少辙——在其不懈的努力下,去年美国国防部公布了新的想定,不再用“海空一体”的提法,而改为“多域战”(Multi-domain operation)将陆军和新出现的太空、网络作战力量全部包含在内,以免偏废了他们。
而美国陆军目前在编制体制改革方面,最重要的就是成立“多域作战部队”——根据此前美国陆军公布的说法,他们将在今年底前组建第一个部署在欧洲的“多域作战部队”,可能是多域作战旅。
不过,美军已经表示,在欧洲和亚洲部署的“多域作战部队”的规模和组成结构将大相径庭——不过其实质相似,“多域作战部队”首先强调的是信息情报能力,其次是远程火力打击能力,只是根据亚太和欧洲实际战场环境的不同,侧重点有所区别。
在欧洲的多域部队主要考虑增强电子战,信息战能力,也有有限的远程打击火力——这主要是用来对付俄军的“合成旅”战斗群。在2014年的乌克兰内战中,这类部队崭露头角,其特点是将集团军级的电子对抗、无人机侦察单位配备给旅级单位,同时还拥有数量相对少但精锐的坦克、机械化步兵单位,以及强大的火力打击能力。根据美军的推演,美军的重型装甲旅单位在与俄军“合成旅”的对抗中,需要凭借装甲部队的数量优势来压倒对方,颇有点“拿错剧本”的尴尬(美军钢铁洪流VS俄军火海战术?)而实战环境下,俄军的合成旅会配属数量庞大的“亲俄武装”步兵和装甲单位共同作战,而美军在欧洲扶持的乌克兰、波罗的海三国,乃至于波兰、罗马尼亚等国军队要么缺乏足够的装甲部队,要么素质参差不齐,其实也没比“亲俄武装”强到哪里去,而这些“亲俄武装”与俄军“高端能力”的结合——在2014年的乌克兰冲突中显示出了压倒性的优势。所以美军的欧洲版“多域部队”主要就是考虑作为“可灵活配属的高端作战能力”,加强这些仆从军的作战能力——当然他们也可以和美军自己的重装、轻装、中型旅协同作战,从而实现压倒俄军新组建的合成集团军的作战能力。当然,要真正实现“压倒”俄军,还需要加强IBCT\ABCT和SBCT本身的作战能力。
冷战时代的“空地一体战”,陆军要与空军联合对抗苏联钢铁洪流
但亚太的“空海一体战”,陆军岂不是只能看海?(虽然图中美国人好像把苏-27拉来给自己站台了呵呵……)
基本上来说,从本届AUSA展会上美军展示的一系列新装备来看,美军要在欧洲获得压倒俄军的地面作战能力,还是相对容易的。因为俄军的重装合成集团军也好,“合成旅”和杂牌部队的混编也罢,都因为俄罗斯经济和技术上相对弱势,无法全面更新以“阿玛塔”车族为代表的新一代技术装备,因此总体来说技术优势还在美国这边,而俄罗斯的经济现状,也很难把其常规地面部队的规模再继续扩大。
所以一旦“多域部队”配属到位,各种类型的“旅级战斗队”的新装备也到位,那么美军在欧洲获得技术占优,数量上也足够的部队是没问题的。
再加上美国空军和向欧洲盟友加速扩散F-35隐身战斗机,获得空中优势也并不困难。
所以,欧洲虽然需要多花些钱,多费点劲,但维持一个美国占优势的“平衡”,却并不是什么大难题。
问题出在亚太——美国陆军折腾的亚太版“多域作战旅”的主要装备可能是中程高超声速导弹(LRHW)和中短程战术导弹(LRPF),而与这些导弹火力配合的,除了远程无人机(目前是空军的装备),就只能依靠太空资产了(这个陆军手里倒是也有不少,加上反导司令部手里的资产就更丰富了)。从这里面我们可以看出,美国的欧洲版“多域作战旅”更接近于解放军的集团军远火旅,而亚太版“多域作战旅”更接近于解放军的火箭军导弹旅。
目前来看, 美国主要的思路还是在潜艇上部署中程高超声速导弹,用来对中国进行威慑——只不过美国的“弗吉尼亚”级核潜艇价格已经达到20亿美元/艘了,要想再进一步增加核潜艇部署数量也一样非常困难。
空军也一样,且不说关岛等基地可能一开战就被端了的问题——目前唯一能用来发射中程高超声速导弹的平台是B-52H战略轰炸机,如果把它们部署在美国本土,通过空中加油到亚太前沿来发射导弹,那当然也不是不行,只是B-52现在总共也不过76架,即使全部进行现代化改装——仍然一个架次只能发射1枚导弹,考虑到连续多次空中加油的麻烦,作战效率将低到令人发指的地步。
所以美军要靠海基和空基导弹,和解放军几千枚陆基导弹形成“平衡”——也是不可能的,这也是美国陆军的机会所在。
为了避免被“边缘化”,中程导弹是美国陆军在军种经费大战中的“撒手锏”(虽然在战场上未必)
虽然摆了个F-35的模型,但实际上要达到数千公里的射程,目前还只能用B-52来发射高超声速武器
不过,美军的这两种远程打击火力都处于研制阶段,距离部署阶段还远——在今年的AUSA上美军宣布与洛克希德签署了价值6 .7亿美元的合同研制LRHW导弹,但目前洛克希德相应的厂房刚刚动工——这种导弹距离部署起码还有四五年时间……解放军可是已经部署了数千枚导弹了……
更不用说,未来“多域作战旅”能部署到哪里的问题——日韩?自从“萨德”事件后,在这两个国家部署进攻性的导弹部队在政治上将会成为很大的难题。菲律宾……基本可以排除——那么真正靠谱的部署这些导弹的地点就只剩下美国在亚太直接控制的几个岛屿,比如关岛、硫磺岛、威克岛,以及相对日本本土,美国控制力强得多的冲绳。
然而这几个小岛基本上属于“点目标”,中国的侦察监视力量基本会24小时不间断的监控它们,无处可藏,无处可躲,战争一爆发在这里部署的导弹基本就算是玩儿完——而且,“常规战略威慑”和核威慑不同,仅仅部署数量不多的导弹是不行的,必须部署几千枚导弹才能有威慑力——而美国目前在亚太也真的找不到一个地方让他们如此大规模的部署导弹——即使不考虑安全问题也很困难。
这方面的问题,在AUSA年会上展示的这些琳琅满目的新式陆军武器都是无法解决的,即给亚太美国“友邦”全换上这些看起来“高大上”的新型陆军装备,也是完全没用的。
对于美国来说,亚太的“安全漏洞”没有一个快速的解决方案,真正可能解决的办法还需要长期的摸索和讨论——在这种情况下,现在只好假装这个问题不存在了……
本周美国《福布斯》杂志刊登一篇文章,说“中国军队的最大弱点正是美国最大优势”——然后说的是“经验”,只是,美军依靠多年来纯熟的步兵作战技能和反游击经验,要如何应对解放军的导弹攻势?这显然已经超出了吹个牛给国会老爷和普通民众听的作者的掌握范围之外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