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学术文摘》2019年第1卷第15期
“体育哲学与人类学考察”专辑
目 次
栏目
序号
题目
作者
体育哲学与人类学考察
1
游戏与体育:伽达默尔游戏论的体育哲学思考
俞鹏飞,王庆军
2
足球运动的美学和狂热精神维度:足球哲学研究
尤努斯·彤吉尔,李娟
3
“男子汉”精神与特质从哪里来?——2018世界杯足球赛体育人类学聚焦
庄孔韶
4
球迷人类学:足球观众对人类聚众模式的主体性干预
路云亭
5
仪式的动力:对特纳“仪式结构理论”的检验——以傈僳族“爬刀杆”为例
郭军,仇军,高振云
6
从“国家—社会”关系理论视角分析乡村仪式性体育的变迁:湖南郴州“汝城香火龙”活动研究
邱海洪,胡建忠
7
角色表演与阈限之维:蒙古族原始渔猎祭祀仪式的变迁逻辑——基于查干淖尔冬捕渔猎祭祀文化的观察
王智慧
8
艰难的卫冕路:一位世界冠军运动员的自我心理调适研究
庄志勇,马春银,庄佑铭
9
城市变迁中的体育与体育特色下的城市——专访南京大学城市科学研究院院长张鸿雁教授
王成
01
游戏与体育:伽达默尔游戏论的体育哲学思考
俞鹏飞,王庆军
摘要:伽达默尔是当代哲学诠释学(Hermeneutik)的集大成者,其诠释学鸿篇巨著《真理与方法》深刻影响当今西方人文科学的发展路径。游戏理论作为其哲学思想的中心线索,采用现象学的方法展开本体论游戏观的阐述,使游戏得到了新的理解。通过文献调研,运用归纳、演绎等方法,尝试厘清伽达默尔游戏理论的内涵和实质,从诠释学视角解读体育的本体论之维,引导体育回到运动本身的对话和理解,并由此引发对当代体育实践发展的多维思考。
原文刊载于《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19年第43卷第5期
长按识别二维码阅读全文
02
足球运动的美学和狂热精神维度:足球哲学研究
尤努斯·彤吉尔,李娟
摘要:足球是世界上参与人数最多、关注度最高的一项运动。足球比赛能够将成百上千万人凝聚在一起。足球运动之美、趣味性以及对社会各个阶层的普遍吸引力既是这项运动之所以伟大的原因,却也和足球运动引发的社会问题相关。不过这些社会问题并不为足球运动所特有。足球和其他体育运动一样,都是其所在社会的缩影,因而自然反映了社会问题。通过探究足球运动的美学和狂热精神维度,以阐明足球精神如何与其引发的社会问题相对立。在美学维度下,将探讨足球的游戏性、竞争性、想象力和美学价值。在狂热精神维度下,将着重分析足球如何通过比赛建立一种社群,形成狂热的情感集合。
原文刊载于《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19年第42卷第5期
长按识别二维码阅读全文
03
“男子汉”精神与特质从哪里来?——2018世界杯足球赛体育人类学聚焦
庄孔韶
摘要:聚焦讨论2018年足球世界杯赛,探讨"男子汉"的精神与特质从哪里来的问题,研究人格与亲情、各种形态的族群认同等体育精神动力之所在。以国别与族群文化之比较,阐明足球发展的选择将顶层赛事紧紧连接,青训—学校体育的链环是最具成效的。而足球等体育项目中"男子汉"精神与特质的当代培养基础,主要在于学校体育活动的他律与自律需要不失时机地优先发展,因为对于青少年成长与励志而言不可或缺的"成丁礼"地点,就在于他们所在的学校体育场地。
原文刊载于《体育学研究》2019年第4期
长按识别二维码阅读全文
04
球迷人类学:足球观众对人类聚众模式的主体性干预
路云亭
摘要:将足球置于民族志是一种记述足球的手法,但是,足球的真正意义属于普泛性的人类本体。在全球民族独立主义成为浪潮的同时,足球逐渐演化为一种世界大同理念的催化器,足球由此而获得了一种符合人类学定义的正义性。在以观看文化为代表的网络视频时代,足球未曾缺席,它极大地提升了大众观看文化的主体性功能。足球的发展难以摆脱物质的进步,其中有场地改良的因素,也有新材料使用的缘由,无以计数的球迷获得了一种在大型足球赛事中完成自我塑造的过程。足球貌似至简,其实繁复。足球无以成为一种闭门修炼的宗教,它只属于大众信仰,并成为大众文化的主体构件。
原文刊载于《体育与科学》2019年第5期
长按识别二维码阅读全文
05
仪式的动力:对特纳“仪式结构理论”的检验——以傈僳族“爬刀杆”为例
郭军,仇军,高振云
摘要: 通过学术史梳理,归纳总结出特纳“仪式结构理论”的基本要义,并以傈僳族“爬刀杆”为研究个案,对特纳的理论进行检验。结果显示:傈僳族是结构隐伏的社会,其结构性张力微弱;“爬刀杆”仪式过程中存在“交融”现象,但未出现“反结构”现象。认为:特纳的理论有其局限性,在揭示仪式的发生学原理时,还需寻找社会结构之外的动力对其进行解释。
原文刊载于《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19年第43卷第5期
长按识别二维码阅读全文
06
从“国家—社会”关系理论视角分析乡村仪式性体育的变迁:湖南郴州“汝城香火龙”活动研究
邱海洪,胡建忠
摘要:从“国家—社会”关系理论的视角,以湖南郴州的“汝城香火龙”活动为研究对象,采用田野调查法、文献研究法等,梳理乡村仪式性体育活动的产生与延续、断裂与沉寂、恢复与重构。探讨“国家—社会”关系演进过程中不同历史时期的乡村仪式性体育的变化。分析认为:在新中国成立前,从“国家—社会”关系理论的“国家源于社会”角度来看,乡村仪式性体育虽能产生与延续,但缺乏动力;在新中国成立后,从“国家—社会”关系理论的“国家脱离、驾驭社会”角度来看,乡村仪式性体育在国家控制下被动中断和沉寂;改革开放后,从“国家-社会”关系理论的国家与社会融合角度来看,乡村仪式性体育在得到国家政策扶持的基础上得以恢复与重构。
原文刊载于《首都体育学院学报》2019年第31卷第5期
长按识别二维码阅读全文07
角色表演与阈限之维:蒙古族原始渔猎祭祀仪式的变迁逻辑——基于查干淖尔冬捕渔猎祭祀文化的观察
王智慧
摘要:本文立足社会过程决定空间形式的方法论并借鉴其他相关理论,强调从仪式文化的再生产与社会发展的关系,通过对“最后的渔猎部落”进行深入考察,阐释了蒙古族原始渔猎祭祀仪式的变迁逻辑。研究认为:基于生存需要图腾与禁忌伴随着“乡土社会”的礼俗生活应运而生,使生产实践具有象征化指向,个体之间的互动成为具有神圣特质的交往图式;渔猎群体在敬畏生命,敬畏神灵原始认知理念下,禁忌的产生为族群的生存提供了保障,基于文化边界、自然边界和社会边界的共同体意识成为渔民的生产实践的核心;传统的仪式实践是族群信仰的外化,传统祭祀仪式的文化特质表达了人与自然对话的特殊语境叙事,阐释了蒙古族多元信仰的价值互构。社会变迁下“渔猎部落”面临着“过疏化”与“原子化”叠加的风险,重塑“乡土团结”将成为治理的关键。外力的嵌入促使查干淖尔渔猎文化在国家、地方政府、传承体以及当地民众的交织互动之下经历了文化再生产过程。仪式与生产实践的意义链接断裂,团结与失范的共时性张力增大,具体表现为渔猎祭祀仪式与生产实践的关系发生断裂,祭祀仪式沦为纯粹的表演,冬捕祭祀仪式则演化成一种“阈限体验”;渔猎祭祀仪式所依存的“族群”边际变得模糊,冬捕节庆民俗仪式表演的文化记忆功能使“渔猎部落”身份得以强化。
原文刊载于《体育与科学》2019年第5期
长按识别二维码阅读全文
08
艰难的卫冕路:一位世界冠军运动员的自我心理调适研究
庄志勇,马春银,庄佑铭
摘要: 获得奥运会和世界锦标赛等大赛冠军是每位运动员的梦想,而实现各项大赛的卫冕更是难上加难,这其中心理因素对于卫冕的影响尤为关键。为了分析世界冠军运动员大赛卫冕前后的自我心理调适问题,以我国羽毛球冠军运动员CL为例,从运动员参赛动机、参赛目标、参赛认知、参赛准备和决策等方面展开一项个案研究。研究发现世界大赛冠军需要克服很多个人心理问题带来的影响才能实现卫冕,通过对参赛动机的调节会激发更加积极的自我心理调适;细化目标与问题,并着力解决问题会更好地稳定运动员心理,促进更高理想的实现;调整注意与记忆,适当降低自身的成就动机,保持积极情绪有助于运动员自我心理调控。
原文刊载于《体育与科学》2019年第5期
长按识别二维码阅读全文
09
城市变迁中的体育与体育特色下的城市——专访南京大学城市科学研究院院长张鸿雁教授
王成
摘要:体育是城市现代性的重要表征。体育理念中的规则意识、公平原则以及竞争取向与城市发展中的契约意识、法权理念和自治意蕴具有相通性,城市为体育孕育生长环境与制度基础,体育为城市注入空间活力与生活文化。当下中国城市化进程加快,城市体育发展模式、体育建筑意向表达、体育城市布局发展、体育小镇规划建设等话题备受关注和思考。对此,《体育与科学》编辑部对南京大学城市科学研究院院长张鸿雁教授进行专访,本次访谈既涉及体育与城市的关系类型、体育建筑与城市意象等理论和经典命题,也涉及体育城市、体育小镇、体育产业等热点和实践话题,从城市发展史、城市文化资本和城市社会结构变迁等角度,解读并分析当前体育与城市研究中的若干议题,希冀为体育运动与城市发展以及体育与城市研究拓展新的认知生长点。
原文刊载于《体育与科学》2019年第5期
长按识别二维码阅读全文
END
体育
学术文摘
长按扫码关注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