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学术文摘》2019年第1卷第15期
“民族传统体育”专辑
目 次
栏目
序号
题目
作者
民族传统体育
1
近10年中国民俗体育文化研究述评
涂传飞
2
传统武术传承人的文化传承谱系、困境与消解
李晓智,高亮,麻晨俊
3
精准扶贫视阈下少数民族传统体育价值及发展愿景
王兰,韩衍金
4
村寨变迁与异地安置:齐鲁民间武术文化记忆、断裂、救赎
王月敏
5
论中国武术审美追求
杨静,马文友
6
中医与武术的标准化发展再比较
李守培,郭玉成
7
以字源为逻辑起点的中华武德内涵解析
杨建营,韩衍顺
8
新时代中国武术发展的立场选择:回归“主体”
黎桂华,韩金清,李臣,刘国立,秦远见,王岗
01
近10年中国民俗体育文化研究述评
涂传飞
摘要:通过文献资料调研,回顾、总结近10年我国民俗体育文化研究,在肯定我国民俗体育文化研究取得成就的基础上,重点探讨其中存在的不足及今后的改进措施等问题。研究表明,近10年来我国民俗体育文化研究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主要表现在研究议题逐渐多元、研究视角逐渐丰富、研究方法逐渐多样、理论探索和应用研究初见成效以及呈现跨界研究趋势等方面。但此阶段的中国民俗体育文化研究仍然存在着一些不足,主要有:1)研究议题的同质化和贪大求全倾向,以及由此导致的对问题的解释力不足问题;2)研究视角不够开阔;3)研究方法不够完善成熟;4)基础理论研究较为薄弱及应用对策研究较为空泛等。建议:今后我国民俗体育文化研究应进一步细化和拓展研究议题、更新研究视角、完善研究方法、注重理论探索、加强应用研究、加强跨界研究以及注重研究者自我提升等。
原文刊载于《体育科学》2019年第39卷第8期
长按识别二维码阅读全文
02
传统武术传承人的文化传承谱系、困境与消解
李晓智,高亮,麻晨俊
摘要:研究运用文献资料调研等方法,分析了传统武术传承的传统与现代谱系,认为:传统武术文化传承人的文化担当是民族民间文化传统得以延续的力量;自然传承与自觉传承的传统生态谱系致使传统武术文化的传承具有相对封闭性的特征,武术文化的“神秘性”与“经验性”指向,致使武术文化传承具有封闭性特征;武术流派中的门户之见导致信息交流的闭塞性两个方面。由“生活、职业伦理与制度”三个层构成的现代传承谱系与传统生态谱系交织构成了武术文化传承的困境,表现为:传承人生活的消极境遇影响了武术文化谱系传承走向与价值认同;制度的顶层设计影响着武术文化传承场域空间的构建,为武术文化传承提供了“模板”;武术传承人的职业伦理为武术文化传承谱系延续提供保障。传统武术传承人文化传承谱系困境的消解之道在于:建立协同治理体系,引导传承人从传统武术文化实践产品中表达生活理想和文化认同;通过制度保障观念的逻辑认知,促进传统与现代传承谱系的有机融合;突出武术文化传承人的“代言人”与“解释者”身份,构建富有创新力量的传承结构谱系。
原文刊载于《体育与科学》2019年第5期
长按识别二维码阅读全文
03
精准扶贫视阈下少数民族传统体育价值及发展愿景
王兰,韩衍金
摘要:精准扶贫是我国政府治理贫困的重要举措,关系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之成败。作为地方重要文化资源的少数民族传统体育可以参与精准扶贫,发挥价值,助力扶贫工作。基于参与式扶贫的视角,以少数民族传统体育在精准扶贫中的价值为研究重点,揭示了少数民族传统体育助力精准扶贫的内部机制。研究认为:少数民族传统体育具有文化、经济、健康、教育等多重价值。其在精准扶贫中所能发挥的作用,取决于少数民族社区、家庭或个人的致贫原因与传统体育本身多元功能的精准耦合。在精准识别贫困原因的基础上,因地制宜,充分挖掘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的文化价值和经济价值,将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注入旅游中,形成体育旅游产品,实现产业扶贫;遵循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的方针,发挥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的健康价值,因地、因人拟定运动处方,实行"体医融合",进行健康干预,助力健康扶贫;充分发挥少数民族传统体育在"扶器""扶智"与"扶志"方面的文化和教育价值,帮助贫困地区树立文化自信,激发内生动力,破解贫困文化。少数民族传统体育与精准扶贫耦合的过程,不仅助力扶贫工作,提升少数民族的幸福感和获得感,还能助推乡村振兴战略,并在此过程中实现自身创造性发展。
原文刊载于《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19年第42卷第5期
长按识别二维码阅读全文
04
村寨变迁与异地安置:齐鲁民间武术文化记忆、断裂、救赎
王月敏
摘要:为梳理齐鲁民间武术文化记忆、断裂的历史逻辑与现象逻辑,以齐鲁地域村寨变迁、异地安置两类特有的文化事相为切入点,采用文献资料、历史钩沉、文化叙事和纵向研究的方法,对不同时期村寨变迁与异地安置中齐鲁民间武术文化记忆、断裂事相进行梳理,提出现代语境下齐鲁民间武术文化救赎的具体措施,旨在形成对齐鲁民间武术文化的整理与保护。研究认为,村寨变迁中的齐鲁民间武术实现了自发、自觉到现代变异的演变程式;齐鲁地域主要发生了五次大规模的异地安置运动,民间武术传承空间的异地转换,加速了自我消亡与文化断裂;齐鲁民间武术文化救赎需要从重构现代文化语境和立体记忆,做好民间武术口述档案、传承人档案和实体档案遗产的搜集与整理;组织民间武术盛会,重塑文化自信,发展民间武术表演业,形成与乡村旅游业的联动开发几个方面展开。
原文刊载于《体育与科学》2019年第5期
长按识别二维码阅读全文
05
论中国武术审美追求
杨静,马文友
摘要: 武术之美学因子亦是武术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提炼出武术审美的理想追求对当代武术的创新性发展乃至武术学科的多元化建构均具有积极作用。通过史料整理与分析,发现武术审美追求呈现出"三部曲"的态势。形美只是武术审美的初始阶段,随着武术审美文化的不断纵深发展,神美转而成为武术追求内在美的重要向度。形美和神美是构成武术动作评价的二维指标,武术动作之"完美"的和谐性、统一性最终聚焦于武术审美的理想追求——形神兼备。明确形神兼备的武术审美追求之终极指向,能为当代武术的创编与展演、教学与训练提供一定的参考和借鉴。
原文刊载于《体育学研究》2019年第4期
长按识别二维码阅读全文
06
中医与武术的标准化发展再比较
李守培,郭玉成
摘要:鉴于中医标准化工作已积累丰富经验,且中医与武术关联紧密,从心态和行为层面针对武术标准化发展过程中面临的问题与中医标准化进行比较分析,涉及内容包括中医与武术标准化的指导思想、中药汤剂煎煮标准化与传统武术训练标准化、中医推拿手法标准化与传统武术套路标准化、中医辨证论治标准化与传统武术技击标准化、中医与传统武术名词术语翻译标准化、中医与武术标准化认识误区等。认为中医标准化对武术标准化具有较强的启示意义,武术标准化建设应秉持:①厘清中西武技思维方式之异,走“以我为主”的武术标准化建设之路;②优化、坚持传统武术训练标准,规避传统武术竞技化现象;③提炼、统一主要拳种套路技术标准,形成传统武术套路国际传播标准化体系;④简化、优选主要拳种技击标准,形成传统武术套路国际传播标准化体系配套技击基准;⑤以东方情调化翻译特色为主,构建传统武术名词术语翻译标准化体系;⑥廓清武术标准化认识误区,以标准化战略助推武术现代化发展。
原文刊载于《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19年第43卷第5期
长按识别二维码阅读全文07
以字源为逻辑起点的中华武德内涵解析
杨建营,韩衍顺
摘要:针对武术界不少专家学者对武德缺乏应有的认识的实况,以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武术文化为出发点,重点以字源为逻辑起点解析了中华武德的内涵,得出以下结论:(1)"德"字的本意是心正、目正、行正,是以仁爱为核心而发自于心、表现于行的一个内外统一的概念;"武"字的本意是持戈而立、举戈而动、荷戈而行,具体到武打技术,其核心是技击能力。(2)就核心层面而言,武德是限制习武者使用武力的内在制约机制,其存在的前提是习武者具备一定的技击能力,其核心是习武者发自内心地不随便使用武力,其根本是习武者具有仁爱之心。(3)拓展之后的武德涵盖了习武者在为人处事方面应遵循的各种日常道德规范和在习武过程中应具有的各种意志品质等方面的内容。(4)升华了的武德是习武者追求的一种"高尚精神境界"。(5)武德中有些内容已经不合时宜,但其主体内容值得深入挖掘,继承创新,特别是在大力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全力建设文化强国的当今时代。
原文刊载于《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19年第53卷第8期
长按识别二维码阅读全文
08
新时代中国武术发展的立场选择:回归“主体”
黎桂华,韩金清,李臣,刘国立,秦远见,王岗
摘要: 彰显中华文化显著基因的中国武术在发展中存在着过度学习"体育"的现象。在促进文化繁荣、凸显文化自信、坚守中华文化立场的时代背景下,回归中国武术的文化"主体"立场,成为了新时代中国武术发展的必要选择。运用文献资料和逻辑分析等研究方法从过度"学习"与坚守"主体"两种不同文化立场的发展终局开始论述,论证了只有坚持文化"主体"的发展,才能实现真正的中华文化繁荣;从中国武术近代发展的历程进行梳理,证实中国武术一直处在过度学习"体育"的立场当中。研究最后认为:中国武术的发展立场回归文化"主体",才能更好地坚守中华文化立场,承担在新时代中助推中国梦实现的重大责任。
原文刊载于《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19年第53卷第8期
长按识别二维码阅读全文
END
体育
学术文摘
长按扫码关注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