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学术文摘》2019年第1卷第15期
“全民健身与公共体育服务”专辑
目 次
栏目
序号
题目
作者
全民健身与公共体育服务
1
习近平关于体育工作重要论述的内在逻辑与时代解读
杨铃春,高扬,王翔宇,王晓昀
2
从“运动”到“活动”:新时代全民健身理念的重大转变
李龙
3
政策工具视角下《身体活动全球行动计划(2018-2030)》文本分析及对我国全民健身政策制定的启示
贾晨
4
社会组织承接政府购买公共体育服务的路径与策略
王春顺,向祖兵,李国泰
5
公共体育服务的矛盾表现与供需互动的实证研究
翁银,李凌,张瑞林
6
新时代我国少数民族地区体育公共服务分层治理研究
秦小平,胡庆山,鲁长芬,王健
7
非正式结构体育社团成员社会资本与群体凝聚力关系的实证研究
谭延敏,张铁明,金宁,陆盛华
8
社会力量投资运营体育场地的政策困境及消解路径
杨金娥,陈元欣,黄昌瑞
9
日本体育场地发展与管理运营特点及启示
张强,王家宏,王华燕
10
共益组织:脱钩后我国地方足协的功能定位
刘苏,许兰
11
体育参与促进社会资本生成的路径和方式——基于2014年《中国家庭追踪调查》数据的实证分析
黄谦,张晓丽,葛小雨
12
拥抱大数据:大数据时代中国高端体育智库建设研究
张锋,阎智力
01
习近平关于体育工作重要论述的内在逻辑与时代解读
杨铃春,高扬,王翔宇,王晓昀
摘要:运用文献分析、逻辑演绎与辩证分析等方法对新时代习近平关于体育工作重要论述的内在逻辑进行解读,研究认为:习近平关于体育工作重要论述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与马克思主义体育思想一脉相承,是马克思体育思想中国化的新成果;习近平关于体育工作重要论述应时代而生,是新时代中国体育理论发展的伟大创新。习近平关于体育工作重要论述的内涵体现为体育是社会发展和人类进步的标志,是综合国力和社会文明的体现。习近平关于体育工作重要论述的内核与旨归是:“健康第一,人民至上”。“体育强,中国强”,体育强国梦与中国梦紧密相连,坚定理论、制度与文化自信,着眼全球地位建设体育强国使其成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基石。
原文刊载于《体育与科学》2019年第5期
长按识别二维码阅读全文
02
从“运动”到“活动”:新时代全民健身理念的重大转变
李龙
摘要:党的十九大报告首次提出"广泛开展全民健身活动",高度概括了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后体育的新定位、新功能、新目标,由此引发体育界和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运用文献资料法和场景驱动法对全民健身从"运动"到"活动"转向的历史逻辑、目标设定、实践形态、社会功能、思维方式等进行了实践唯物主义分析,提出以"人民美好生活"为出发点和落脚点的全民健身活动的理论框架,并探索与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全民健身活动的行动路径。提出新时代推进"全民健身活动"的路线图:1)顶层设计:制定与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全民健身活动国家发展纲要; 2)科学组织:跨学科力量着力研究健康生活方式的内在规律和时代特点; 3)贯彻落实:形成多主体协同参与多元价值塑造相统一的健身活动体系。全民健身活动重要概念的提出是新时代全民健身理念的重大转变,是统领新时代全民健身工作的根本遵循,将促进对新时代主要矛盾的变化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体育发展战略的深化理解。
原文刊载于《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19年第42卷第5期
长按识别二维码阅读全文
03
政策工具视角下《身体活动全球行动计划(2018-2030)》文本分析及对我国全民健身政策制定的启示
贾晨
摘要:采用内容分析法,按照政策工具的分析框架从X基本政策工具和Y统筹协作多元主体两个维度对《身体活动全球行动计划(2018-2030)》的政策文本进行分析单元界定、内容编码、计量与分析。研究发现:世卫组织《行动计划》政策文本兼顾了三种类型的政策工具,运用较为均衡,推动和拉动及影响效用较为显著。其中供给型政策工具内容占据主导,重点关注科技的使用与创新;环境型政策工具内容运用合理,长短期政策相互配合;需求型政策工具内容比例适中,更为侧重国际交流与服务外包。该计划以公共健康为本,注重跨区域跨部门合作,发挥社区组织为支撑的多元主体协作机制,以推动全民健身的开展与实施。最后,针对《行动计划》政策文本中政策工具运用情况的分析,以期为我国全民健身政策的优化与完善提供启示与借鉴。
原文刊载于《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19年第53卷第8期
长按识别二维码阅读全文
04
社会组织承接政府购买公共体育服务的路径与策略
王春顺,向祖兵,李国泰
摘要:为探索体育社会组织承接政府购买公共体育服务的实践路径,采用文献调研、逻辑分析等研究方法从社会组织角度,探讨体育社会组织承接公共体育服务过程中的购买主体、方式、内容、支出、责任及其相互关系,并从购买、承接及受益的不同角度剖析影响其承接的主要因素。研究认为,体育社会组织承接政府购买公共体育服务可选择全面响应、补其短板及精准定位策略,而承接过程应从需求整合与需求导向着手,进行内部建设与对外公关,引入“公益孵化”与“民资暖巢”等举措。在此基础上,通过并举、齐抓及共建形成合力,以“点-线-面”三层次融合推进共生网络,建立组织间友好伙伴关系,形成体育社会组织承接政府购买公共体育服务的新思路。
原文刊载于《体育科学》2019年第39卷第8期
长按识别二维码阅读全文
05
公共体育服务的矛盾表现与供需互动的实证研究
翁银,李凌,张瑞林
摘要: 为实现公共体育服务的供需有效互动,引入产品供需理论,从公共体育服务的供需互动视角切入,以探寻公共体育服务的矛盾表现与供需互动的影响关系,发现各路径间皆呈显著的影响效果,且供给质量在公共体育服务的矛盾表现对公众满意度的影响关系中具有中介效应。因此,公共体育服务矛盾表现消解是供给质量提升的前提,而供给质量提升是公众满意度有效回应的关键。为促进公共体育服务供需有效互动,应以强化供给质量提升为根本遵循,以刺激公众体育需求为导向,以公众满意度回应为目标,最终实现“公共体育服务矛盾不断消解、供给质量提升与公众满意度回应”层层递进的动态演化逻辑。
原文刊载于《天津体育学院学报》2019年第5期
长按识别二维码阅读全文
06
新时代我国少数民族地区体育公共服务分层治理研究
秦小平,胡庆山,鲁长芬,王健
摘要:采用文献资料法等研究方法对新时代我国少数民族地区体育公共服务分层治理进行研究,旨在为提高我国少数民族地区体育公共服务质量和建设体育强国提供建议。研究认为,少数民族地区体育公共服务分层治理是基于我国社会分层的现状以及各阶层体育需求和参与特征存在的差异而采取的差异性治理方式,分层治理有"因层制宜"的意蕴,有利于促进我国少数民族地区体育公共服务均等化和改变少数民族地区体育公共服务"供给不足"和"供非所需"的困境。现阶段我国少数民族地区体育公共服务分层治理的思路包括明确少数民族地区体育公共服务分层治理主体责任、完善少数民族地区体育公共服务分层治理资金保障机制、积极探索少数民族地区体育公共服务分层供给方式、构建少数民族地区体育公共服务分层治理协商机制、建立少数民族地区体育公共服务分层供给绩效评价体系。
原文刊载于《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19年第53卷第8期
长按识别二维码阅读全文07
非正式结构体育社团成员社会资本与群体凝聚力关系的实证研究
谭延敏,张铁明,金宁,陆盛华
摘要:目的:社会治理视角下对非正式结构体育社团成员社会资本与群体凝聚力关系进行研究有利于全民健身组织网络的建设。方法:采用非正式结构体育社团成员社会资本和群体凝聚力的修订问卷,对武陵山民族地区1 253名非正式结构体育社团成员进行调查,并对部分成员进行了访谈。结果:1)社会资本量表(5个维度:互惠互动、群体志愿、群体信任、网络关系、社会支持)和群体凝聚力量表(2个维度:健身吸引、社交吸引)的信效度符合社会调查的要求。2) 5个社会资本维度、打包社会资本都和健身吸引、社交吸引呈正向相关关系,且具有高度的显著性(P<0. 01)。结论:逐步回归分析的结果显示,互惠互动、群体志愿、群体信任、网络关系、社会支持对社交吸引均有正向影响,打包后的社会资本稍弱于分维度对社交吸引的解释力;互惠互动、群体志愿、群体信任对健身吸引的正向影响具有高度显著性,打包社会资本和职业变量对健身吸引的影响力不及分维度的影响力大。相关部门应加强对非正式结构体育社团成员社会资本的识别、开发与管理,使群体凝聚力能够通过其成员社会资本的持续投入和积累得到提升,为全民健身组织网络化发展奠定基础。
原文刊载于《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19年第42卷第5期
长按识别二维码阅读全文
08
社会力量投资运营体育场地的政策困境及消解路径
杨金娥,陈元欣,黄昌瑞
摘要: 采用文献查阅、实地调研等方法,就社会力量投资运营体育场地的政策问题开展研究。结果显示存在以下问题:社会力量投资运营场地难以获得土地使用权;利用公园绿地、废旧厂房等建设场地时难以办理项目用地规划许可手续;缺少利用非体育用地投资运营体育场地的规划建设指引;社会力量投资运营的场地难以享受房产税和城镇土地使用税等优惠政策。为此,对温州市和广州市社会力量投资运营体育场地在用地方面的成功经验进行案例分析,并据此提出加大体育用地的供地力度,鼓励以租赁等多种方式向社会力量供地,细化利用非体育用地投资运营体育场地的用地规划许可手续,制定非体育用地、兼容性用地的规划建设指引,优化现行房产税和城镇土地使用税政策等对策。
原文刊载于《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19年第43卷第5期
长按识别二维码阅读全文
09
日本体育场地发展与管理运营特点及启示
张强,王家宏,王华燕
摘要:基于日本的全国体育场地普查资料,采用数理统计、对比分析等方法,对日本体育场地的数量与结构变化、地区分布、数量排名、规模特征、指定管理者导入、配建标准、体育指导员配置,以及学校体育场地对外开放的对象、形态、频度等进行统计与比较分析。结果表明:日本的体育场地具有多部门参与建设、鼓励民间投资、整体质量较高、体育空间布局较为完善等优点;但也存在因学校合并、财政支出减少等因素致使场馆数量下降,学校场地预约手续繁琐,部分场地申请使用不便等现实困境。基于分析结果,提出对我国体育场地发展的启示:简化体育场地普查指标,减轻调查工作难度;加强体育场地普查部门合作,建立统计长效机制;转变政府职能,加强场馆市场运营主体培育;协调政府各部门体育场地建设责任,建立联动式目标执行体系;从供给侧优化体育场地资源配置,加强中小规模场馆建设;依托各类场馆成立体育俱乐部,提高公共体育服务品质;引导学校体育场地分类开放,并纳入教育部门考评体系。
原文刊载于《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19年第43卷第5期
长按识别二维码阅读全文
10
共益组织:脱钩后我国地方足协的功能定位
刘苏,许兰
摘要: 随着“放管服”改革的推进、行业协会脱钩改革的加快,脱钩后地方足协的角色应进行重新定位。不同于行业协会研究的主流观点,尝试以“共益组织”的视角来诊释脱钩后地方足协的功能定位,并将其作为地方足协发展的理想类型。在对地方足协面临的困境与挑战分析后,从政会关系演变的视角阐释了地方足协角色生成的路径依赖、“桥梁中介”角色的超越以及“共益性”角色定位的引入。从非对称依附关系的制衡、会员利益过度代表的限制、足协应然制度角色的发挥等视角论证了地方足协转向“共益组织”的路径,力求使其既可保证地方足协的自主性和市场竞争性,又能充分代表会员的利益,还能实现足球行业的整体利益。
原文刊载于《体育与科学》2019年第5期
长按识别二维码阅读全文
11
体育参与促进社会资本生成的路径和方式——基于2014年《中国家庭追踪调查》数据的实证分析
黄谦,张晓丽,葛小雨
摘要: 全民健身促进群众的体育参与,从而增加了人们的社会互动,为提升社会资本含量提供了良好的机遇。利用2014年《中国家庭追踪调查》(CFPS2014)中的22 048份成年人样本,从个体社会资本和集体社会资本两条路径探讨体育参与对社会资本生成所产生的影响。其中,个体社会资本用"人际相处能力"和"人缘"两个指标测量,集体社会资本用"互惠信任"(包括互惠和信任)和"社会参与"(包括政治参与和组织参与)两个指标测量。研究发现:1)体育参与频率越高,个人的人际相处自我评价得分越高,人缘也相对越好,即体育参与显著促进了个体社会资本的生成;2)体育参与频率越高,越容易显著增加人们互惠的可能性,参与政治和组织的可能性也显著提高,但对于社会信任没有显著的提升作用,体育参与仅能促进部分集体社会资本的生成;3)体育参与能够提升某些优势群体的社会资本。
原文刊载于《中国体育科技》2019 第55卷第7期
DOI:10.16470/j.csst.2019019
长按识别二维码阅读全文
12
拥抱大数据:大数据时代中国高端体育智库建设研究
张锋,阎智力
摘要: 受惠于大数据技术的迅猛发展,体育智库的高端化建设不仅迎来新的契机,也在客观上形成了智库研究的学术新机遇,带来了智库研究范式的革命性转型。通过对大数据和高端体育智库内涵的解读,透析大数据对高端体育智库治理决策科学化的推动、多元主体合作的加强和理性辨析能力的提升,提出以大数据思维引领高端体育智库发展方向、以大数据平台保障高端体育智库稳定运行,以大数据技术提升高端体育智库治理效能,以大数据人才推动高端体育智库可持续发展的建设策略。
原文刊载于《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19年第53卷第8期
长按识别二维码阅读全文
END
体育
学术文摘
长按扫码关注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