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家荟萃 共话新中国美术70年
《黄土娃娃》 刘文西作
10月18日,西安美术学院迎来了70岁生日。为了庆祝建校70周年,也为了向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献礼,西安美术学院承办了国家美术形塑——新中国美术70年学术研讨会,30余位来自全国美术理论界的专家学者,聚集一堂,就新中国美术教育、创作和理论问题进行了一场精彩的头脑风暴。
尚辉 中国美协美术理论委员会主任、中国美协理事、《美术》杂志社社长兼主编
中国美术的现代性是中国进入现代社会所呈现的艺术命题,它不止于中国从农耕文明转向工业文明、信息文明所发生的传统与现代的冲突和转换,而且,中国的思想文化启蒙本身,就是五四运动以来西学东渐、引西入中的结晶。这便决定了中国美术的现代性,必然存在东西美术的冲突与融合这个中国独特的现代性命题。
张晓凌 中国美协美术理论委员会副主任、华东师范大学美术学院院长
新中国美术的现代化是在现代国家建立的历史逻辑中诞生与展开的。它不单单是形式与审美的现代化,而是从指导思想、观念、题材、形态,由内及外,由“体”及“用”的全面现代化建构。就现代性意涵而言,新中国美术的现代性是政治与艺术、功用与审美高度复合的现代性。
吕品田 中国美协美术理论委员会副主任、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员
民族复兴是贯穿新中国历史的宏伟社会理想和实践目标,也是把握新中国美术交流、美术创作、美术研究以及大众美术教育等实践的宏观历史视角和价值依据。沿着民族复兴的路向,合着国家成长的节律,跋涉70年的新中国美术事业一路向前、蔚为大观。
郑工 中国美协美术理论委员会委员、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员
70年来,“中国建设”的主题在美术创作中始终是一个热点。在提倡现实主义创作的中国美术界,美术家们的视野总是和祖国建设事业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他们的作品不断地将建设中的祖国定格在历史上,将建设者们勇于奋斗的精神表达出来。他们是现实的关怀者,是历史的书写者,也是国家形象的塑造者。
黄宗贤 中国美协美术理论委员会副主任、四川大学艺术学院学术院长
新中国民族艺术图像史,既折射出70年来中国艺术思想、观念和审美趣味以及艺术视野的转换与变迁,也形象地反映了民族地区社会的变革与发展状况。可以说,民族艺术图像史既是中国现代艺术史不可分割的重要内容,也是地区社会历史变革的形象史。
邵亦杨 中国美协美术理论委员会委员、中央美术学院人文学院副院长、教授
中国现、当代艺术拒绝简单的定义,体现出多元化、多样性,甚至矛盾性的特征。全球化的出现使“本土化”的现代性、当代性成为世界范围内的问题, 一方面,现代性和当代性的发生属于中国的历史进程;另一方面,中国现、当代艺术也在全球政治、经济和文化力量的影响下逐渐强大起来,并且提出了自己的挑战。
翁剑青 北京大学艺术学院教授
中国社会进入20世纪中期之后,中国雕塑在承接20世纪早期经验的基础上发生了诸多变化与发展,呈现出中国现、当代文化背景下的雕塑艺术和观念形态,并成为中国现当代艺术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其中包含了丰富多样的历史信息与文化意涵。
冯健亲 南京艺术学院教授
中国现代漆画萌发于传统漆艺的深厚土壤,同时也是20世纪以来中国新美术运动演进历程的产物。在现代意义的“美术”及“画种”概念影响下,漆画形成了独立的画种并不断发展壮大,形成了独树一帜的发展道路。当下,回归和审视中国本土文化的精华,树立文化自信,形成与时代发展同步的趋向,是漆画艺术在新时代发展的必然使命。
张世彦 中央美术学院教授
壁画,是一种诉诸视觉感官的文化。20世纪的中国壁画,与中国革命和建设同步,在继承古典传统、汲取世界先进经验的同时,与时俱进,取得了长足发展。作为公共艺术,当代壁画通过汇聚多元时空的宏大信息,不仅区别于同时代中国其他画种,也使中国当代壁画更具中国绘画的传统特色。
陈池瑜 清华大学美术学院教授
70年来,美术创作成为新中国社会主义文艺百花园中鲜艳的花朵,取得了辉煌成就,美术批评与理论研究也出现了崭新面貌。新中国美术批评与美术创作相互影响,相得益彰。几代美术家经过不懈努力,在表现革命历史题材、反映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开放宏伟事业、塑造新的人物形象、探索新的表现形式语言、创造民族艺术风格等方面,取得重要创作成果。
朱尽晖 西安美术学院副院长、教授
弘扬中华美育精神,加强和推进美育工作是当下具有现实意义的一个重要命题。从时代层面看,在救国、兴国之路的发展进程中,美育便始终与时代同步伐,根系中华民族精神命脉,关系中华民族美好未来。从精神层面看,国民心智的增强、民族精神的振奋、文化自信的坚定亦离不开审美教育的提升。
监制:张 立
编辑:白 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