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去哪儿了 | 第16天
阅读量:3652113
2019-10-21
前两天微信发来提示说我再不更新就要冻结这个公众号了。
于心不忍,还是决定悄悄更新一下。
今天想写写李安新电影《双子杀手》,从非常私人的角度聊一聊。
说来惭愧,即使从小到大看过很多李安的电影,但由于阅历不足,过目即忘的浪费了。而且更惭愧的是,我是一个记性不太好的人,除非是看过十遍以上的电影,其他影像作品到后来在心里只能烙上一层蒙着薄雾的感知痕迹。最近看的一部《比利林恩的中场战事》是两年前的事了,整部电影留给我的印象和战争好像并没有什么关联,更多的是比利林恩,以及和他年纪相仿的其他角色在这两小时的中场休息当中的,某种意义上的成长。因为现在回想起这部电影,是一种只有短时间内经历大量成就与挫败才能体会的某种感受。
说起来,李安的电影表面往往在讲一个清晰的故事,里面的很多意象却总能给人更多遐想,甚至过度解读的空间。《少年派》当中的星河月夜,《卧虎藏龙》的竹林,解读的越深,反而让这些意象变得越具体,也会越难以揣测。
而我总觉得这就是电影在超越于许多传统艺术形式的独特魅力所在,李安则更是深谙其精髓的得道大师,然而《双子杀手》的出现彻底驳斥了这一想法。
先说说看电影时的感受吧。
第一个画面出现的时候,由于惊喜和震撼,我非常明显的感受到了毛孔锁紧,头皮发麻,以及由于不适应所产生的短暂的眩晕。120帧加上3D特效,实在过于清晰,清晰到像是隔窗观望正在发生的事情,即使从大特写直接切向大全景,也像是在亲眼见证一般。更有意思的是这部电影完全是按照写实风格进行的调色,可以感受到这部片子是在非常用力的给观众证明所见即所得的视觉效果。这些技术层面而言的确先进且会是接下来电影技术向上普及的目标,但试想接下来所有的电影都朝着这样一个方向发展,高帧率高解析度成为电影的归宿,这也并非是影迷想看到的。
假设这个影迷现在单指我个人。
我坐在电影院里,带上眼镜,越过窗去看外面历历在目真实发生似的画面,这一切让我有种奇异的感觉。很难形容,大概就好像是一群离我不到两米的人在我面前真实的生活,但我知道我们之间隔着一堵擦得透亮的单向玻璃墙,我走不进去,但我知道他们就在那里,整个世界都在那里,他们出不来,他们不知道外面有人在看着,他们以为那面灰色的墙只是一扇道具,或者他们根本没办法看到那里有一面墙。非常一厢情愿的感觉,莫名的像是进入了《楚门的世界》。
这种奇怪观感的乐趣甚至超越了剧情本身。这也是我不想去承认的,技术带给人的失真或逼真,甚至超越了作品本身的有趣程度。更让我有点不太想承认的,李安的个人魅力在这部电影里完全的消失了。
很多在探讨说李安这部作品有更深层探讨两代人之间的矛盾和冲突。的确有探讨,但这其实是最显而易见的部分,再往深处看也就是这些了。你可以说探讨了人性和利益的冲突,罪恶和善良的博弈,战争与和平的无法调和,但这些也只是寥寥数语带过,其比重是不能和技术部分相恰。其他方面,剧情的设定甚至让我觉得这是为了满足资方花了一个月编出来的本子,真的非常没有道理,怎么没有道理不做赘述,述了就忍不住会剧透。然后说台词,台词好像一直也不属于李安导演作品的强项,但之前也没有弱到让人觉得“废话多”的地步。《双子杀手》的台词,优点是非常直白,非常浅显,几乎到了“我担心观众看不懂所以我要全部讲出来”的水平,说句比较刻薄的话,把画面消去只听音频,就能知道这部电影的全貌,但精彩程度不如去听单田芳的评书。
好像真的有些刻薄。毕竟让我拍我也拍不出来。
但是既然作为观众,我只想负责任的分享对于这场电影的真实观感,毕竟没收钱,也不用瞎逼捧,说失望就是真的失望,说技术也是真的牛逼。
说回到技术了。
对于技术方面,过于业余不敢造次,只能说说自己的感受。这次120帧的《双子杀手》所带来的热度,记忆里只有当年《阿凡达》可以媲美。大家对于”真实“的追求更加热忱,能够真实的体验或是身临其境,甚至已经能够凌驾于剧本的好坏和观赏的感受。
私以为真正好看的影视作品是技术与故事兼而有之,《双子杀手》像是反面绣花,格外注重绣工和技巧,可翻过看绣出来的图样和想法大相径庭,不如不秀。
《双子杀手》的确做到了更加逼真,也的确让人有了一切在眼前发生的错觉,这是以往电影无法达到的。可这些过于真实观感,并没有让我感觉更加惊喜。的确,第一眼看上去是惊喜的,可太刻意了,整个故事甚至是在为了“真实”服务,为了真实而真实,这种本末倒置,以至于延伸出了有些遗憾的难过。
所有的电影,本身就是为了突破真实而诞生的。为什么现在反倒成了服务真实的工具呢?大家都说希望梦想成真,可真的当所有的梦想都成真,那成真的意义,也就全部消失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