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安在很多人眼里是最接近电影之神的人。
每次交作业,李安总是能够给人很多意料之外的想象。他创作的细腻、生动、深刻,经得起时间筛选的电影,使他成为华人导演之光。所有的影迷,对他的电影都有不一样的期待。
但,近些年李安仿佛变了一个人,开始痴迷于技术。《少年派的奇幻漂流》尝试了3D,《比利·林恩的中场战事》体验了前所未有的120帧,而到了这部《双子杀手》,不仅继续带来120帧、4K、3D的高规格,又用上了最先进的特效。李安和维塔工作室合作用CG技术制作一个20多岁年轻版威尔·史密斯,这是极具创新精神和突破的。
李安说,他从年轻时就知道,电影真正的魅力不只是戏剧。十几岁时,每次只要打开电视,看到里面在放斯坦利·库布里克的《2001太空漫游》,都会安静的看完,虽然李安觉得他到现在都不一定看得懂,但那是一种说不出的魅力。电影本身是一个形式,所以电影的形式的确很重要。而且电影不只有故事,如果一个人能够把一个电影很好地讲出来,那许多人为一部电影付出的钱、精力不都是浪费吗?电影一切的魅力是只有观众去看才能感受到。
三年前的《比利·林恩》问世,这场从拍摄到放映的技术革命,因当时全世界没有几家影院能满足120 帧的放映要求,大部分观众都没机会感受电影的革命性在哪。“当时评价确实很狠(brutal),不是很公正。”直到现在聊起《比利·林恩》的反响,李安依然倍感遗憾。李安的想法没有变,他始终认为120帧才是电影的未来。三年后,李安带着《双子杀手》120帧、4K、3D的高规格归来,在李安的坚持下,他的《双子杀手》为电影行业带来了什么。
打破 24 帧,激活3D电影与数字电影潜力
电影世界统一的规格是 24帧/秒,也就是一秒钟有 24 个画面。除了技术原因,采用24帧/秒更重要的是经济因素,尽量减少胶片的使用成本。在胶片时代电影一直是一种昂贵的艺术,因为胶片实在是太烧钱了。如果拍摄帧数越高,那么胶片消耗也就越大,自然也就越贵,24帧相对控制了胶片的成本。
随着科技的发展,对于现在数字时代的观众来说,24帧早已不能满足观影需求。创作者们也一直在试图打破这个规则,彼得·杰克逊在拍摄《霍比特人1》时就 尝试了 48 帧,但是妥协于市场,最终在《霍比特人2、3》 中还是放弃了高帧率的尝试。而技术狂人卡梅隆他自己也认为高帧率就是为3D电影而服务的,但要不要在《阿凡达2》使用每秒60帧的技术,他还是纠结了很久。对于24 帧,这些创造者能够说出一堆不好,但是否改变,还是要听从市场的意见。这是因为长久以来都是 24帧/秒,大家对这样的电影视听已经养成了一定习惯。
观看上的挑战之外,如何拍摄也是一个大难题。拍摄《少年派》3D完全挑战了李安以往对电影的认知:那些在2D画面下非常正常的布景、机位,一换成3D镜头看起来就不对劲,“越拍问题越多”。在传统的2D电影里,镜头一旦快速运动画面就会模糊,但这类模糊对人眼是勉强可接受,一旦变成3D,任何模糊都非常扎眼。李安只好小心翼翼地绕开陷阱。在《少年派》的开场,他巧妙地运用了一连串静止镜头,既体现了3D的立体效果,又回避了运动模糊的问题。但如何解决拍摄,这个问题深深烙在了李安的心里,最终李安决定听取卡梅隆的意见,尝试高帧率。
"我们一直都在模仿胶片,但数码电影(Digital Cinema)和胶片电影(Film)是不同的。我想发展新的美学、新的美感,这是属于3D、属于数码电影的艺术。”李安说。李安认为高帧率才是真正发挥3D电影与数字电影潜力的方式。这样的技术规格捕捉的影像,开启的是一个对于创作者、对于观众都完全未知的领域,是一个与以往传统电影截然不同、更无法相比的新媒体。
为了拍摄《双子杀手》从演员的表演、拍摄现场的打光、后期制作的工作流程,李安导演及其团队都进行了长时间的摸索。因为画面信息量几何倍数增加,观众对演员表演的判断也有了变化。摄影机的曝光时间与拍摄帧速是成反比的,而光照条件又会影响景深的呈现,导演需要进行权衡和取舍;高帧速的素材也要求全新的剪辑软件、调色软件支持,素材量庞大,制作不同格式更是一项浩大的工程。就像李安说的,清晰本身成了一种美感,能直接从人物的眼神中看到他的灵魂。这也带来一系列相应的改变,比如对演员演技提出了前所未有的考验,将以往的影视剧化妆方法彻底废除,以及大量运用面部特写等等。
经过几年的尝试,李安这个问题解决的如何,可以看看在《双子杀手》中一段摩托车追逐戏的处理。为了拍摄这场戏,李安把场面调度、机位安排、剪辑方式全部进行了调整。传统的追逐戏只需要让摄像机和被拍摄对象同步,在后期改变速率,外加一些模糊处理,就可以有很紧张的追逐感。 但在是120帧不可以,一切都看的太清楚了。演员必须真的把摩托车开的飞快,才能把这种感觉传递给观众。而导演只可以用中景、远景,或者把摄像头架在摩托车头上,去拍摄一场真实的飞车表演。相应的,这带来的效果也是在传统电影中从未见到清晰。如果说,沃卓斯基兄弟在《黑客帝国》里用慢制造出震惊四野的子弹时间,那么在《双子杀手》里,李安就是用清晰再次改写了子弹时间的定义。
用CG制造一个看不出 CG感的人
除了采用4K、120帧、3D 实拍,李安还同时在电影中用 CG 还原了一个真实年轻版威尔史密斯。在电影中利用 CG造人,难度有多高?可以这么来说,哪部电影成功尝试了这个技术,在影史都可以留名一笔。而到了《双子杀手》里这个尝试又完全不一样,因为这次需要面对的是 120 帧、4K、3D的实拍。单单采取数据就要多出40倍(5倍的帧数,4倍每帧的像素和双机拍摄)。
李安在制作年轻杀手形象时,目标是让人们看不出来他是一个电脑生成的人。所以李安也非常谨慎,这次他找来了维塔工作室。维塔大家应该都会比较了解,之前制作过很多逼真的CG人类(《速度与激情》、《钢铁侠3》、《银河护卫队2》),也曾根据演员表演制作了逼真的CG角色(《阿凡达》、《人猿星球》、《阿丽塔:战斗天使》、《复仇者联盟:无限战争/终局之战》)。但对于《双子杀手》这个项目,维塔工作室也有些头疼。
为了制作51岁的威尔史密斯 23岁的版本,维塔工作室决定不采用漫威电影中的合成方式来演绎威尔史密斯,而是决定制作一个完全数字化的年轻威尔史密斯。为此维塔工作室专门成立了不同的工作小组,一逐个去分析史密斯的牙釉质和牙本质,一个研究他的嘴唇怎么抿上又怎么开裂的,一个拆解他的角膜、虹膜,并给眼睛建模,一个量化他皮肤的色素含量。
但李安的尝试不仅这些,用维塔工作人员的说法,李安萌生了他所谓的‘混乱战斗’的想法。电影中的打斗戏都是经过动作指导的编排,甚至一些特殊动作需要采用特技演员来完成。当两个特技演员打斗时,都会想办法隐藏动作经过编排的感觉,从而让观众真的感觉像是在打架。问题是,120fps会暴露他们是在套招而并非打架。所以李安想把它提升到下一个层次,他称之为”混乱战斗“,打破设计好的动作,打乱时间,提升打斗氛围,来保证镜头效果的真实性。从制作角度来说,数字化的打斗是非常快的,既要改变发生的时间、速度,又要演员降低表演的感觉,增加能力者打架的感觉。当二人出拳力度非常大的时候,要对脸部进行模拟,呈现出脸颊和耳朵摆动的效果。
制作团队还采用了一种叫做“Pepsi 挑战”的方法来检查CG Junior的效果对不对。首先从W.S演过的标志性经典角色照片中选出4张与CG Junior混在一起,辨别哪个是什么电影里的什么角色,不断调整顺序,直到让人无法辨认出哪一个是数字角色为止。只有通过这样的方式才能保证制作方向是正确的,使团队内部对创作充满信心,毕竟CG角色,不是认为像就可以,必须要经历一些测试来验证。即便做到这样,李安还是觉得,人脸看起来不对,他想“创造栩栩如生的东西,就好像有自己想法的东西”。哪怕只剩两个月就要上映了,李安也还是不满意,一遍遍修改。这样,才呈现出了如今大家可以在影院看到的年轻版威尔·史密斯。
一人之先,推动放映端的下沉和升级
2016年当李安带着他的首部120帧商业影片《比利·林恩的中场战事》来到内地之后,在当时国内仅有上海的SFC影城和北京的博纳影城朝阳门悠唐店两家影城开业放映最顶级的120帧、4K、3D版本,国内其他大部分地区可能只能放映60帧3D版本。
而《双子杀手》上映,国内能够完整演绎4K、3D、120FPS的影城已经有超过30家,华夏公司联合国内最强的技术能力全新打造了CINITY影城,几乎完全为本次《双子杀手》而量身定做。这也是即中国巨幕之后,中国电影技术又一次在国内的下沉和升级。
在2010年阿凡达上映二周后,当时中国的2K数字银幕数达到2041块,其中981块兼容数字3D放映,比重占数字银幕的48%,这个数字已经远超目前的高帧率影厅数字。从目前来看,在尚未形成眼前既得利益之时,所有人对120帧 谨慎态度值得理解;但从未来发展趋势来看,我们的确又需要新的技术对电影的未来做一定的改革。
放映和拍摄向来是一个轮回,有了像李安导演这样的尝试,对于放映端的升级,只剩下了简单一步的跨过。
全文完
商务合作:187014885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