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一抬头,看到了一尊盘腿而坐的佛像,注视着这座正在痛苦哀嚎的城市。”
——《时代周刊》驻华记者白修德《追寻历史》
网红没当网红之前,是什么样子?
如果在中国城市中评出几个网红城市,那么“后现代3D城市”重庆一定首当其冲。
独特的地理结构,让独属于这座山城的道路和房屋建设都充满了魔幻色彩。
就算你不是重庆人,也未曾去过这个地方,但对它你一定也不陌生;
在重庆崽陈坤主演的《火锅英雄》中,那个电影中在防空洞里的火锅店你应该记得。
还有那个被电影《从你的全世界路过》变成网格打卡圣地的重庆十八梯和洪崖洞。
在我是唱作人中,王源的那首燃炸全场的《吆不到台》
这座城市早已成为大家心中“网红”城市的不二人选,最近豆瓣9.4分的央视纪录片《城门几丈高》就用城门的线索为大家讲述了这座城市百年的历史,兴衰蜕变。
重庆的故事,自然是重庆人拍出来的最有味道。
导演徐蓓就是个地道的重庆人,这个名字你或许有些不熟悉,但是去年的高分纪录片《西南联大》你们应该听过,这个同样获得豆瓣9.4分的高分纪录片也是出自她之手。
徐蓓和整个拍摄团队都是重庆人,他们聚在一起想为自己的城市做些什么,重庆作为出名的网红城市,不缺各种各样宣传片,美食攻略,旅行游记,但是就是没有一部完整讲述重庆开埠史,讲讲这个城市百年来的兴衰过往。
于是,这部纪录片出现了。
城门几丈高豆瓣9.4分
纪录片用五集的精炼还原了这座网红城市的百年历史。
以17座城门为引子,共分为五篇:朝天门、城门开、潮水来、舵把子、龙门阵
要百年前的重庆说起,不得不提的就是当时的大时代背景,那时正是清王朝危机四起的时代,陈天华的《猛回头》中,对当时局面有着十分精准干练的总结:
“俄罗斯,自北方,包我三面;英吉利,假通商,毒计中藏。法兰西,占广州,窥伺黔桂;德意志,胶州领,虎视东方。新日本,取台湾,再图福建;美利坚,也想要,割土分疆。这中国,那一点,我还有份?这朝廷,原是个,名存实亡。”
朝天门,城门开
朝天门往哪开?
100年前的朝天门码头,江水急流,舟楫飘荡。
如今的朝天门,已经是赛博朋克的标准的建筑物。
什么叫城门开?
清朝闭关锁国,葬送国运。而欧美列强用大炮轰开国门,顺带的也引起改革。
在时代的浪潮中,总有不服输的强人抓紧机遇,和和外国人比上一比!
百年前的重庆,正处在中国最艰难的时期。19世纪末,列强从中国的扩张逐渐从沿海转向内陆。
地处险要的重庆,倚靠长江三峡这条曾被誉为最危险的内河航道,对外形成了一种天然的屏障。
但是,这座天然屏障也无法阻止英国人想要打开中国内地市场的野心。
1988年,立德乐亲自任船长,驾驶船舶开入内江,打开了中国市场。
开篇,就以第一个驾驶船舶通过三峡来到重庆的商人——立德乐为主线人物,用他当时写下的文字,带着我们回到了百年前的重庆。
城门开了之后,随着资本主义的政治经济浪潮涌进,一大批近代化工业也随之快速繁荣,民族资本家们抓住了机会。
实干救国,实业兴邦。
其中代表人物就有船王“卢作孚”。
潮水来,舵把子
船王的手段,“实业救国”的理想,可以说是看得人心潮澎湃。
第三四篇《潮水来》《舵把子》主要讲述的就是这些民族资本家们如何在列强手上发展这座城市的。
“崛起于长江,争雄于列强。”
卢作孚筹办了民生公司,从一条小客船开始,到创办民生公司,再到提出”化零为整”,先后合并上游7家、下游4家货运公司。
统一长江上游客运,最后迫使曾经不可一世的外国航运彻底退出长江上游。
这十个字的概括背后所做的努力和艰难险阻着实令人难以想象。
抗战前,卢作孚的民生公司已有46艘轮船,4000职工,欧美列强也不得不尊称他为船王。
用重庆方言,便是舵把子。
舵把子卢作孚不仅重振经济,还引来重庆人口上涨。
和武汉作为两江交汇的发展历史一样,船运的发达,促使城市的兴旺。
卢作孚为代表的民族企业、资本家们,牵头兴建工厂,实行社会改革,使得当时重庆的工厂占到整个四川省的70%,人口增长20万!
除此之外,卢作孚还办学校,搞教育,建设乡村。
甚至还组织让乡亲们见识飞机,增长见识。
这,才是人们真正需要的舵把子。
龙门阵
时间一晃又是几年,战争打响了。灾难又来临了。
《城门几丈高》最后一篇“龙门阵”讲述了抗日战争作为“战时首都”的重庆的历史。而这段历史,不得不提到大轰炸。
面对这段历史,《时代周刊》的美国驻华记者白修德曾这样形容:
“我一抬头,看到了一尊盘腿而坐的佛像,注视着这座正在痛苦哀嚎的城市。”
1938年2月18日至1943年8月23日,日本对中华民国战时首都重庆,进行了长达5年的战略轰炸。
据不完全统计,在这5年期间日本对重庆进行轰炸次数218次,出动9513架次飞机,投弹21593枚。
死难人数达11889人,超过17600幢房屋被毁,市区大部分被破坏。
历史的屈辱,时代的悲剧。
为了抵制日军的反复轰炸,重庆人们在弹药无法到达的地下深处修起了防空洞。
在日军轰炸后期,重庆早已没有了最初的惊慌失措,每当警报响起,市区上高挂两颗红球的时候,人们就走进防空洞,将日常生活转移到地下。
再到后来,防空洞里还可以休闲,摆龙门,打牌。
在防空洞里,没有尊卑贵贱,每一个来避难的人都褪去了身上或骄傲亦或自卑的身份符号。
管你是谁,在这里只有一个身份:重庆人。
林语堂的女儿林如斯,在《战时重庆风光》中,回忆躲进防空洞的经历:
当我瞧见那种,每一个人在地位上的都平等。我感到躲在洞内并不是耻辱,反而是光荣。
在黑暗中,每个人心中都有一道光。
然后他们成了住在重庆的,重庆人。
就如白修德所说的:“使重庆成为伟大,而把各种各样参差不齐的男女融合成为一个社会的,是大轰炸。”
就这样,头顶着轰炸机,团结乐观重庆的市民仍敢写下“越炸越强”。
越炸越强,四个字才体现出重庆人的麻辣本性。
就如那群当地很有特色,也非常能体现重庆精神的棒棒们,身上那根细细的扁担似乎可以挑起一切。
百年过去,这群身影仍然存在。就像硬气乐观的重庆人一样,肩上扛得住苦难,骨子里透露着乐观。
从最早的被迫开埠,到抗战结束,百年重庆经历了太多曲折和考验,但也正是这些考验和艰难岁月造就了这座独特的城。
就像是山城这个独特的地理环境造就了重庆人独特乐观的性格:——没有什么坎是过不去的。
重庆的这百年历史也同样带给了重庆人坚毅和自强的意志品质。
其实,真正好的影视作品是不会把主旋律写进台词反复读给你听的,真正的好作品只是讲故事,讲好一个故事,从这个故事中看出多少,领悟到什么,这取决于看作品的人。我个人觉得,这样的作品才是真正动过脑筋的,这样传达出来的主旨才是真正深入人心,可以让人反复琢磨的。
城门几丈高作为一个历史纪录片,独特之处在于,即使在讲述清政府签订各种不平等条约和抗日战争那些中国水深火热的历史中,都没有完全沉浸于那时的苦难。
反而整个纪录片看下来是一种积极向上的乐观旋律,那种不卑不亢的气节一直伴着重庆这座城,贯穿了整个纪录片。
渺小事物转瞬即逝,唯沧海桑田历久弥新。
厚重的历史从来不应该被忘记,但是该以什么样的方式记住它,该用什么样的心态面对它,或许这才是最重要的。
《城门几丈高》的英文名,叫做the citty wall is falling down
摇摇欲坠的城市。城墙被推到的城市。
百年前,重庆曾被强行轰开大门,曾被推到,曾被烧毁,曾被轰炸,被蹂躏。。。。。。
但是一次又一次,重庆被重建,一次又一次被整修,战争结束后,随着城市的发展,改头换面,越来越好。
曾经的17座城门,如今都被藏在城市里,需要细细的寻找。
但重庆的精神,一直都在。
导演徐蓓说,一开始就想好了,城市的历史和变化,呈现的是真实的人物。
只有人的故事才是永恒的,跨越文化的魅力。
美国总统罗斯福在二战期间,也曾经向重庆市民写卷轴:
余谨代表敝国人民向重庆市敬赠斯轴,以吾人敬佩该市英勇之男女市民。当该市遭遇空前未有之空袭时,人民坚定镇静,不被征服。足证恐怖主义对于争取自由之民族,不能毁灭其精神。此种为争取自由表现之忠实,将鼓舞来世而不朽。
当晦暗散尽,终星河长明。看,重庆人的麻辣,和顽强,早已得到了世界的认可。
纵观历史长河,举目未来之路,墙倒了,人一直在。
我是俊俊,明天见。
(写了这么多,有没有重庆朋友领我去吃最好吃的火锅?)
看无用的电影,读有趣的书,做自由的灵魂。
一个值得你收藏置顶的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