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香港女星叶璇又上了微博热搜。
10.10晚,叶璇发微博称: 有老伯在深夜列车上大声外放,多次劝阻无效后,叫来乘警仍然无果,乘客们只能忍受其噪声困扰。 视频中可看到,男子两次用“神经病”给予回应,并对叶璇轻声轻语的提醒,置之不理。
网友们在评论中纷纷支持叶璇,并抱怨生活中遇到的外放党。
而在事件最新的进展中,这位被曝光的“高铁外放男”,却要求叶璇赔礼道歉,他在采访中称: 视频对自己的影响很大,让儿女脸上无光。
我想这位老伯大概是没搞清逻辑—— 你的不文明与不自知,造成了所谓的“脸上无光”,而你却把责任归咎于“被曝光”。 我们对外放党的印象,早期可能来源于在电动车或摩托车上,加装了低音炮,在街头巷尾呼啸而过的小流氓。 小流氓再怎么聒噪,忍个十几秒就过去了。 但随着智能手机、4G网络的普及,噪音的保质期大大地延长了。 再加上近年来短视频的兴起,安静出行更是彻底成了奢侈品。
忍了外放党很久,政府终于出手 记得知乎有个热议问题:在公众场合什么行为会让人显得很low? 一条关于“抖音外放”的回答,成为了高赞。
每当你想在地铁上眯一会儿补补觉,总会有一阵“哎哟我滴妈呀”让你惊醒,紧接着就是一股魔性的“哈哈哈哈”让你瞬间自闭。 除此之外,打王者的、看狗血剧的、刷综艺的……无论高铁还是卧铺、公交还是地铁,总有些富有“分享精神”的人,乐此不疲地外放。 大家都知道现在各种音乐排行榜,根本和十年前没得比。很多人放弃了追榜,也就根本不知道现在流行什么。 感谢这些外放党们,愣是让我跟上了,我这个年龄段不配拥有的潮流。 有句话对这一现象调侃得很到位: “我现在学会的新歌,全都靠别人外放。”
面对各种争奇斗艳的外放,相信每个搭乘公共交通工具通勤的人,都会有这么一种错觉: 我这到底是去上班,还是去蹦野迪? 拜托,我真的不在乎你看的东西有多低级,玩的游戏有多么浪费时间。这是你自己的事情,我管不着。 但我希望你欣赏的时候,能戴个耳机,你分享的好意大家心领就是了。 只是碍于法治社会,周围的大部分受害群众,都忍着没动手。 戴上耳机,你可以尽情发疯;摘下耳机,你可能让别人发疯。 有个讲如何对付外放党的段子,说得很有道理: 去批发市场买一堆单价5块钱的耳机,十几条花花绿绿的拿手上,逮着外放的就送一条,通常耳机还没送出去,外放就停了。 遇到外放党,我们通常有以下几种选项用于应对: 1.默默忍耐,或者戴上耳机尽量远离。 地铁公交还好,几十分钟就过去了,要是长途旅行身边摊上这么个人,确实难受。 2.善意提醒。若在火车上,可求助乘务员及乘警,但通常无果。 要脸的不需要你提醒,不要脸的会反过来提醒你。 3.互相伤害。有知乎网友给出了在其耳边,外放大悲咒、lost river的解决方案。 可惜杀敌一千自损八百,还把无辜群众一起拖下水。
4.开怼开干。 但考虑到“打赢坐牢、打输住院”的高额成本,请慎重考虑。 我一直觉得,跟烂人烂事纠缠,不仅浪费时间,还坏了心情。但确实又经常被外放所扰,万般无奈。 幸而法律政策的跟上,让侠义之士,无需再冒险出手。 今年6月,北京市交通委做出了表率——将“大声外放视频或音乐”纳入个人征信记录。
今年7月,兰州市交通运输委员会也明确将“外放音乐”,纳入车站、车厢的禁止行为中。 昆明轨道交通局也不甘落后:市民乘坐地铁时不得外放音频,否则将给予行政处罚,并记入信用信息监管平台。 各地政策一出,受够了外放党噪音污染的网友们,纷纷呼吁全国推广。 《宋史·王安石传》里有句话:“变风俗,立法度,最方今之所急也。” 对付这些只顾自嗨,不顾场合,践踏他人利益的人,从法律政策上做起,才是根本的解决办法。 当道德底线被某些人拉低的时候,那就让法律成为道德的底线。
没素质不可怕,不自知才可悲 我之前一直以为外放党全都是自私自利,故意恶心人。直到有一次我去某个小县城,坐了次久违的硬座火车。 我惊奇地发现,车厢内大部分人都在外放,上到五六十岁看搞笑视频的大妈,下至四五岁看动画的孩子。 当时我很想休息,但即便戴上耳机,旁边的一位老哥外放的小视频实在是太辣耳朵。 我小声询问他是否能带个耳机,我想睡会儿。 他给了我一个不解的眼神,象征性地调小了音量,告诉我: “你戴耳机就行了。没看全车人都这样吗?也没啥人有意见呀?”
我一直觉得外放者才是扰人的异类,但那一刻我成了他们中的异类。 他们享受嘈杂带来的欢乐。我的打断,在他们眼中就是“神经病”——一如开头被叶璇曝光的老伯说的那样。 蒂姆·高特罗在《死水恶波》的一段话,用来描述外放党,特别贴切: “你知道他们不是坏人。他们只是没受过教育,不谙世故,没出过远门,不道德,不文明,外加愚蠢。” 我相信外放党中的大部分人,并不是坏到骨子里,想要故意恶心别人。 他们中有很大一部分,只是不自知。 对外放会对他人造成影响一事,他们是没有概念、没有底线的。 用扔垃圾做个类比,有人在环保意识上底线高,哪怕玩心忽起把饮料瓶仍偏了,他也要捡起来放进垃圾桶里。 不是他在乎别人怎么看,而是他所受的教育、所在的环境,使他内心深处认同“垃圾不能乱扔”这个理。 但有些人心里,对随地扔垃圾这个事情是没有负担、没有认知的,自然也不在乎周围的目光和评价。 他们观念中,无论是随地扔垃圾,还是外放,都只是一种正常的生活方式,当然容不得别人来多管闲事。
我并不是地域黑,我自己也是小地方出来的人,但有些人确实是环境使然。 他们对待在公共场合影响他人的不文明行为,就是这种无所谓,甚至是默认并参与的态度: 大家都外放,我外放也没什么不对。 他们不一定真的是所谓的“刁民”,你可以说他们单纯、愚昧甚至可悲。 因为他们的社会阅历、成长环境、智商情商,真的不允许他们思考得更深。 你问他们同理心是何物,对不起,不存在的,根本想不到那块去。 在他们的世界里,我玩得爽是我的事情。至于我影响到你,那是你自己的事情。
尊重,是比自嗨更高级的快乐 在人来人往的公共场合,大家都是匆匆过客,没人会在乎你的样貌、衣着、学历。 但一副耳机,是所有人都看得见的文明底线。
我记得在某篇文章里看到一张照片和一段描述。 在外放成风的十八线小城市,一位面部烧伤的男孩,沉浸在短视频一段又一段的欢乐中。 但他插着耳机,既没有外放,也没有笑出声来影响别人。 对比起那些外放党,这个男孩的美,他们毕生难以企及。 有人会因外貌缺陷,而不尊重这个男孩,但他却用一幅耳机,尊重这个世界。 当你对这个世界释放善意,世界就会用温暖来回应你。 想起之前央视报道的一则新闻,一位妈妈带着女儿坐飞机,怕孩子会哭闹打扰他人,便给舱内的旅客每人都发了小礼物。 里面装了一幅耳塞和小糖果,还有一张小卡片。
记者后来联系上这位妈妈,问起这么做的灵感来源。 原来,她在海外生活的几年,曾看到有乘客在孩子哭闹时,向受影响的乘客发糖果表示歉意,她就借鉴了过来。 人与人之间的善意和尊重,确实是会传染的。 著名主持人杨澜曾说过: “你要相信善意的力量,它就像空气一样是会流通的。在我们能力范围内善意地对别人,到时会有正面的能量还给你。” 我们通常把善意,和人的素质联系在一起。 类似于外放这样,建立在他人痛苦上的自嗨,是快乐没错。但这种没素质的快乐,太过低级。 获得快乐的途径有很多: 别在地铁公交上吃东西,把干净还给空气,是一种快乐; 别整个身体靠着扶手,留出空间让更多人扶着,是一种快乐; 别因你的坐姿或个人物品多占座位,让多一个人坐下,也是一种快乐…… 人是社会性动物,既然享受了公共环境带来的便利,那就得尊重公共场合中的其他个体。 最后借用王家卫《重庆森林》中的一句台词来结尾: “听歌这么私人的事情,怎么可以随便开外音放给人家听呢?”
如果你觉得文章不错欢迎点赞分享转发到朋友圈长按下方图片
识别二维码Herm一直在这里
被伪自律榨干的年轻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