戳上面的蓝字关注我们哦!
扶贫内蒙古
面对较差的贫困现状、较大的贫困人口基数和贫困群众强烈的脱贫愿望,包头市委、市政府始终把扶贫开发工作作为第一民生工程摆在突出位置来抓,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扶贫开发重要论述精神,践行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方略,采取过硬举措,扎实推进“六个精准”“五个一批”工作,坚持扶贫扶志相结合,坚持大扶贫工作格局,推动全市扶贫开发工作一年一个新进展,取得显著成效。贫困人口由2013年底的23900人减少到目前的1612人,贫困发生率由3.4%下降到0.19%;27个自治区级贫困嘎查村全部出列,固阳县区贫县实现“摘帽”退出。通过扶贫开发,固阳县、达茂旗、土右旗等重点贫困地区基础设施明显改善,生产生活水平明显提高,经济社会发展速度明显加快,为全市经济社会发展、全面建成更高质量小康社会夯实了基础。
25年“贫困县” 顺利摘帽:
2019年4月,固阳县通过第三方评估检查,经自治区党委、政府审定批准,顺利实现脱贫“摘帽”,23个自治区级贫困村实现退出,4031户7751名建档立卡贫困户实现脱贫,贫困发生率由2014年的5.5%下降到0.5%。
“四分丘陵五分山,还有一分是滩川”。位于阴山北麓的固阳县因独特的地貌和水资源缺乏等不利条件,导致多年贫困。1994年被确定为国家级贫困县,2011年被调整为自治区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固阳县的“贫困帽”一戴就是25年。
“全面小康路上一个也不能少”。为了尽快摘掉固阳县的“贫困帽”,包头市紧紧围绕实现贫困人口“两不愁、三保障”总体目标,迎难而上,真抓实干,用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包头精神,在大后山打赢了这场脱贫攻坚的硬仗。
在这场战争中,驻村帮扶的干部是主力。2014年以来,每年选派市县干部开展驻村帮扶工作,到2018年已形成包村、包户工作模式,560名责任人结对帮扶贫困户。
产业发展是武器。近年来,固阳县共建设了8个资产收益型项目,每年可保障2500多贫困人口实现稳定脱贫。已经培育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130余家,捆绑带动700余户贫困户受益。
各项保障做兜底。累计投入资金491.36万元,救助贫困学生1412人次;对贫困户住院费用给予二次兜底报销,为贫困人口购买大病、慢病和意外伤害险;新建砖瓦房3.3万余间,农村常住人口全部住上安全房……
脱贫“摘帽”后,包头市委、市政府坚持“摘帽不摘责任、摘帽不摘政策、摘帽不摘帮扶、摘帽不摘监管”原则,加强领导、强化措施、保障投入,脱贫成果得到巩固提升。
脱贫攻坚 组织有力:
根据“中央统筹、省负总责、市县抓落实”的扶贫管理体制,包头市出台了一系列脱贫攻坚责任制实施办法,市县乡村各级都建立了党政一把手负总责的脱贫攻坚工作责任制。每年各重点地区党政主要负责同志都要向市委市政府签署脱贫攻坚责任书,立下军令状。同时,市级成立了综合、考核、宣传3个工作组和17个专项工作推进组,形成横向到边、纵向到底、合力攻坚的责任落实体系。
自打响脱贫攻坚战以来,包头市委、市政府坚持把干部驻村帮扶作为先导和关键,建立完善干部选派、组织领导、监督管理、考核约束等工作机制,确保驻村干部真蹲实驻、真帮实扶,驻村干部“生力军”作用突显。
全市共组建驻村工作队175个,2600多名帮扶责任人开展结一对一帮扶, 第一书记和驻村干部及帮扶责任人积极帮助贫困群众出主意、想办法、干实事,推动扶贫政策落地生根,打通了精准扶贫的“最后一公里”。
在包头市脱贫攻坚的主战场上,一批又一批青年干部从机关奔赴脱贫攻坚主战场,担任驻村干部或第一书记。他们勇挑攻坚重担,带领贫困群众通过苦干实干摆脱贫困,在摸爬滚打中得到锤炼。涌现出了傅永新、吕国辉、李文军等一批引领脱贫攻坚的优秀驻村第一书记。“用真心、带真情、真扶贫”,他们在带领贫困群众脱贫致富的同时,加强了基层党组织建设,把党的温暖传递到了贫困群众的心坎上,党建助力脱贫攻坚成效显著。
精准发力 特色产业:
产业扶贫是精准扶贫的治本之策。自精准脱贫攻坚工程实施以来,包头市按照“六个精准”“五个一批”的要求,以提高贫困人口增收能力为核心,促进贫困地区产业发展为根本,改善贫困村户生产生活条件为前提,紧紧围绕马铃薯、中药材、小杂粮、温室蔬菜种植,肉羊、肉牛、生猪、禽类养殖,有机粮油加工等农牧业特色产业,依托龙头企业和合作社通过资产收益、托管等模式,建立起企业与贫困户的长效利益联结机制,同步推进了光伏、电商、旅游等扶贫项目,实现扶贫开发方式由“大水漫灌”到“精准滴灌”的转变。
如何让扶贫特色产业“立得住”“长得大”?谁来发展,怎么发展?包头用心探索,交出了一份亮眼的成绩单。
先后出台扶贫产业发展、龙头企业带动、技术指导和技能培训、产业发展指导员等一系列配套实施方案,2016年以来,通过密切龙头企业与贫困户利益联结关系,稳定带动0.8万贫困人口发展特色产业,人均增收1500元以上。2019年,包头市组建了1100人的产业发展指导员队伍,实现了贫困户产业发展技术保障的“全覆盖”。
为深入推进产业扶贫工作,实现以产业发展促进精准贫困户长期稳定增收的目标,包头市大力发展旅游产业扶贫,建成旅游扶贫示范基地12个,共带动数百户贫困户增收,旅游产业扶贫基地带动贫困户增收作用明显。
自脱贫攻坚战打响以来,包头市坚持政府主导和社会参与相结合,一个个帮扶单位、爱心企业的积极参与,为扶贫攻坚引入了源源不断的活水。包头医学院 2014年起对口帮扶固阳县下湿壕村,针对当地丰富的中草药资源和学校药学专业优势,学校与下湿壕镇签订协议,共建药学专业野外实习和中药材种植基地,帮助当地建设中药材标本陈列室,助力发展中药材产业。
“只有将贫困户与企业、市场紧密联系在一起,才能加快贫困户精准脱贫。”这条扶贫工作的“金科玉律”,在包头得到了生动实践。
因人因户 分类施策:
按照“六个精准““五个一批”要求,各有关行业部门形成了产业、就业、光伏、旅游、电商、教育、生态、住房、健康、政策保障、“志智双扶”等一系列帮扶政策的“组合拳”, 建立健全 《坚决打好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实施意见》等1+N的政策体系,各项政策措施得到进一步落实,带贫减贫机制进一步完善。
在教育扶贫方面,未考上高校贫困学生到包头职业技术学院参加学习培训,市重点高中在贫困旗县设立扶贫项目班。
在健康扶贫方面,严格落实“先诊疗、后付费”的“一站式”报销结算办法和“三个一批”行动计划,贫困人口大病救治比例达100%,签约服务的慢性病患者达1.6万人次,签约管理率 100%。
在就业扶贫方面,始终坚持就业创业帮扶为抓手,采取产业吸纳、创业带动、技能提升、托底安置等“四种途径”,通过扶贫车间吸收、返乡创业带动、有组织劳务输出和扶贫公益岗位四种渠道,确保建档立卡有劳动能力的贫困人员充分就业。
在易地搬迁扶贫方面,完成易地扶贫搬迁人口4170人,同时推进搬迁后续产业发展及配套措施,真正使搬迁群众搬得出、稳得住、能就业。危房改造实现“清零”。
在生态扶贫方面,市园林绿化部门在贫困地区建设苗木繁育基地,并将部分贫困户组成护林队,带动贫困户脱贫致富。全面实施退耕还林、公益林补偿,分别覆盖贫困人口4977人和3202人,聘用林业生态管护贫困人口164人。
同时,深入开展“志智双扶”工作,通过产业帮扶、就业支持、政策奖补等多种举措,有效激发了贫困人口内生动力,贫困人口自主脱贫意识和本领持续增强。创新社会公益扶贫方式,开展了“认购贫困户农畜产品,助力脱贫攻坚”、 艺术品义拍扶贫等行动,取得明显成效。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在“脱贫路上一个都不能少的”豪情壮志中,包头市凝聚起脱贫攻坚的澎湃力量,脱贫攻坚的步伐精准有力的走过土默川平原、石拐矿区深处,蹄疾步稳的跨越了达茂草原腹地和大后山,在新中国成立70周年之际,交出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一份重量级答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