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mmbiz.qpic.cn/mmbiz_gif/Wf2YNulZfHRsRK4EPOYMkQ3kia61R2ZRgH0cP98Wiclhvkwj1f5u53bHk06M6sYkp8GV1enGWpOdKMg8zyC6EMHA/640?wx_fmt=gif)
近日,以“深化合作、共谋发展”为主题,山东国际友城合作发展大会及系列活动在济南、青岛等地举办,让山东与各国友城的贸易投资往来再次得到加强。我国对外贸易的历史相当悠久,西汉时已设专门的外事管理官员“大鸿胪”,而唐朝还始设专门管理对外贸易的“市舶使”,北宋时期甚至颁布了世界上最早的进出口贸易法规《市舶法》和反走私法《漏舶法》等。
![](https://mmbiz.qpic.cn/mmbiz_jpg/Wf2YNulZfHTP2mbVOCFh48gTpX1B6tib2kaPONN1OPibq8qKgLQPR6bDpBdLyW78xDPAOO8EPz0h5Vd8HVU2hZ9w/640?wx_fmt=jpeg)
说起来,汉武帝时开通的“西北丝绸之路”,可以说是中国对外贸易兴起的重要标志。汉武帝在朝廷中首设相当于现代外交部或对外经贸部领导的“大鸿胪”,接待人员中已有专职翻译官,此即《汉书·百官公卿表》所记:“武帝太初元年更名大鸿胪。属官有行人、译官、别火三令丞及郡邸长丞。”其实,比“大鸿胪”更早的外交官员当属秦始皇时代的“典客”。“典客”级别很高,系九卿之一,汉景帝在位时更名“大行令”,当时京师还设有涉外宾馆“蛮夷邸”,专门接待外国商使。
在古代国际贸易最繁荣的唐朝,官府始设“市舶使”。这是中国最早的专门管理对外贸易的机构,最早出现在海上贸易频繁的广州。设市舶使的具体时间最晚是唐开元二年(公元715年),据《唐会要》记载:“开元二年十二月,岭南市舶司右威卫中郎将周庆立,波斯僧及烈等广造奇器异巧以进……”“市舶使”也称“结好使”“押蕃舶使”“监舶使”等,随之还形成了极具古代中国特色的“市舶制度”。唐李肇《唐国史补》“狮子国海舶”条亦称:“南海舶,外国船也。每岁至安南、广州。至则本道奏报,郡邑为之喧闹。有番长为主,领市舶使籍其名物。”
![](https://mmbiz.qpic.cn/mmbiz_jpg/Wf2YNulZfHTP2mbVOCFh48gTpX1B6tib2p2VJJic0fBvTbvNl8M1OgXID42q1SWQqvL99RH4jUV3XeqiaibPuXsTkA/640?wx_fmt=jpeg)
长期以来,中国对外贸易以陆道为主,兼行海市。汉代的对外贸易通道已是四通八达,除了西北丝绸之路外,在西南有更早的“永昌道”,取道缅甸、印度半岛,与中亚大陆的古老商道相交会,称为“西南丝绸之路”;往东北朝鲜半岛有“乐浪道”,不仅运往朝鲜半岛的货物行经此道,转口日本的商品也由此道转运南行,被称为“东北丝绸之路”。两汉时,中国国际贸易业务是当时世界上走得最远的。《后汉书·西域传》记载:“于是五十余国悉纳质内属,其条支、安息诸国至于海濒四万里外,皆重译贡献。”可见,中国当时国际贸易能力之强大。
值得一提的是,古代中国对外贸易长期采用“朝贡”方式,外国来的商品称为“贡”或“献”,中方交换出的商品则叫“赐”或“赏”。这实际上是一种不等价的官方贸易行为,中国的“赐”远远大于海外的“贡”。如张骞出使西域,虽然带有军事、政治目的,事实上却是一次大规模的对外经贸活动。《史记·大宛列传》记载,元狩四年(公元前119年)张骞出使西域时,带“牛羊以万数,赍金币帛直数千巨万。”
![](https://mmbiz.qpic.cn/mmbiz_jpg/Wf2YNulZfHTP2mbVOCFh48gTpX1B6tib2HzWFwibib5gtjxmdm1vxkTIBFA0N9s0A9loFRlNIG1DnuBeUg23kNDIQ/640?wx_fmt=jpeg)
应该说,古代的对外贸易活动扩大了中国和中国产品的影响,现代流行的“Made in China”那时已广为人知。“中国货”不仅是国际高档商品的代称,在古罗马,中国丝绸还曾一度与黄金等价,不少外商主动来华开展经贸活动。如《梁书·诸夷列传》记载,黄武五年(公元226年),罗马商人秦论来到中国当时管辖的交趾(今越南北部),取道桂湘到武昌,见了吴国皇帝孙权。
那么,古人如何管理外贸打击走私犯罪的呢?“走私”行为在古代称为“漏舶”,汉武帝时长安有一批商人和匈奴人私下做买卖,因此受到严惩并被诛杀。对海关走私行为,宋朝出台了世界上第一部“反走私法”《漏舶法》,该法规定:“如不出引目,许人告,依漏舶法。”
史料记载,宋朝对外贸易实行许可证制度,为从事海外贸易的商人颁发“公凭”(又称“公据”“官券”)。中外商人持“公凭”进港或出洋,并可自由往来中国各地,无公凭则属非法“走私行为”,一旦被查缉,货物没收。《宋史·食货志下》“互市舶法”条称:“商人出海外蕃国贩易者,令诣市舶司请给官券,违者没入其宝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