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网站首页    行业动态    著名评论家刘琼读罗日新长篇小说《钢的城》

著名评论家刘琼读罗日新长篇小说《钢的城》

阅读量:3662692 2019-10-22



如何用小说处理当代工业题材

    文/刘琼             图片/摄影组

我对工业题材特别感兴趣,包括刚刚获得茅盾文学奖的梁晓声老师的《人世间》也是写下岗工人,也是写到八十年代,我特别想知道他怎么处理这个题材。我大学毕业被分到马鞍市政府,我的校友因为学的是机械,直接分到马钢,收入高,福利好,我非常羡慕他们。当时的钢铁企业是蓬勃向上、充满活力的。而且马鞍山这个城市是20世纪50年代因为钢铁才建立的,城市的基础产业、基础的市民结构都是工人阶级,我的第一个职业接触的最大人群就是这样的一个人群。

    像我这个年龄的人,虽然自己可能没有经历过,但是一定听说过国企改革,看到过很多这样的间接经验,身边很多人都有在国企改革当中珍贵的经历,这里面有很多是镇痛的案例。这篇小说客观呈现了中国钢铁企业改革的重要案例。这么多年来,我们竟然很少有作家去触及它、去写它,我觉得真是不可思议。我们刚经历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年大庆,为什么要纪念70年?就是这确实是艰难的、漫长的,伟大的70年,里面有筚路蓝缕,有披荆斩棘。我们国企改革中大批产业工人做出了牺牲,他们为共和国做出了巨大贡献,最后还为改革当作出了牺牲。这才是有历史感的重要经验,是中国独有的经验故事,我们走过来了,而且成功了。工人们在宣布下岗的时候还在唱《工人阶级有力量》,这就是生活。我特别相信这里面的生活,看完后我觉得好熟悉、好生动。他们的确是有原型的创作,这样的创作原型,今天的作家写作的时候一定要认识、接触和了解。所以我把它叫做坚

硬的题材、坚硬的写作,坚硬的生活需要坚硬的写作,非常难写,非常不好写,它不是那种讨巧的写作。但罗日新写出来了。他写出了历史感,也写出反思性,包括对人物命运的处理,都有历史的反思在里面。这个反思还写出了人本主义的东西,对易国兴进行反思就是这样的西。这个小说最大的成果就是易国兴这个人物的刻画。罗日新也写了两个人成长的不同道路,但最有价值的还是易国兴。我们国企改革是分两步进行的,第一步摆脱大锅饭,第二步转制。第一步改革中的改革者,以铁腕人物的形象来到临钢,这个人面子上是冰冷的,一点不讲情面,他是炮兵出身,有理想,没有私人小金库,没有自己的小算盘。写得好的恰恰就是他写出这个人物身上的特点,就是他人格的缺陷,包括手段上面。第一步改革过程中确实存在着手段的不合法性。这不是文学虚构,而是生活再现的东西。

    这部小说的很多细节处理得很好。包括他写易国兴怎样克扣浙江建筑工人的薪酬,我觉得非常真实,把改革初期这批人的手段的不合法性也写出来了。但有些地方写得稍微简单化了些。希望在下一步中能有所克服,进一步充实。
END

作者简介▲▲▲刘 琼
刘琼,女,著名评论家,《人民日报》文艺部副主任。

《黄石文学》2019年第64期
 编辑/薛俊杰

在线QQ咨询,点这里

QQ咨询

微信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