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由中共保定市徐水区委宣传部、中共保定市徐水区委网信办、保定市徐水区文联、保定市徐水区总工会、共青团保定市徐水区委主办,保定市徐水区文联、徐水作家协会承办的“我和我的祖国”网络文学大赛作品征集、评选工作已结束,共评选出获奖作品作者22名,现对部分优秀作品进行展播。
“我和我的祖国”网络文学大赛
优秀作品展播(第三期:刘晨强 刘玥含 王春香 刘兴华 王国营部分作品展示)

徐水,我可爱的家乡文/刘晨强有一个地方看一眼难忘田园列锦高楼穿云上花木葱茏宜居康养清凌凌的瀑河水涌起波浪
有一个地方空气也飘香尝一口驴肉回味悠长美酒佳酿醉了千年今天又绽放新的光芒这就是徐水,我可爱的家乡让我幸福快乐的徜徉多想依偎在你的胸膛和时代的脉搏一起跳荡 有一个地方缔造了荣光黄帝合符就在釜山上令人骄傲让人怀想瑞狮起舞光芒照四方
有一个地方梦想闪闪亮继往开来豪情万丈挽起臂膀脚步铿锵复兴路上坚定向前方这就是徐水,我可爱的家乡一带一路乘风破浪多想插上梦的翅膀和你一起向未来飞翔

苇色故园文/刘晨强我常常想起童年,想起童年的村庄。眼前辉映的是故乡那一片无边的苇色。想起过去,心海就在润湿中透出油油的绿意,浮躁的心便一如故乡的河面一样平静,有时还会同出没于苇林中的鸟翅一样在风中动情地摇曳。故乡啊!我童年的故乡,全没有现在规模,现在的张扬。那是保北平原上一个隐没在芦苇丛中的小村庄。由于地势低洼,不是水乡,却浸润了汪汪清水,生出了片片苇林。于是春嫩,夏翠,秋黄,冬白,这变换的苇色,便应时的衣裳般披挂在村子周围,和那无边的翠树绿野连成一片,延伸到远方。我的几十户乡邻便生活在这岛屿般的村落。我喜欢这里的每一个季节,每个季节都荡漾着我童年的欢乐。春天,河地无水,地气回升,苇笋在润湿中冒出尖尖角,满河满地都是。我便和一群贪嘴的孩子去拔锥锥(苇笋),专挑大的拔。水洼中的苇笋最好,个儿大根白,吃到嘴里又脆又甜,小伙伴们乐此不疲。苇笋甜润了我一个童年。等到苇笋抽叶后就不好吃了,却好看。微红淡绿的叶片如同一面面小小旗帜插满了河道的沟沟坎坎,坡坡沿沿,和岸边那报春的柳芽一起染绿了河道村庄,也染绿了孩子们的眼睛。待到苇笋抽成苇杆,便褪尽了残红,鲜润成嫩绿。苇杆在春风中拔节,在夏风中展叶,出脱的日渐青葱翠绿,飒爽精神。到了端午时节,已抽穗顶花,高及没人。一滩滩,一片片,滩滩片片连成绿海。清风吹过,苇杆相击,苇叶相碰,你挨我挤,起伏成云头,弥漫成绿雾。此时,大人们忙着劈苇叶包粽子,宽大的叶片葱翠清香,在母亲手中越摞越厚,一如母亲宽厚的性格。孩子则出没于苇荡,淘鱼摸虾,捉青蛙,拧苇笛。那绿色的笛音朴质清越,从我口中颤出,陶醉在心里,以致多年后仍然难忘。雨后的苇河,有了更多的乐趣,水大了,水鸟也多了。常常有长嘴细腿的水鸟在浅水里驻足,身子小巧,翎羽水亮,不时用嘴啄水中的东西,待你稍有动静,它便警觉轻叫着远去。最吸引我们的,要数“呱呱鸡”,这种鸟敏捷轻盈,翼颀长,多灰色,在苇上架巢。风吹苇荡,巢极易落水。我们便趁机拾鸟蛋,抓小鸟,急的成鸟扑俯旋飞,叽喳乱叫。夜晚,我们则枕着蛙鸣入睡,拥着月光入眠。梦中都笑出声儿。呵,童年的夏天,星光灿烂。我总认为,秋天是一年中最美好的季节,色彩斑斓,炫人眼目。故乡的苇林也是如此。这时,那无边的芦苇褪尽了绿色,染金摇黄,芦花则盛开如雪,雪白覆着金黄,金黄映着秋水,蓝天上北雁南飞,雁鸣阵阵,多美的秋天啊!北风一吹,景层就乱了,纷扬的芦白点染了绿水金苇,也飘到了庄禾树上,整个村庄都淹没在芦花的海里,隐入绚丽的画中。收苇晚于庄稼,常常要等到初冬时节。那时候,树叶落了,庄稼收了,原野一片空旷,只剩下村边这一片片耀眼厚积的金黄。田里无处可躲,野兔便藏进苇塘。于是,割苇逮兔便成为刺激惊险的好戏。随着苇林一片片的倒下,包围圈越缩越小,最后野兔再也无处可躲,在人缝里逃命。人们则大呼小叫,蜂拥而上,镰砍手抓。捉住后剥皮搭灶,集体会餐。在我们,那是快乐的节日,那香味一直让我留恋。顺便说一句,故乡的芦苇质坚而韧,色泽金黄,是上好的细苇,当时人们挑到集上去卖,一说是马庄苇,都争着买,卖得快而且价高。收苇以后,便是冬季了。倘若水大,河面便有一层冻实的冰,玻璃一样平静光亮,从不同角度映着村落,也映着孩子们的心。打滞,滑冰床,凿冰垂钓,变着花样玩儿,连上下学都绕着冰河走。整天人欢马叫,玩儿得忘了吃饭,玩儿得月上柳梢……苇塘,真是我的乐园啊!不知从什么时候起,人们开始躁动地铲掉苇根,填河造房,办工厂。不断膨胀的村子从四面八方向外吞噬着河床苇地,夏绿秋黄,吞噬着我童年的欢情乐土,童年的梦,甚而延及那村边路旁的遮阳绿树,那田野沃土青纱帐……村子的衣裳没有了,赤裸的生活风干了少年润泽的眼神,一切都变得干燥枯萎。不知为什么,每想到这些,我浮躁的心便更加浮躁,一如那风中的苇林不再平静。我想啊!想故乡的水色长天,绿苇蛙鸣;想那清笛鸣雁,想那带着笑声的梦……这一切都在哪里,难道只在我的记忆,我的梦中?!不,不只在记忆和梦中,在东风的召唤中她正变成现实。看,河地里又有了苇根吐绿;听,河床上又传出水声蛙鸣……请相信东风的力量吧,那渐行渐远乡村画卷已在朦胧中掀开清晰的一角,那童年的梦正满怀绿意的向我们姗姗而来。听风吹过你的心声。

在那遥远的小山村
刘玥含
太行山深处一个叫羊驼岭的小山村,就是姥姥的家。我童年记忆最深的是去姥姥家漫长而崎岖的山路。那时,妈妈牵着我一大早坐上长途汽车,太阳偏西才到姥姥家所在的县城。然后,搭上顺脚的拖拉机到乡里。头一天接到信儿的姥爷推着独轮车早早赶来接我们。小推车的一边坐着我,一边驮着妈妈背来的大包小包吃穿用品。姥爷推着车,沿着进村的羊肠山路,脚一颠一跛赶上七八里,天黑时才到家。姥姥抱着我心疼的不得了,一个劲往我手里塞红薯面窝窝。舅舅在一旁搓着手,憨憨的笑。长大后我才知道,姥爷的腿是因为雨天送妈妈上学,滑下山坡摔坏的。姥姥铁了心,再苦再难也要让妈妈考上大学,走出大山,嫁到山外通公路、有汽车、生活好的城市里。其实山里资源并不少,柿子、大枣、核桃、苹果。然而一年的收获却因为运不出去,只能烂在山上。山里姑娘往外嫁,舅舅的婚事始终没个着落。随着时间的推移,在国家富民政策和各级政府帮扶下,姥姥家的日子也慢慢好起来。但真正翻天覆地的变化,还是在党的十八大以后。2012年冬天,习近平总书记来到位于姥姥家不远的革命老区阜平县,踏着雪后的山路看望困难群众,鼓励大家坚定信心,找准路子,一齐努力,脱贫致富奔小康。很快,姥姥村里来了扶贫工作队。要致富,先修路。工作队员们翻山越岭,勘测设计。机器的轰鸣声、隆隆的炮声响彻大山。舅舅丢下放羊鞭就加入了修路大军,四十岁的汉子比年轻小伙劲儿都足。修了公路,小山村破天荒通了公共汽车。工作队又帮助相亲们养羊、栽果树、装路灯、建通讯塔、翻盖住房、搞乡村旅游。由于学习紧张,上高中以后一直没有机会去山里看看。去年国庆节小长假,我们一家驾驶私家车直发姥姥家。还是当年那条独轮车撵出的盘山道,已经变成双车道柏油路;昔日的荒山坡,如今种上了大片的果树。路边采摘园、蜜蜂园比比皆是。各地牌照的小汽车、旅游车沿着盘旋的公路往山里钻。快到晌午时,车拐进村口,“幸福路”三个大字格外醒目。墙壁上“撸起袖子加油干,扶贫攻坚奔小康”大红标语熠熠生辉。这是过去那个泥泞路、石头屋、鸡鸭满街跑、闲人蹲墙角的小山村吗?一排排新房鳞次栉比,房前屋后满树的柿子、大枣挂满枝头。泥土街变成了水泥路,垃圾坑变成了垂钓园。新建的村幼儿园宽敞明亮,很是气派。农家乐饭店宾客满堂,各地不同的口音汇集在一起。村里像过庙会一样,车来车往,人流如织。姥姥早已等候在门外,喜滋滋攥住我的手欢快得像个孩子。走进红漆院门,廊子房,玻璃窗,屋檐下一对大红灯笼更添喜气。院里姥爷正在分拣各种山果、蘑菇、杂粮,打包装箱,六十多岁的老人身手矫捷,像是回到了年轻时代。舅舅成了村里的电商,互联网直通山外,大批的土特产走出昔日偏僻闭塞的大山,风风光光走向全国。坐在客厅的沙发里,阳光带着厨房里的香味飘洒进来,新装修的房子更显整洁亮堂。家具考究,冰箱、电视、电脑,一应俱全。我指着墙上镜框中一张不认识的美女照片,这是?大伙笑而不语。再看舅舅憨憨的笑,我心里立刻明白了八九分。一家人围坐饭桌前,品尝着在城里饭店才能吃到的珍禽野味。姥爷一边喝着酒,一边讲述村里的新鲜事:县里派来了新幼儿园老师,今年又考出去几个大学生,改良的苹果又脆又甜,养殖场里柴鸡、香猪在山上撒欢……,桩桩件件,如数家珍,喜不自禁。广场上锣鼓响起来。姥姥放下碗筷,拿起彩扇,拉起我兴冲冲奔出院门,踏着宽阔的“幸福路”融入喜庆欢乐的人流中。看着人们一张张笑脸、大街小巷一幅幅美景,听着铿锵有力的锣鼓声、人群中传来的阵阵笑声,让人不禁感叹,如今的小山村伊然成了大世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美好蓝图就在眼前。

身边的英雄文/王春香 英雄,是一个神圣而崇高的字眼,每当提到英雄,大家会油然而生敬意之情,顿时给人以勇气和力量。在人们心目中,英雄是祖国的骄傲,是民族的脊梁,是激励中华儿女前仆后继,勇往直前的强大精神动力。英雄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在我们身边,就有这样一位名副其实的英雄,他一生历经不平常的艰难岁月,从炮火纷飞的战场走来,亲历了祖国由战乱、贫穷到文明富裕的巨大变化,见证了祖国日新月异、突飞猛进的发展。在新中国成立七十年之际,我们怀着对英雄的敬仰之情,来到馨园社区天和家园小区,在一个普通的庭院里,见到了抗战老兵王应邦老人,老人家今年已93岁高龄,但看上去神志清晰,精神矍铄。或许是知道有客人来,只见老人静静的坐在沙发上,身穿一身橄榄绿色军装,胸前闪耀着一枚枚军功章,慈祥的把目光投向我们,礼貌的让座。当时的场景令人倍感温馨。王应邦于1926年12月,出生在山西省灵丘县羊山沟村,家里兄妹三人,父母被日寇杀害,1944年10月,他18岁时在本村应征入伍,毅然投身部队,成为一名光荣的八路军战士。短短的新兵连训练之后,转为晋察冀军区,五分区司令部通讯队,成为一名电话通讯兵。1945年4月,光荣加入中国共产党,此后,跟随部队转战南北。在长达12年的军旅生涯中,亲身经历了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和抗美援朝,参加了大大小小的战斗20多次,参加了解放浑源、丰镇、集宁、张家口、清风店、石家庄等战役;还参加了冀东、新保安以及解放西北重镇兰州的战役等。1949年和战士们一起光荣的走向天安门,接受党和国家领导人的检阅。之后,跟随赴朝志愿军队伍,雄赳赳气昂昂,跨国鸭绿江,来到异国他乡打击美国侵略者,投身保家卫国的战争。他在无数次战斗中经历了生与死的考验,经受了血与火的洗礼,在抗敌的战场上,他肩负指挥部与阵地的通讯畅通,奔波在炮火和枪林弹雨之中,用血肉之躯架起一座座通讯桥梁,确保战事信息无误。由于表现出色,多次立功受奖。因1952年在朝鲜负伤,1956年转业到地方做邮政工作,曾任徐水邮政局局长。在老人面前,我们多想听听英雄的故事,可是老人总是说:“记不清了,记不清了”。儿女们没有忘记,爸爸曾经讲述的一遍又一遍的故事。在战场上,他亲眼看到身边的战士被子弹穿过胸膛,肠子流出来,又用手塞进去,然后用毛巾堵住,向着炮火继续前行,最后英勇的倒在了血泊之中。战士倒下的身影,他永远挥之不去,只见他手里拿着一张张发黄的老照片,看了又看,然后攥在手里,沉思不语,我们感受到老人思念战友的苦闷心情。儿女们回忆说,每当他静下来的时候,总是不止一次的翻开老照片,深情凝视,仿佛如烟的往事历历在目,然后陷入深深地沉思,久久地回忆之中。儿女们不会忘记,在敌我力量悬殊的战斗中,在炮火纷飞的战场上,老父亲是如何同每位英雄一样,日夜坚守阵地,时刻保持指挥部与前沿阵地的联系,随时准备献出宝贵的生命。战争是残酷的,老人是幸运的。虽然被敌人弹片击中左胸,但轻伤不下火线,强忍剧痛,一直坚持到最后一刻。由于朝鲜战场医疗条件不允许,没能及时手术,弹片一直在身上。直到回国以后,一天在工作中突感不适,头晕呕吐,才去医院检查手术。手术中将弹片取出,左胸两根肋骨和右肺的一部分不得不被摘除。父亲饱尝了战争和伤痛之苦,他的隐忍和坚强令儿女们敬佩。为了新中国的诞生,他从枪林弹雨中走来,同千千万万个董存瑞、黄继光一样,抛头颅洒热血,虽然没有将军的卓著功勋,但为民族独立和民族解放,冲锋陷阵,血染疆场,英雄的功绩将永载史册,老人的英雄事迹,儿女不会忘记,人民不会忘记。今天走进英雄,就为了学习英雄、宣传英雄,以史为鉴,启发后人。王应邦老人,一路从硝烟弥漫的战火中走来,走过漫长艰辛的不平凡之路,迎来了新中国成立70周年。当看到他那胸前那一枚枚金光闪闪的军功章,不禁令人肃然起敬,感慨万千。当问到老人苦不苦,累不累,他说“没有苦也没有累”。虽然言语不多,但那引人注目的军功章,已经做出了深刻的回答。那是英勇奋战的将士用生命和鲜血凝结,那是军人荣誉的至高无上,那是军人英雄风采的完美写照,那是忠诚与信仰的生动诠释,那是祖国和人民的最高奖赏。每一枚军功章,都是在炮火的洗礼中诞生,都经受了生与死的考验,都留下感人至深的英雄事迹,都闪耀着前仆后继、赴汤蹈火的身影,这是老人的光辉战绩,这是老人永不磨灭的记忆。当儿女们谈到老父亲,嘴里有滔滔不绝的话语,脸上洋溢着更多欣慰和自豪!自豪的是有一位英雄的父亲,伴随一家人走过世纪征程,沐浴在新时代和平的阳光里。他们称赞老父亲在工作中,爱岗敬业,恪尽职守,廉洁奉公,从不依仗权利和社会关系为孩子们谋取私利。生活中对儿女要求严厉,能自己做的自己做,靠双手养活自己。虽然说是夸父亲,但儿女们对父亲隐隐约约也有怨言。在长达20年的右派期间,工资下调50%,平反之后,从没有找过组织提要求,总是说不能给党组织添麻烦,自己活着就是胜利。他的言语一直影响教育孩子们,老实做人,认真做事,靠双手创造幸福生活。王应邦老人对老伴儿更是一往情深,老伴儿病重20年,都是自己亲自照顾,床前床后伺候,从不指望儿女,从不叫苦叫累,目的是让儿女们安心工作,为国家多做贡献。这就是一位老父亲最纯洁而朴素的心愿。当儿子把一块白手帕呈现在我们眼前时,令在场的所有人震惊。儿子介绍说,那是当年常香玉慰问团赴朝慰问演出时作为纪念品赠送给志愿军战士的,我们无法想象在那特殊时期,老人在是怎样珍藏的?珍藏在哪里?又是如何保存到今天,伴随他走过了68年的光辉岁月,这里边又有怎样的感人情结。这块手帕从朝鲜战场一路跟随回国,之后又作为订婚礼物送给妻子,妻子尊敬英雄,疼爱英雄,深知丈夫历经磨难,能有今天不容易,因此,夫妻之间多年感情笃深,于是妻子一直把这深深的爱藏在心里,把手帕珍藏在身边,体现了对志愿军丈夫的爱和敬意。老伴儿去世后,这块手绢又回到他手里。儿女们见父亲一次次拿出来,又一次次收起,这里有对战友和亲人的思念。这块手帕,记录着爱情诠释着忠诚,见证英雄不平凡的闪光人生。英雄有太多感人的故事,他们用生命谱写出气壮山河的爱国篇章。他们是时代的标杆,是指引后人前进的灯塔。我们不会忘记,“为什么战旗美如画,烈士的献血染红了它,为什么大地春常在,英雄的生命开鲜花”。正如魏巍所赞美的,“他们的灵魂多么美丽而宽广,他们是历史上,世界上第一流的战士,第一流的人!他们是世界上一切伟大人民的优秀之花”。英雄的精神,永远闪耀着时代的光芒,将激励后人,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淡泊名利,砥砺前行。信念之光不灭,信仰之树长青。英雄不老,精神永恒!让我们在这历史的光辉时刻,向王应邦老人及为新中国付出青春和热血的英雄们,致以崇高的敬意!衷心的祝愿老人福体康健,幸福延年! 身边的英雄每当提到英雄浑身就充满正义每当看到英雄会油然而生敬意天地英雄 千秋凛然浩然正气 万古长存其实我们对英雄并不陌生董存瑞 舍身炸碉堡黄继光 用身堵枪眼他们的名字融入脑海铭记心中他们的事迹一代又一代传颂可你是否知道在我们的身边也有这样一位英雄他默默无闻从不讲功绩他无怨无悔从不讲待遇他——就是无名英雄抗战老兵王应邦十八岁的热血男儿从山西灵丘羊山沟走来怀揣抗日救国的理想离开家乡报效祖国驰骋疆场奋勇杀敌您是英雄的八路军大刀向鬼子的头上砍去驱除日寇捍卫民族尊严您是人民解放军南征北战东挡西杀消灭蒋家王朝解放全中国您是光荣的志愿军雄赳赳气昂昂跨过鸭绿江与朝鲜人民并肩作战每一场战争都留下拼搏的身影每一段文字都讲述英雄的故事每一张照片都再现闪光的青春每一位亲人都传颂英雄的佳话您是光荣的老兵多想聆听您的故事您是抗战的精英多想走进您的心中不知为什么却唤不醒您的记忆或许时间真的已经久远但在孩子们心中您就是顶天立地的英雄朝鲜战场身负重伤失去肋骨伤及肺部当问您苦不苦您说不苦活着就是幸福当问您痛不痛您说心痛失去战友比割肉都疼因为那是同生共死的弟兄您把战友情谊看的比天还重拿出发黄的老照片偷偷的看了一遍又一遍多么希望战友重生可是不能 不能一块折痕深深的白手帕伴您从异国他乡走来我们不知道在炮火纷飞的战争年月您是如何保存又保存到何处但我们知道那是中华儿女对祖国的赤子深情胸前的那一枚枚勋章啊穿越历史的风云已然走过60多个春秋那是战士的荣誉用青春和生命铸就那是英雄的战绩在血与火的洗礼中诞生走进您感受您的平凡与伟大了解您方知谁是最可爱的人战争年代舍生忘死和平时期忍辱负重对祖国赤胆忠心对人民满腔热情立足岗位精诚奉献为民服务任劳任怨您教育儿女忠厚老实吃亏让人勤劳本分自食其力魏巍曾这样赞誉他们的品质是那样的纯洁和高尚他们的意志是那样的坚韧和刚强他们的气质是那样的淳朴和谦逊他们的胸怀是那样的美丽和宽广在老人身上高尚的思想品格熠熠闪光虽没有豪言壮语却用生命捍卫祖国尊严虽没有惊天动地却用血肉抵挡来犯之敌虽没有卓著功勋却用忠诚彰显赤子之心您是千万英雄中的一名是民族正义的精神坐标正如习总书记所说“一个有希望的民族不能没有英雄一个有前途的国家不能没有先锋”让我们学习英雄崇尚英雄捍卫英雄 关爱英雄让英雄的事迹代代相传让英雄的芳名永载入史册向为民族独立和民族解放保家卫国视死如归的英雄们致敬!致敬!

绿色旋律(歌词)
文/刘兴华春风播洒绿色的雨滴鸟儿唱着绿色的歌曲花朵吐露绿色的旋律绿色大地生长诗情画意 晨曦唤醒清新的空气城乡合唱绿色的传奇山水弹奏绿色的旋律绿色大地绽放芬芳甜蜜 啊,绿色旋律是新时代中国的进行曲前行的脚步伴着花香鸟语伟大梦想创造天人合一的奇迹 啊,绿色旋律是新时代中国的主旋律追梦的民族携手同舟共济绿色中国闪耀万象和谐的壮丽

更 上 那 层 楼——建国七十年有感文/王国营 余生建国初,幼年半耕读,“茅屋”秋风破,居家全是土。土孩卧土炕,梦想到县府。能居安肃地,不受农桑苦?步奔三十里,来一中念书,住上大瓦房,相伴有大儒。集体生活好,同居同起宿。夜卧三十人,木板床通铺。夜半不安寝,鼾声如打鼓。毕业不能考,回乡又背锄。挥别象牙塔,重住农家屋。昼下田劳作,日落破屋宿。农家稼穑苦,疲倦又麻木。知青挣工分,每天八分五。读书勘何用,心中倍焦苦。欣闻能考学,改革开放初。师专上三年,毕业返故土。农村当园丁,福利分房无。学校当成家,办公亦住宿! 一桌一张床,没地占脚堵;终日不见阳,寒冬风刺骨。酷夏蚊子狂,墙上爬壁虎。何时迁新居,心中也没数。改革东风劲,吹开花千树。多方筹措款,借钱买新屋,小室小卫厨,小屋小门户。老少三代人,双层床上铺。人多房子窄,心里还是堵。“一五”县改区,徐水迈开步;融入大保定,京津冀同步;借力大雄安,一年一大步。又逢乔迁喜,再搬新楼屋。大房宽又亮,人均三十五,广厦多高层,电梯破云雾。登高俯瞰望,新区春满目。马路加宽畅,四通八达途。箱梁斜拉桥,国内首“鱼腹”;外环将开通,又走快速路。余居新楼室,至此终落户。水清花木绿,草长蝶飞舞。重捧唐诗读,家告先圣甫:“大众百姓欢,盛地荟文武,广厦千万间”凭尔择优住! 七十华诞忆安居,古稀老翁话幸福,初心不改担使命,步步登高绘蓝图”。注:“秋风茅屋破”,即,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一五”即2015年撤县建区;“人均三十五”,即,35平米。(编辑:文联1号记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