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网站首页    行业动态    父母千万别让孩子成为自己的傀儡

父母千万别让孩子成为自己的傀儡

阅读量:3663301 2019-10-22


让孩子拥有更幸福人生,真正赢在起跑线上!点击上面【解忧教育青少年学院】,关注我们吧!亲子问题24小时免费咨询热线400—8222—812。

看到这个题目,你会不会大吃一惊?作为父母,怎么可能让孩子成为自己的傀儡?自己爱孩子都还来不及,又怎么可能去操纵孩子?但其实,很多家长都做过,或者正在用情感操纵孩子,用“爱”绑架孩子,用“心”束缚孩子。
1、什么是情感操纵?
美国著名心理学博士、反暴力领域权威专家丽莎·阿伦森·方特斯认为,亲密关系中的情感操纵(Coercive Control )是指以情感为武器,支配和胁迫他人达到自身目的的行为。表面看来,这种关系并不全是“糟糕的”,相反,处于情感操纵中的孩子,常常会感到沐浴在爱的河流中,尽管他们随时可能遭受威胁、惩罚、甚至身体暴力,但却依然能够感到来自父母的源源不断的爱。
丽莎·阿伦森·方特斯认为,情感操纵就像是“温水煮青蛙”,能维持数月或数年之久,有的甚至贯穿孩子的一生。在看似平静的水面下,孩子的自主性逐渐受损,幸福度逐渐降低,终日活在恐惧中。
心理学家们一致认为,“情感操控”是心理虐待的一种。说起虐待,很多人可能想到的就是“家暴”,就是简单地揍孩子一顿,但其实,精神上的操控和侮辱更加恐怖。因为,这样的行为,由于大家都意识不到,所以不会加以防护,甚至自己从一位受害者,变成一个无意识的施暴者。
2、被情感操纵的孩子,长大后为怎么样?
越是亲近的人,越喜欢用爱的名义操纵你。比如,《都挺好》里的苏大强,《欢乐颂》里的樊胜美妈妈,他们都在无意识地用表面上是爱、实际上却很暴力的手段来控制子女。
父母们总是说“我都是为了你好”、“我为你付出了这么多”等等,这其实根本就不是爱,这只是一种隐性的情感操纵。父母们戴着“为你好“的面具,做着控制孩子的事情,也束缚了孩子对生活的渴望。

那些被情感操纵的孩子,长大后都怎么样了?
最常见的,就是所谓的“妈宝娃”。这一类孩子,永远也长不大,当然父母也不愿意他们长大,因为长大意味着不受控制。他们无论多大,都无法离开父母的怀抱,没有主见和独立性,也无法承担责任,一切都只按照父母的安排。他们不思考,不反抗,性格懦弱,遇事就用父母作为挡箭牌,“我妈说……”是他们的口头禅。
还有些孩子可能成长为充满罪恶感和愧疚感的人。因为父母居高临下的指责和控制,“如果不是为了你,我根本不会这样!”“我这样做,还不是因为你!”“我为你操心头发都白了!”……这样的话,非常容易让孩子内心充满愧疚感:我是一个不好的人,都是因为我不够好,事情才变成这样……这种愧疚感会跟随孩子一生,甚至让孩子自暴自弃。
《心灵捕手》中的数学天才威尔,就是因为童年时期的愧疚感,让自己自暴自弃,甚至埋没了自己的天才。要知道,罪恶感和愧疚感是最能够扼杀一个期望的武器,越是遭受批评和指责的人,越容易失去改变的力量。

3、为什么家长喜欢用情感操控孩子?
这个世界上,最爱孩子的莫过于父母了,每一个父母在为孩子做事情的时候,内心都是充满了对孩子的爱的。有心理学家认为,那些用情感控制孩子的父母,更是如此,他们内心百分之九十九的认为,自己这样做是真的真的爱孩子的。剩下的百分之一,可能就是学过心理学,刻意控制孩子了。
简单来说,当孩子出生的时候,父母给予了孩子最多的爱,他们充满耐心,亲力亲为;而孩子眼中,父母就是天,就是地,就是一切。这样的共生关系让双方都觉很美好,这也是孩子成长的必然经历。
只是,当孩子长大后,在父母适当退出或者教给孩子独立性的时候,有些父母舍不得这种被孩子崇拜,孩子事事听从自己的权威感,不愿意放弃这种控制感。于是,父母依然对孩子有求必应,依然对孩子面面俱到的呵护,依然插手孩子的一切事情。
这已经不是爱孩子了,而是为了掌控孩子,为了用情感控制孩子,以满足自己控制他人的欲望,延续在孩子身上体验到的美好感受。其实,控制欲望太强的父母,其实也是为孩子做得最多、活得最累的一类父母。
他们总是把“听话”当成是评价一个孩子好坏的标准,他们倾注自己全部心血在孩子身上,却也让孩子承担了太多不该承担的精神压力。
从爱的角度来说,这没有什么问题;但是从教育的角度来说,这给孩子带来的危害却是一生的。

4、哪些行为显示,你正在用情感操纵孩子?
第一类事,我不好过,你也不好过。
有一种人,他们的心情能够直接影响周围人的情绪,不管你愿不愿意。我父亲就是这样一种人。在我很小的时候,只要他不高兴,家里所有人都不准高兴;只要他在干活,家里所有人都不准闲着。
所以,从小我总是小心翼翼生活,生怕自己惹急了父亲。不但我,还有我妈妈和妹妹,也是如此,我们在家里也想尽办法讨他欢心,不断地担心自己是不是哪有又做错了。
我父亲这样的人,他们心里可能并没有什么“情感操控”的概念,只是因为我和母亲以及妹妹的退让和包容,才让他产生了这样的处事方法。不让他得逞,不被他影响,让他学会对自己的行为负责,渐渐的,他也就学会了用健康的方法交流了。
第二类事,总是对孩子说“我是为你好”,道德绑架孩子。
家长总是对孩子说:“如果不是为了你,我根本不会这样!”
“我这样做,还不是因为你!”
“我为你操心头发都白了!”
“算了,我就当没养过你这个孩子!”
“以后老了,我根本指望不上你!”
中国人在表达自己情感和想法的时候,总喜欢用这样的语言和语气:使用一种道德谴责的方式来表达,以期望孩子能够心生愧疚而获得想要的结果。
这一类的话,其实就是在用道德绑架孩子,用情感操控孩子。因为孩子听了这样的话,就会将一切归罪于自己。这样做的后果就是,孩子在感到愧疚的时候,会离父母越来越远。

第三类事,我没有错,错的都是你。
“如果不是你惹我生气,我能摔杯子吗?”
“你知道我为了你,付出了多少吗?”
“我现在压力这样大,你却还让我操心,你真是太自私了!”
总之,在他身上出现的任何问题,都是孩子的错。不管孩子做了什么事情,只要是不符合他的要求,那一定就是孩子做错了,而他永远不会错。
也许,在孩子幼年的时候,家长确实有这样的优越感,孩子也确实很容易犯错,但是如果把这个标准放到孩子稍微大一些的时候,就非常不合适了。
人无完人,当这类家长做错事情的时候,他们总能想到托词,让孩子为他们的行为负责。久而久之,孩子就会形成习惯思维,原来都是因为我,事情才变成这样的。这样的为父母行为负责的观念,会一直缠绕着孩子,直到孩子有一天筋疲力尽。
第四类事情,你看你,那么笨,怎么学习的啊!
有一些话,从最亲的人口里说出来,杀伤力最大。
“你看你,那么胖,就像猪一样!”
“你怎么这么傻啊,这么简单的题都不会做!”
“小孩子家家懂什么,别没事在那里冒傻气了!”
这样的父母,总是贬低自己的孩子,如果孩子因此而生气,还被父母说成是“玻璃心”,经不起打击。他们认为,自己通过打击的方式能够激起孩子的进步心,可是他们却忘记了,激将法,其实真的很不符合心理学的运作原理。
他们还会四处宣扬自己孩子的糗事,并以此为乐,丝毫不关注孩子的感受。面对孩子的质疑,他们也只是觉得自己在开玩笑,没必要当真的。
如果孩子一旦认同了父母的贬低,就真的会觉得自己不够好,慢慢就会丧失自我,任由父母的操控和摆布。
第五类事情,你这辈子都欠我的。
有一种人,特别喜欢翻旧账,尤其是孩子的旧账。只要孩子做错了一点事情,就被他逮住了尾巴,有事没事拿出来说一说。或者将自己养育孩子的艰辛,当成是孩子的责任,认为孩子的出生才导致他的辛苦,由此让孩子为他的后半辈子负责。
这样翻旧账,让孩子觉得自己特别对不起父母,并由此答应父母很多无理的要求,很容易就被父母控制,做很多不愿意做的事情,还觉得这就是自己的责任所在。
当父母用孩子的过错来要挟孩子的时候,孩子很容易就分不清哪些是自己应该做的,哪些是自己想做的。

第六类事情,我是你妈,你怎么能不明白我的意思?
有一类父母,总是希望孩子能够猜测他们的意思,尤其是在孩子已经成年的时候。他们从来不直接表达自己的要求,因为他们不愿意承担“我想要”的责任,不愿意落下“我想要”的口舌。他们害怕孩子知道他们有欲求,假装自己是独立不求孩子的。
他们希望孩子能够把他们需要的东西用托盘献给他们,认为孩子有责任也有能力了解他们需要的东西。当孩子真的猜到他们的心思,将他们想要的给他们后,他们可能会高傲地看一眼:“这还差不多,不枉我养你一场。”
如果你做过以上6类事情,那么恭喜你,你有意无意地正在用情感操控孩子。当然,如果这些事情并没有对孩子产生任何负面的影响,那只能说明你的操控没有起作用,孩子依然健康快乐的成长着。但如果,孩子已经因此而倍感压力,并渐渐表现出被操控的思维和习惯,那就说明,你的操控起作用了。
5、如何避免自己用情感操纵孩子?
父母常常挂在嘴边的“我是为你好”,其实就是一种情感操控孩子的代名词。作为父母,我们要避免自己成为这样的人。其实,很简单,只需要做好两件事情,就足够了。
第一件事,给孩子一个好的原生家庭。
著名的的家庭治疗师维吉尼亚?萨提亚曾经说过:“一个人和他的原生家庭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而这种联系有可能影响他一生。”
好的家庭,应该是爸爸爱妈妈,妈妈爱爸爸,夫妻关系是家庭关系中最重要的,排在第一位的。接下来才是亲子关系,父母爱孩子,孩子爱父母。
家庭中的每个人都宽容有爱、不虚荣、不嫉妒、不强迫、充满信任……让孩子在一个充满爱和宽容的环境中长大,给孩子正面的影响,让孩子成长为他想长成的样子。

第二件事,得体退出,让家也是一个有“界限”的地方。
想让孩子培养出独立的人格,需要家长降低自己的控制欲,在应该退出的时候及时退出。我记得《小别离》中有一句话特别有意思:这世间所有的爱都是为了相聚,只有父母的爱是为了走向别离。
美国虎妈蔡美儿一向奉行对孩子进行严格教育,为此给孩子们制定了十大戒律。但就是这样一位严格控制孩子的妈妈,当两个女儿都考上名校后,立即表示,女儿长大成人了,自己的任务已经完成,以后不再干涉女儿们的生活。
爱孩子,就在于父母不但要对孩子精心照顾和悉心教导,更在于父母要懂得在孩子成年后得体退出。因为爱孩子,所以必须离开孩子,给孩子足够的自由和独立。

如果你有任何亲子问题,可长按下方图片
识别二维码添加导师助理


解忧教育青少年学院
为您的孩子和家庭保驾护航
24小时免费咨询热线400—8222—812
注:我们尊重原创。部分文章和图片来于网络和网友推荐,如未署名,系检索无法确定原作者,版权归原作者。原作者可随时联系我们予以署名更正,或做删除处理,谢谢!

在线QQ咨询,点这里

QQ咨询

微信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