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网站首页    行业动态    巴莫尔哈老州长三个女儿:巴莫姊妹彝学小组 带着彝学走向世界

巴莫尔哈老州长三个女儿:巴莫姊妹彝学小组 带着彝学走向世界

阅读量:3669227 2019-10-22


巴莫姊妹彝学小组,是由巴莫姊妹三人组成。三人系四川凉山越西人,彝族,生于凉山,长于凉山,1991年11月在家乡成立了巴莫姊妹彝学小组。

小组成立的宗旨是:以繁荣祖国民族文化,振奋彝民族精神,弘扬彝族传统文化,研究彝族妇女问题为宗旨;以探索彝学研究新路,拓展彝学研究领域,充实研究总体构架为己任;通过长期的田野实地调查,在广泛搜集第一手彝族文化素材的基础上,对彝学领域中的文化传承进行归纳、整理,进而从理论上进行多角度、多侧面的分析和研究。
小组简介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民族文化,尤其是少数民族文化快步走向世界,在国际上掀起了一阵阵热潮,而彝学是其中颇为引人注目的一支。在彝学走向世界的过程中,活跃着三位彝族姊妹的身影。
巴莫姊妹三人,自幼耳濡目染本民族传统文化及风俗民情,深爱本民族文化。在校上学期间,在学习专业基础课的前提下,皆各自专修了文化人类学、民俗学、宗教学、民族学、哲学、新闻学、文学等学科,在学术研究上打下了一定的理论基础。
1991年11月在父亲巴莫尔哈的积极倡议下,姊妹三人在家乡成立了巴莫姊妹彝学小组。通过十多年来的学术实践和专业研究,小组成员已形成了各自的学术特长和学术思想,在专业范围内组织和实施了数次时间较长的田野调查,积累了一定的田野作业经验,完成了一系列的小组或个人的研究计划和课题。
带着彝学走向世界彝族是一个历史悠久、人口众多、分布广泛、富有文化传统的民族,也是我国为数不多的几个有自源文字体系的民族之一,拥有丰富的文献典籍,至今大多仍流存在民间。因此,巴莫姊妹有着得天独厚的研究资源。近年来,巴莫姊妹一直活跃在国内外彝学研究领域,为推动中外彝学界的交流付出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
大姐巴莫阿依和二姐巴莫曲布嫫两人陆续参加了日本筑波大学历史人类学系与云南社会科学院共同发起的“汉族与周边诸民族的民俗宗教比较研究——纳西族、彝族与日本民俗宗教的比较民俗学考察”;受德国著名汉学家、彝学专家托马斯·海博乐教授的委托,姐妹俩担负了组织中方学者参加第二届国际彝学研讨会的工作;她们还先后参加了法国“利氏学社”主办的“西南中国研究与国际彝学”座谈会,并为巴黎远东学院图书馆鉴定那里收藏的彝文经籍等。
从1996年起,在美国人类学教授斯蒂文·郝瑞的倡议下,巴莫姊妹彝学小组和四川凉山彝族自治州民族研究所副所长马尔子教授开始了一个特殊的合作项目,即在美国开办彝族文化展览,将彝学研究成果从学术界推向美国社会,让更多的人了解中国彝族和彝族文化。
2000年1月到3月,曲布嫫作为美国华盛顿大学博克博物馆邀请的专家,前往该馆参加3月1日开幕的“高山图式──中国彝族诺苏文化之传承”专题展览的实施、布展及有关学术活动。
巴莫曲布嫫一回忆起当时的情况就兴奋不已。她抱着参加展览的牦牛头,一路上招惹了安检的注意,引来了海关的盘查,吸引了空姐羡慕的目光,挑起了同机乘客的好奇打问,牦牛头还差一点就在机场被一位路人“拣走”……
她一直忐忑不安的就是在最后入境美国时,牦牛头会不会因为什么动物保护法或动物检疫法而被海关没收。当前去机场迎接她的“美国木嘎”(凉山人给斯蒂文·郝瑞教授取的彝族名字)夸奖她终于把这长着尖长犄角的“牦牛”赶出了凉山,带进了美国,兴高采烈地接过这个宝贝后,她才彻底地松了一口气。

在线QQ咨询,点这里

QQ咨询

微信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