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网站首页    行业动态    关店千家,全球大裁员,7-11走下神坛

关店千家,全球大裁员,7-11走下神坛

阅读量:3714411 2019-10-23



品牌修行第162期语音节目·····
最近,7-11日本母公司突然宣布大规模调整:全球裁员4000人,关闭1000家便利店。

在中国,7-11更加不好过:
在中国便利店最发达的上海,7-11仅有118家门店,一年多来零增长,远逊于2000多家店的同行——全家。
在北京,成都7-11每年的关店数量都在递增。

更为严重的是,进入中国大陆27年,7-11一共开了2000多家店,竟然还没有整体赚一分钱。换句话说,7-11已经在中国亏了27年。
这背后的原因到底是什么呢?
1、管理僵化,变通无力
和所有跨国公司犯的错一样,7-11在中国犯了一个错误就是将日本的经验僵硬地复制到中国,不相信中国团队的创造力。
对大部分中国员工来说,在7-11的职业天花板是区域经理,也就是说你升职到区域经理就再升不动了,在这里的奋斗目标也就没有了。所以很多能人在7-11干到区域经理后只能跳槽出去,或者直接创业。
2015年,7-11北京20多位高管团队集体辞职创立邻家便利店,次年创立便利蜂。如今便利蜂门店超过1000家,在多个城市打得老东家毫无招架之力。可以说,7-11在不信任中国人的做法上自食其果。
7-11不相信中国团队带来的另外一个恶果就是日本高管们照搬本国经验,将日本畅销的寿司、饭团、意面等冷食搬到中国作为主打食品。
大家都知道。中国人喜欢热食,它的同行中便利蜂卖包子、全家卖茶叶蛋,其他的卖起了麻辣烫和热干面,都很受顾客欢迎。而7-11似乎并没有为“中国胃”考虑太多,也就得不到消费者的忠诚度。

从自身角度看,7-11失去中国消费者还有一个重要原因:价格贵。以开心果为例,7-11的80g袋装开心果18.9元,超市的开心果只有它的一半价,而淘宝上的三只松鼠甚至不到一半价。
7-11商品的综合毛利率为32%,有的自营品牌毛利竟然高达90%,这是什么概念?一块钱成本的东西卖到了10块!这在赚差价的零售界是非常不可思议的。
追求性价比的中国人自然把票投给了国产品牌。
2、国产便利店崛起
7-11的败退在于自己发展太慢,无法形成规模效益。我们上面说过,它来中国大陆27年,一共只开了2000多家店,慢得就像一个老头子,而便利蜂两年多时间开了1000多家店。
便利店业态在得到验证后,觉醒的中国人开始反击,本土便利店却如雨后春笋般涌出,易捷27000家店、昆仑好客19000家店,美宜佳15000家店……

与此同时,资本的热情也被点燃,阿里、腾讯、高瓴、红杉、今日资本等,挥舞支票,推动着本土便利店崛起。2019年3月,阿里联合百联集团斥资10亿打造的逸刻便利店开业,线上线下打通,阿里大数据技术一步到位,国产便利店正变得越来越强势。
7-11失去规模效益的另一方面体现在它虽然看似统一,但实际上却属于不同的公司管理。比如华北地区由日本总部管理,华东地区和台湾一个派系,华南地区又是香港一家公司在代理。
大家各管各的,采购成本下不来,最终拖累了整体。

3、房租成为压垮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
中国房地产的店租是压在7-11头上的一座大山,当然,这样的现实问题大家都有,但对于赚不到钱的7-11来说,显然更难受。
如果非要说7-11折戟电商撇不开关系,仔细想想,还真有那么一点关系。
在日本,7-11有很大一部分收入来自于服务,比如下面这些:
水电煤交费、ATM取钱、快递、干洗……
但是在中国,这些服务基本上都被微信、支付宝以及其他APP取代了。缴费、快递、支付,一部手机就搞定了,哪还需要其他渠道。
MORE | 更多精彩荐读

(点击图片即可查看)
——  END ——
小企业如何杀出重围,抢占战略高地?
大企业如何封杀竞争,保持领导地位?
定位君
《品牌修行之每晚3分钟讲透一点》推荐

(点击图片即可查看)

关注定位君就是一场冒险,至今我仍不觉得安全------
新浪微博:@定位君
                定位君
            ID:wlyxzjds
 
        我的心愿是
认真做定位,天下太

在线QQ咨询,点这里

QQ咨询

微信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