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图文转自:心乐土(ID:xinletu-love)/芒来小姐
如涉版权,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
在一些父母眼里,子女是有局限的:异想天开、心浮气躁、思想幼稚、不够踏实稳定…在一些子女眼里,父母也是有局限的:思维保守、眼光狭隘、唠叨啰嗦、一点都不理解我…时间长了,子女和父母沟通,双方都在一定程度上“端着”。如何才能打破这个局限,让父母和子女达成和解呢?
最近,一档访谈节目《不好说特想听》,就把这个难题摆上台面。节目邀请了几位90后年轻人制作PPT,向父母详细解释自己到底在做什么工作。
一场跨代际的演讲就此开始。

控制型母亲VS无安全感型儿子
这位母亲几乎犯尽了所有孩子最讨厌的错:控制欲超强,偷看孩子的日记,破译孩子手机密码,随时闯进孩子房间;
态度强势,坚决认为自己没有问题,要求孩子认错,对过去翻篇;
忽视孩子感受,从小到大极小陪伴孩子,且夫妻经常吵架打架。

而这位儿子则是穷尽一切办法捍卫自己的安全感:一切家具都用旧的,换一台电脑都会不安;
家里装满了摄像头,确保自己的房间绝对属于自己;
有不下十种社交面孔,通过不同的伪装来保护自己。

孩子是一个北京“土著”,衣食无忧却拼死创业,他对母亲说:你认为我不务正业,但事实真不是这样的,一杯白酒一万块,我那天喝得胃出血,手里还紧握着合同。
母亲听完孩子的真实情况,心疼得哭了,她不理解孩子为什么宁愿这么累,也不愿意向父母低个头。孩子本希望能通过这次演讲解开心结,最后却眼含热泪说“算了”。

他想要母亲理解的,究竟是什么?
这场演讲,到最后也没有达成和解,但我想,这就像心理咨询一样,即使咨询过程中没有彻底解开心结,但能让母亲意识到自己的做法有问题,未尝不是一个好的开始。

打压型母亲VS迎合型儿子
第二对主人公,母亲年轻时创业失败,深知安稳有多难得,希望儿子毕业后能去部队安稳谋生。几年前儿子辞职创业时,她提出了灵魂三问:你觉得你自己很有本事吗?你觉得你自己一定能做出什么名堂吗?没能力没人脉你能行吗?
面对妈妈激烈的反对,儿子从头到尾没有表达出情绪,只是撒娇的口气,柔软的抗议妈妈的打压。

你认为母亲真的认为孩子不行吗?恰恰相反,她其实非常希望孩子能够成功,超越自己,成为更优秀的人。
她给了儿子两条路:要么拼命变得优秀,要么乖乖跟我回家。她逼着儿子二选一,但她依然在用自己的方式支持儿子:做完手术第二天,强忍疼痛,给急需资金的儿子打钱。
最后,她仍然不相信儿子可以成功,但她答应他,以后不再用自己的标准去衡量他。这结果尽管差强人意,但对母亲来说已经是难得的让步,母子之间以一个“爱的抱抱”,无声的达成了和解。

理想型父亲VS理想型儿子
对一个追求爱好的儿子来说,最重要的是能做自己喜欢的事,成不成功是其次;但对一个30岁才转行做电竞选手的人来说,他已经错过了电竞选手的黄金年龄,因此“获得成功”,成了他迫在眉睫的需求。

在追求成功这个问题上,第三对父子“利害一致”,面对辞掉铁饭碗整天“玩游戏”的儿子,父亲提出了关键性的问题:现在中国最高级别的专业选手有几位?电竞选手的黄金年龄是多少岁?你现在的年纪能够打多长时间吗?上了年纪后比得过年轻人吗?
儿子则一一解释自己的做法,父子之间围绕着“如何克服成功之路上的问题”,展开了激烈的辩论,但好在父亲提出的问题,儿子都能一一拿出解决方法,并且满怀信心的付诸行动。

对父亲而言,眼前自信十足的儿子,像极了年轻时的自己,他选择了和自己一样的人生道路,并且正在突破自己当年未竟的心愿,对儿子的这份事业,他没什么可操心的。

真诚型父亲VS包容型女儿
第四位演讲者是一名心理咨询师,她的解释对象是父亲,这两人刚坐下来,就有肢体互动:父亲以非常放松的姿态坐着,双方摊开放在双腿上,这意味着他此刻是敞开心扉的;女儿面朝父亲翘起二郎腿,一手环腰另一只手指指点点,这意味着她很紧张,在自我保护上做出了森严的戒备。
很显然,演讲伊始,父亲就摆出了接纳且愿意理解的态度,女儿的紧张也在父亲始终保持接纳的态度下,慢慢缓和下来。

女儿解释着心理咨询师的工作内容,父亲露出会心的笑意:尽管他不太懂这个行业,但能够得到自己一直以来疑惑的答案,他还是挺开心。这个疑惑就是:女儿到底在干什么。
女儿用恋爱做比喻,告诉父亲:心理咨询就像谈恋爱,有蜜月期、瓶颈期和分离期……整个演讲过程中,父亲一直在表达鼓励:我觉得挺厉害、非常可以了、有点意思、我上网去查了佛洛依德是谁。
父亲对女儿传递过来的信息,表示出相当大的接纳和理解,在女儿看来,父亲的包容力,就是她成为心理咨询师的契机。

这对父女用自己的方式,通过解答“女儿到底做什么工作”这个问题,父女融冰,关系达成了和解。演讲结束后,尽管父亲仍然不太清楚女儿的工作,但能和女儿敞开心扉的沟通,他感到很满足;尽管女儿还是无法改变父亲,但她选择包容父亲的缺憾,最后亲昵的拉着父亲的衣角。

亲子关系里的迷局,从来都没有一个固定的答案,《不好说特想听》的四对家人,将问题坦诚的暴露出来,正如同网上这句话:父母在等孩子道谢,孩子在等父母道歉。

就好像一个漏水的天花板,我们曾经只能抬头看它,看不到漏水的原因,但换个角度,绕到背后去检查,就能发现漏水的缝隙在哪里。
一旦发现这个“缝隙”,你会意识到:父母不需要孩子道谢,孩子也不需要父母道歉,他们需要的,是看到彼此的情绪。如何能在面对面的时候达成和解,怎样修好漏水的“天花板”,是一个双方都需要思考的问题。
-END-
作者简介:芒来小姐,资深男女观察员,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新书《姑娘,活得大气才够精彩》,全网火热销售中,51个活得大气的故事和心得,告诉你长得漂亮不如心态漂亮。本文转载自微信公众号:心乐土(xinletu-love)。心自在,得乐土。转载需获得授权。

/ 推荐阅读 /? 人到晚年, 钱和子女哪种谁更靠谱?3个老人现身说法,很残酷!
? 中国式悲哀:这样的老人,何时才会被重视?
? “2个月花了104万!”一位67岁老人医疗费用清单引发的思考
? 把父母送养老院就是不孝顺吗?这位老人道出了心里话……
? “废物式”养老,正在绑架中国老人
? 被独居毁掉的中国老人
? 老人索要28.8万“带孙费”,递交的证据令人吃惊……
? 图解电影:那些“五星级”养老院里老人
? 1000万失独老人之殇:孩子走后,我好希望世上有个“鬼”
? 苏大强患病背后一个十分揪心的社会话题,认知症研究有新进展
? 第一批独生子女已经撑不下去……

点击阅读原文进入智库图书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