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习近平主席在2019年发表的新年贺词中,首次提出了‘中国建造’的概念。建造是人类最古老的工程技术之一,体现了人与自然的和合共生;土木工程是建造科学与技术的统称,由于古代建筑材料主要是‘土’与‘木’,后来把各种与建造相关的生产活动统称为‘土木工程’。”

10月16日,沈世钊院士做客土木之光论坛,从中国建造与中华文明、中国建造与中华复兴、中国建造与和合理念3个方面,为学子详细讲解了土木工程从古到今的发展历程。

1“我国古代土木工程成就辉煌,尤其在木建筑方面独树一帜。”
沈世钊以应县木塔、故宫等为例,介绍了我国现存木建筑中的精美之作。砖石建筑方面的典范长城、赵州桥,水利工程方面的成就都江堰、京杭大运河也常常为后人称颂。中国近代积贫积弱,土木工程也相对落后。随着西方技术的引进,有少量代表性工程,其中包括南京中山陵、上海国际饭店、京张铁路、钱塘江大桥。新中国成立初期,在资源极度匮乏的情况下,我们建成了一批有重要影响的工程,例如人民大会堂、武汉长江大桥、红旗渠等。
沈世钊指出,中国建造历史悠久、特色鲜明,在促进生产、改善民生、传承和弘扬文化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展现了中华民族的勤劳与智慧,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今天,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更有信心和能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的确,以土木工程为例,我们现在不仅在建设总量上居世界首位,在大型复杂工程的建造能力方面,也居国际前列。”
沈世钊从超高层建筑、大型公共建筑、超大跨桥梁、高耸结构、高铁等方面介绍了我国当下土木工程的巨大成就,并以三峡工程、上海洋山深水港、北京大兴国际机场、500米口径球面射电望远镜(俗称 “天眼”)、锦屏地下实验室、南海填海造岛工程为例,说明中国建造不断与时俱进,创造了一个又一个工程奇迹,使中国由建造大国成为建造强国;并为经济腾飞、社会繁荣、民生改善和科技进步发挥了重要支撑作用,使中国整体国力大幅提升。

FAST模型(资料片)
2“中国建造为‘和’文化的传播与弘扬提供了物质基础。”
沈世钊以雄安新区、港珠澳大桥、青藏铁路、西部基础设施等的建设为例,说明中国建造为支撑我国经济的协调发展、改善民生、促进民族融合、生态环境优化和各地区文化交融提供了重要物质保障。自2013年以来,国家“一带一路”倡议的实施为中国建造走出国门提供了更广阔的舞台。
沈世钊通过讲述“一带一路”港口、铁路、典型工程、基础设施的建设,指出中国建造为促进“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经济发展、加强不同文化的交融,构建高效畅通的亚欧大市场发挥了重要作用。中国建造通过“一带一路”建设将和合理念由中国推广到全球,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做出了贡献。

讲座现场
最后,沈世钊表示,建造既是最古老的工程技术,也在不断与时俱进,发展成为以先进科技武装的现代工程技术。中国建造展现了中国人民的勤劳与智慧,促进了中华民族的和合发展,是中华文明的重要载体;也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发挥了重要的支撑作用。未来,中国建造仍将不断发展与创新,且继续为人类社会进步做出重要贡献。
人|物|介|绍

沈世钊,1933年生,1956年哈尔滨工业大学研究生班结业,结构工程专家。曾担任中国建筑学会副理事长、国际桥梁与结构工程学会常务委员会委员、2008年北京奥运会场馆建设高级顾问等职务。1999年被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他长期致力于大跨空间结构新兴学科的开拓,并结合国家重大工程在结构体系创新方面作出了重要贡献,主持研发了国家大科学工程500米口径射电望远镜FAST(俗称 “天眼”)主动反射面的结构系统,为此国家天文台将一枚小行星命名为“哈工大星”作为纪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