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大运河之于扬州,“不是生母便是乳娘”。这句话在不久前召开的大运河文化带建设智库峰会上再次被提及。2500多年来,源远流长的大运河,始终涵养着这座城市。
一段时间以来,扬州仪征市一个房地产项目工地上发现仪扬运河故道木桩遗迹疑遭破坏一事引发关注。有网友置评:“古运河在哭泣,仪扬河水流淌着古运河逐渐消失的回忆”“你保护了,人家怎么盖房子挣钱”“遗址保护成规模的还有开发成旅游资源的意义,如果没有,原址就地保护就很难实现”……
今年5月份,扬州当地媒体曾对此进行了报道,仪征文物部门表示邀请扬州市考古专家来考古调查,以确定是不是重要遗址。几个月过去了,当地用行动给出了他们的答案:木桩不是重要遗址,施工继续。一周前,人民网刊发报道予以关注。
尽管木桩遗迹发现现场已被清除,现状已无法改变,但如何处置文物遗迹需要更为长远、审慎和全面的眼光来考量,因为不能排除在城市的开发建设过程中还会有新的遗迹被发现。要做好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有关地方应该多听一听专家们的声音。
住建部历史文化名城专家委员会专家、国家文物局专家组专家、东南大学建筑学院教授朱光亚在接受人民网采访时就指出,木桩是否具有原址保护的价值,取决于科学研究的深度,这就需要仪征市政府给予一定的重视。他认为,仪征应该对大运河遗产进行全面的研究,在没有搞清楚地下文物埋藏状况和价值之前,不宜急于开发,不要等到发现是重大遗址了才给予保护,这会导致一些有价值的历史遗存因商业开发而遭到破坏。
扬州老水利专家徐炳顺也认为,“后申遗时代”保护好大运河,地方政府不仅要重视,还需要多部门形成合力。
我们知道,不同于古建筑、古遗址的申遗,大运河是仍在使用的“活态线性文化遗产”。申遗成功,仅仅是保护的开始。笔者注意到,大运河申遗成功五年来,扬州对于大运河遗产点的保护花了心思、下了功夫,出台《扬州市大运河遗产保护办法》,并加强文化交流,组织志愿者行动,落实保护举措等。但也有网友提出,对于遗产点之外的运河遗迹,也要以对历史负责的态度做到均衡保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