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网站首页    行业动态    江一燕文艺人设“翻车”,朋友圈的“安妮宝贝”们该醒了

江一燕文艺人设“翻车”,朋友圈的“安妮宝贝”们该醒了

阅读量:3759604 2019-10-25



这两天,以“文艺女青年”形象示人的演员江一燕在微博宣布获得“美国建筑大师奖”,骄傲地站上了领奖台。

还让她冲上微博热搜第一。

谁知,却惨遭网友嘲笑,尤其是学建筑的朋友。
“江小姐一个外行人在项目里出了啥力?怕不是只有钱吧?”
“你知道硫酸纸长什么样吗?知道什么是CAD吗?最起码的天正会用吗?”


为了营造更高大上的荧幕形象,明星免不了给自己凹人设。
但像这样跨界跨上天的,还真是第一次见。
姐,没必要,真没必要。

苦心经营人设,一朝皆成泡沫
你可能会问,江一燕犯了什么错?拿奖有什么不对?

的确,这不算是个什么大奖。
APM,全称Architecture Master Prize,创立于2016年,一次能颁出200多个奖。是不是“野鸡奖”不知道,但很多学建筑的朋友都不知道有这个奖。
然而媒体通稿中,通篇把这个奖夸成了“建筑界的奥斯卡”、“最具权威的世界级建筑奖项之一”,还大赞江一燕是“抽空做了个演员”。


然后,江一燕自己发的微博中,字里行间都暗示自己主创,还亲自盖章:嗯,是的,第一次“跨界建筑”,“谢谢陪我一起执着的我们Team~”
这一番感性的发言,是不是看了都以为她才是主创?嗯,是的

但锤来得比想象中快。
一个翻译工作室晒出了和APM奖创始人的一段对话。创始人说江一燕的工作室试图参加颁奖,但他根本不知道她是谁。

江一燕获奖的通稿出来后,颁奖方这边说:啊?她没有获奖鸭。

看她微博上具有误导性的文案,很容易理解成她以主创身份拿下大奖吧?这也是网友质疑她的主要原因。
但很可惜,不是。
她的身份是什么呢?——业主。
说白了,江一燕是甲方,请人来设计她的房子。换了五任设计师,终于找到一个“想法和自己高度契合”的设计师,完成了这座房子的设计。
换言之,她对整个设计的贡献应该只有钱和“想法”。

恕我直言,“一群人帮你实现一个梦想”,和自己设计完成一个建筑设计,是一样的意思吗?
找找官网上的获奖名单,原来江一燕确实在她所说的设计团队中。但上面这么大一个主创名字,“Thore Garbers”,为什么提都没提?

明明还在活动上一起合照了。

面对群情汹涌,江一燕并不服气。
她又发了一条微博,坚称自己花“五六年的时间专注参与一个建筑”,获奖是实至名归。
“如果,大家认为什么都可以造假,请更多的人去山区关注那些孩子和公益事业,请更多的人去大自然记录壮美山河和保护野生动物的事业,或者如果有人认为随便都可以做完活动去美国建筑大师奖颁奖现场拿着奖牌秀一下,那请大家一起来呀!”

这一长串的排比,不仅让我联想到了最近的一个段子。

作为演员,江一燕身上的标签很多:山区支教老师、摄影爱好者、音乐创作人,最近又新增了“建筑学大师”。
奇怪的是,她身上最为人熟知的标签,和演员没有一点关系。
她每年去山区支教10天,持续了8年,通稿写“山区默默无闻支教8年”,有一定夸张之嫌。



在《美国国家地理》全球摄影大赛,由华夏赛区承办的明星分区赛(没错,就是这么复杂)中获奖,却发博感谢《美国国家地理》。

摄影作品,不算不好,但也说不上多特别。

江一燕作品《如果,这是回家的路》
就连她努力经营的“女文青”人设,也在互联网的透视镜下分崩离析。
“玻璃杯里的red wine(红酒)融化了冰雪,radio(收音机)里传来的音乐真美”……甚至被网友讽为“江一燕体”。

她出书、摄影、搞建筑,但提起她的本职工作,却连她演过什么作品都几乎想不起来。
谁能想到当初精心营造的人设,最终沦为笑柄?
人们为什么看不惯江一燕?
凹人设的明星那么多,人们为什么那么看不惯江一燕?

因为普通的人设,只是往自己脸上贴金。
而江一燕的人设,是悄悄隐去重要信息,用“语言的艺术”偷龙转凤,强行美化自己。她根本没有尊重设计的真正创作人,在所有的媒体通稿中,对主设计师只字未提。

对明星来说,拿一个奖,只不过是锦上添花。
可对干这行的建筑师、设计师而言,是赖以生存的饭碗,亦是毕生的梦想。
江一燕的行为,不仅没把“专业”当回事,更相当于“资本下场”,公然破坏着行业的生态环境,却还在洋洋得意。
当网友质疑她的专业水平时,她拿不出任何东西,来证明自己的专业实力。
这样的“跨界”,便只能营销出打脸的效果。

江一燕这次人设“翻车”,让我联想起才过去不久的翟天临学术造假事件。
当时翟天临被录取为博士生,“学霸”人设营销那叫一个铺天盖地。
直到他在直播中真诚发问:“知网是什么东西?”
大哥,你的公关团队在你背后默默流泪,你看到了吗?

一个博士生,连知网是什么都不知道,真的,粉丝都不敢给你洗。
后来深扒,果然,论文造假,导师注水,刚到手的学位瞬间报销。
因为翟天临学术造假,各大高校对于毕业论文的要求大大提高,不仅查重率从普遍的30%降到了15%,甚至10%以下,也算是为学术界做了一点贡献吧。(研究生:我谢谢你啊)
只是心疼当年和翟天临报考了同一个专业的同学们,因为那个专业每年只招收一个博士生,报录比达到了200:1,也就是说,剩下那199人的希望全都被他掐灭了……
哥你真的太牛了
美化明星是明星团队的工作,本质上,也算情有可原。
但请不要轻易触碰专业领域,或利用名气、资本、社会资源来抢占一些不属于自己的东西。
要知道,学医至少5年起,而学建筑七八年的人,也仅仅认为自己刚“入门”。
要知道,有人寒窗苦读10几年,才拿到人生中第一个奖杯,得到一个深造的机会。
当明星们把自己根本没搞懂的东西拿出来炫耀,还想让天下人赞扬时,群众会怎么想?
原来……真的“不要脸”就好了吗?

薛凯琪给江一燕颁奖名场面
与时俱进的江一燕从“安妮宝贝”变成了“建筑大师”
这些故事,听起来很可笑。
但普通人中,就没有这样的虚荣心吗?
我想起不久前引起热议的新闻,只要花10元,就能更改朋友圈的定位。
为什么?为了假装自己在世界各地旅游度假。

明星想要足够闪耀的人设,普通人也想包装自己。
为了那虚无缥缈的一点虚荣心,甚至有商家把这变成了一项业务。

可能现在看来,这种操作有点过于魔幻。
但你想想,这像不像以前那个推崇矫情伤感的非主流时代?
当“文青”标签盛行时,每个文艺青年都渴望抵达拉萨和丽江,洗涤心灵,得到灵魂的升华。

明明只读过一句“面朝大海,春暖花开”,却明媚得那么忧伤。

只不过时代变了,这样的人设稍显过时,于是换成更新潮的方式,用更与时俱进的名称包装自己。
以前朋友圈里那些不知所云的文艺青年,也都变成了“白富美”、“高富帅”,配以鲜花香槟,豪车爱犬。
而演员江一燕,就是这样从“安妮宝贝”变成了“建筑大师”。

如她所说,她走遍祖国大好河山,办了个人影展,倾注多年心血,拿下了国际大奖。
她身上所有的标签都很亮眼。

唯独,不像她简介里写的演员。

她的完美人设本应无可挑剔,却被质疑轻易地击溃。
为什么?
因为虚荣换来的掌声,终究是泡沫。
那些精修过的美,是大家心知肚明,却懒得戳破的一场空。

仙女无语.gif

部分图片 / 网络责任编辑 / 金田二编辑 / 夏灼君

在线QQ咨询,点这里

QQ咨询

微信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