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网站首页    行业动态    海底捞与DISC社群相似的地方 | 学习型社群这样玩

海底捞与DISC社群相似的地方 | 学习型社群这样玩

阅读量:3760895 2019-10-25


我是一个吃东西特别不在意品牌的人,觉得只要能填饱肚子,各类饭店也都大同小异。可能这就是吃货与美食家最大的区别。
 
但要问哪家饭店让你印象最深刻,我唯一能想到的只有“海底捞”。

除了菜品不错,味道够足外。让我能记住海底捞最主要的原因,就是它们的服务了。
 
相信去过的伙伴都有同感,这是一家去过还想再去第二次的火锅店。
 
哪怕火锅这种重口味的食物吃不出太大区别,即使海底捞的菜品也不算便宜,但只要吃的舒心这一点,就足以吸引再去一次。
 
因为很好奇他们是如何做的,所以最近在看《海底捞你学不会》这本书。
 
看完这本书除了眼前一亮外,还让我特别惊喜的是,我发现DISC社群的很多细节和场景跟海底捞真的太像了!
 
举3个例子:
 

 
所有老板都希望员工能用心工作?但看起来就像是爬珠穆朗玛峰,真正做到的凤毛麟角。
 
海底捞为什么能做到?创始人张勇说:
“我觉得人心都是肉长的,你对人家好,人家也就对你好;只要想办法让员工把公司当成家,员工就会把心放在顾客身上。”
 
看起来这是一件很常识的事儿,但意识到不代表能做到。
 
尽管很多老板都说把员工当家人,但大多数人的表现确是把员工当“工具人”用。
 
海底捞在这一件事儿上不只是说说,比如:
海底捞领班以上干部的父母,每月会直接收到公司发的几百元补助。谁不想让孩子有出息?可是衣锦还乡的机会毕竟不多。然而每月公司寄的零花钱,却让父母的脸上放了光彩。
中国人含蓄,中国的农民更含蓄,心里骄傲还不好直说,却说:“这孩子有福气找到一家好公司,老板把他们当成兄弟!”
 
所以,难怪海底捞的员工,都把张勇叫成张大哥。

运营社群也是一样的。
 
甚至社群这种松散式的组织,相对企业来说要更难管理参与者的付出。
 
因此更应该把时间精力花在每一个参与者身上,而不是不断推陈出新的营销套路。
 
DISC社群之所以,有超过10%的毕业生自愿义务参与社群运营,有超过90%的新生在没有分销的前提下由毕业生转介绍而来。
 
正是因为这里:把没血缘关系的朋友当做亲人,把有血缘关系的亲人当做朋友。
 
说的直接一些,DISC社群是真的把毕业生当人看的社群,因此会努力为每一位毕业生的成长铺路。而不是把大家当做行走的提款机,交完钱拿证走人……
 

 
对员工信任的唯一标志是授权。
 
很多公司用上百万的年薪挖来职业经理人当总经理,可是这个总经理连5万元的签单权都没有,这叫什么信任?相反,海底捞的普通服务员有给客人免单的权力,这才叫真信任。
 
我遇到的真实情况是:
有一次女友庆生去海底捞吃饭,服务小哥不仅帮忙过生日庆祝,还送了一张30元的菜品券,说下次来吃的时候随时能用。
 
当时没仔细看,以为是统一制作的赠送券。回家后才发现,就是一张空白的印着海底捞logo的卡片,赠送30元是服务员手写的。本来担心这样手写的没有证明效力,后来才发现担心的多余了。
 
就像书上写的一样,原来每个普通服务员都有权利做一定金额内的赠送。难怪听到过,有服务员直接免费赠送60多元的汤底料包的。
 
人有权,才有胆;有胆,才不怕犯错;不怕犯错,才能创新。
 
张勇说:
“创新在海底捞不是刻意推行的,我们只是努力创造让员工愿意工作的环境,结果创新就不断涌出来了。没想到这就是创新。后来公司大了,当我们试图把创新用制度进行考核时,真正的创新反而少了。因为创新不是想创就能创出来的,考核创新本身就是假设员工没有创新的能力和欲望,这是不信任的表现。”

反过来看,DISC社群之所以能走这么远,并且在0全职运营人员的情况下不断创新、保持生命力,就是来源于对于毕业生足够的信任!
 
比如,每一次课程的开班都交由当地的毕业生负责。班主任会全权决定这一期课程的主题、宣传方案、人员招募、课程筹备等等细节问题。
 
除了把握一些大方向外,李海峰老师和馆长群主们,几乎不插手班主任和班委会伙伴的决定。
 
甚至DISC双证班做了88期,都没有完整的运营手册。就是不希望后续的班主任的创新受到限制,并100%相信大家是为社群好。
 
我想这样的信任程度,在其它社群可能很少见到。
 

 
海底捞里,有一位“高龄”干部名叫谢英。
 
1998年时她24岁,小孩已经1岁多。当时在海底捞工作,甚至连服务员都干不好,只能为大家做员工餐。
 
而2010年,36岁的她却已经当上北京海底捞的片区经理,手下管理着6家火锅店。
她自己说:“如果不是张大哥一路逼着我们学习和进步,我现在不会用电脑、不会开车,最多也就是个在后厨洗碗的服务员。这是海底捞赋予我的一种无形资产。我现在教育下面的干部时常说,你在海底捞上班,用上班时间学打字、学电脑和各种技能,公司照样给你开工资。你自己长了一身资本,为什么不努力多学几样?”
 
简单来说,她能在如此低起步的情况下,做到现在的职位。除了自身的努力之外,与张勇对她成长的逼迫密不可分。
 
一个真正重视组织发展的管理者,首先一定重视的是员工的发展。

很巧的是在DISC社群里,每天都上演着类似的一幕。
 
比如,很多人分享自己在DISC社群里,第一次分享翻转课堂、第一次坚持写文章、第一次站到台下分享、第一次链接了比自己厉害的大咖等等。
 
之所以这么多第一次发生在DISC社群,既是榜样的力量也是同伴之间的“逼迫”。
 
有不少伙伴,参加DISC社群后从0开始成为职业讲师;有不少伙伴,找到了自己的核心竞争力工资翻倍;也有不少伙伴,改善亲密关系、遇见生命中重要的人。
 
如果没有社群当初逼的这一步,也许就不会遇见自己更多的可能性!

今天,就分享到这里~
 
看完我的梳理,如果你有更多的思考和更好的案例,欢迎留言分享讨论哦!
 
另外《海底捞你学不会》这本书真的不错,强烈推荐做社群的伙伴、带团队的伙伴一定要读!
 

在线QQ咨询,点这里

QQ咨询

微信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