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网站首页    行业动态    老年医疗 | 慢性淋巴性白血病小心治疗3大迷思

老年医疗 | 慢性淋巴性白血病小心治疗3大迷思

阅读量:3762095 2019-10-25


 记得点击蓝字关注吖~
老化海啸来袭、慢性淋巴性白血病警报响起。若遭确诊罹患慢性淋巴性白血病(CLL)毋须忧虑,配合医嘱秉持「无症状先追踪;有症状才治疗」原则。
低危险群只要规律追踪,切勿用偏方、另类疗法,以免破财伤身,甚至因为误食类固醇,引发不良副作用且造成抵抗力下降。
中、高危险患者若经医师评估需要治疗,除了传统化疗、注射型单株抗体治疗外,国内目前已有两款免搭配化疗的全新机转口服小分子标靶药物,一款可让癌细胞溶解、促使癌细胞凋亡;另一款可抑制癌细胞增生,达到抗肿瘤效果,让医师有更多武器为患者量身订做适合疗程,提升生活品质。

迷思一:以为是老化症状、不予理会?
慢性淋巴性白血病好发在60岁以上银发族,其发生率逐年上升,台湾每年新增病例数约150~200人,平均年龄约66岁。因为早期症状不明显或不具特异性,许多病人健检时意外发现白血球过高,或是因为淋巴结肿大而求诊。
一名70多岁妇人长期贫血、胃口不佳,短短半年间体重骤降,从48公斤瘦到41.7公斤,甚至无法出门活动。直至健检血液常规检查异常,才转至血液科就医,确诊为慢性淋巴性白血病。
妇人就医时腹部肿胀,脾脏肿胀到原来的10倍大,从正常脾脏如同青芒果,肿胀巨大如大金煌芒果,因过度肿胀压迫到骨盆腔,吃一点点东西就会饱,严重影响生活行动。所幸经过单株抗体合并口服化疗药物治疗后,病情终获控制,体重也恢复正常,现在也可以游山玩水。
(图片来源:shutterstock)

迷思二:确诊慢性淋巴性白血病,一定要立刻治疗?
慢性淋巴性白血病的治疗原则主要是:「无症状,先追踪;有症状,才治疗」。依据病程或危险因子,慢性淋巴性白血病病程一般分为3阶段:
低危险群(A):通常无临床症状或轻度症状,主要是以追踪观察为主,存活时间平均大于10年。
中危险群(B):特征是淋巴结及肝脾肿大,血色素及血小板数量尚可维持正常数量。部分病人可能因为肝脾肿大,出现腹部或骨盆腔肿大。此时期视患者身体状况,例如年龄、是否合并其他慢性疾病、是否合并贫血、紫斑等,综合判断是否进行治疗。平均存活时间大约是7年。
高危险群(C):血色素及血小板数量开始明显下降,影响身体造血功能,造成感染、出血等现象,需要采取积极治疗,平均存活时间大约是2年。
然而,不少初诊断的病人,对于不须立即治疗感到忧心,甚至因此出现症状、严重病识感,临床医师应在门诊须清楚说明、好好处理。「疾病要处理、不一定要治疗」,就是必须提醒病人积极地追踪检查、改善病人忧心情绪。
备注:全球通用的慢性淋巴系白血病分期系统主要有两种,除了上述的Binet氏分期系统外,还有Rai分期系统。Rai分期系统依照病程,将患者分为0~4期(共5期),其中,0期属低危险群,1期、2期属中危险群,3期、4期属高危险群。
不过,不少病人听信偏方,大多数偏方含有类固醇,会造成白血球下降或是淋巴结变小的短暂假象,长期食用只会产生不良副作用,而且导致抵抗力更差,病人不仅破财又伤身。
一名罹病约20年的慢性淋巴性白血病男子,因其病程属低危险群,经评估仅需追踪观察、毋须治疗,但因淋巴结肿大,内心焦虑而寻求坊间另类疗法,无牌密医竟直接将针刺入患者颈部肿胀的淋巴结「治疗」,导致患者脖子两侧千疮百孔、触目惊心,反而可能导致感染。

(图片来源:shutterstock)

迷思三:治疗很痛苦、不想接受治疗?
现有的标靶药物成效佳,基本上副作用相当少,光是新机转口服标靶药物,不一定要搭配化疗,只要再也找不到癌细胞的不良份子存在,即可停药,也大幅减少健保财政负担。
新一代标靶治疗针对癌细胞生长的特色进行研发。他说明,癌细胞生长主要有3个路径:一是繁殖、复制速度快;二是癌细胞不凋亡,持续在体内累积;三是癌细胞繁殖很快又不会死。
已上市的口服小分子标靶药物,分别是可以让癌细胞溶解、促使癌细胞凋亡的BCL-2抑制剂,以及抑制癌细胞增生的BTK抑制剂。
BCL-2抑制剂透过细胞正常的凋亡机制,让癌细胞快速溶解、死亡。根据临床试验,10个患者中有6人达到「深层缓解」,也就是「微量残存疾病」(minimal residual disease,简称MRD)阴性,代表患者的血液中几乎测不到癌细胞,未来复发机率大幅降低,甚至有机会可以停药。

END

爱我请点「在看」呐

在线QQ咨询,点这里

QQ咨询

微信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