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网站首页    行业动态    大比武,来了,就是值!

大比武,来了,就是值!

阅读量:3770637 2019-10-25


10月24日晚8点,随着专项比武的结束,第二届全国生态环境监测专业技术大比武活动落下帷幕。记者在比武现场看到,选手们一张张略显疲惫的脸上,终于露出轻松的笑容。没有赢得上场机会的后备选手,即便只能帮助参赛选手做些调试设备、样品准备的活,也觉得“来了,就是值”。
准备近5个月,3天连续考试至少12小时,无论对谁来说,都是体力和脑力的双重考验。而这些选手都把参与这次大比武的机会看得很重,既是荣光,也是责任。33支参赛队伍无不以饱满的精神状态全身心地投入这次监测实力的“大阅兵”。

自我加压,全力以赴日夜备赛
 
提到环境监测大比武,湖南队的选手们一点也不陌生。为了给环境监测一线人员提供展示自我的平台,截至今年,湖南省已连续举办了十三届环境监测大比武。
 
在大比武现场,大家常常能看到湖南省的领队、联络员和选手们胸前别有“监测湘军”的徽章。在收到第二届大比武的“英雄帖”后,湖南省生态环境厅从41个省内代表队、181名选手中选拔出9名选手参加这次全国比赛。

海南代表队选手正在参加专项比武现场操作考试。
 
来到南京之前,这9名选手已经进行了两个月的封闭训练。一本本厚厚的专业书,一次次复杂的实际操作,基本构成了他们平日生活的全部。
 
到南京之后,选手们丝毫不敢懈怠,依旧让自己处于封闭的状态。“我都不敢拉窗帘睡觉,如果手机不定闹钟很容易睡过头的。”湖南省参赛队员说。
 
吃得了苦,耐得住寂寞,将自身与“外界”隔离,全力以赴日夜备赛,几乎成了各队的日常。
 
比学赶帮超,提升监测队伍整体实力
 
大比武的举行,在全国生态环境监测队伍中掀起了一阵“比学赶帮超”的热潮。
 
参赛前的集训,成为每支队伍不可或缺的环节。集训期间,选手们要全神贯注,尽可能掌握更多的环境监测知识和技能,从而更好地应对这次全国大比武。为了心无旁骛、全力备赛,参赛队伍里涌现出许多令人动容的故事。

选手们全神贯注比赛
 
内蒙古代表队的一名选手把孩子和父母接到了呼和浩特市,一起租房度过了集训时光;上海队的一名女选手在集训期间请来婆婆帮自己照顾哺乳期的孩子;河北队的一名选手干脆把两个孩子送回老家,委托老人照顾。他们排除万难,下定决心把心中的牵挂转化为必胜的动力。
 
“贵州代表队存在一定弱势,我们想通过大比武学习兄弟省份的先进监测经验,帮助自己进步。”贵州参赛队领队张勇这样谈到参加全国大比武的初衷。
 
在西藏代表队,记者了解到,半数选手的老家并不在西藏,他们在大学毕业后,被“人才引进”到西藏,服务于西藏的环境监测事业。面对大比武,他们深知自身与其他省份队伍存在差距,只有不断学习,才能一点一点赶上。
 
大比武活动的总裁判长王业耀向记者表示,在监测实力上,各队之间确实存在较大差异,强弱比较明显,但举办大比武的一个重要目的就是要以强带弱,提升监测队伍的整体实力。本次比武期间的现场操作全程24小时录像,赛后会将技术能手现场操作的视频发给各地方便大家学习,让大家更直接、更清楚地看到各项监测项目的每个步骤和细节。

 
大比武,既是“受阅”也是“自阅”
 
做好环境监测,人才是关键,技术是核心。各省把这次大比武当作一次难得的选才机会,一些青年选手崭露头角。
 
江苏省举办大比武期间,用高科技手段、高精密仪器检验选手,用高标准要求选拔选手,从近400名选手中精心遴选。
 
上海也高度重视对于人才的奖励,获得全市大比武冠军的选手,可以带着“上海市五一劳动奖”的荣光前往全国大比武现场。
 
黑龙江省生态环境厅在准备大比武的过程中,坚持两手抓。一边组织队员认真准备专业知识和技能,一边通过大比武介绍监测尖兵们的日常工作,借此机会向全社会普及环境意识,宣传监测常识。在这期间,黑龙江省生态环境厅的官微及时发布推文、拍摄创意短视频,利用各媒体平台宣传团队精神。
 
在大比武网络人气PK赛中,黑龙江省除全省监测系统、省生态环境厅、各地市生态环境局等部门积极参与外,还充分调动高校学生、社团志愿者的力量,做到了另一种形式的“开门比武”,从而让这次的生态环境监测大比武成为黑龙江省群众关注的焦点。

 黑龙江选手孟庆庆作为选手代表宣读誓词
在本次大比武的开幕式上,黑龙江选手孟庆庆作为选手代表宣读了誓词,这也是对“最具人气队”的另一种褒奖。
 
大比武,比的是实力,而实力是靠平时积累的。广东队领队李晖表示:“平时我们也是这么练习的,没有因为大比武打乱自己的节奏。”把日常工作中的每一次监测任务都当作比赛,大赛面前才能泰然处之。这次的大比武,既是“受阅”,也是“自阅”,了解不足才能迎头赶上,在下一次大比武来临之前,所有人又将站在同一起点。
来源:中国环境报
摄影:赵晓宇
编辑:公子明珠
更多精彩,请关注中国环境APP
长按识别二维码下载↓↓↓
版权声明
中国环境报社旗下媒体包括中国环境报、《环境经济》杂志、中国环境APP、中国环境网、中国环境新闻微信、中国环境新闻微博等。为维护自身版权利益,制止非法转载行为,特此郑重声明如下:
1、任何媒体机构及营利性组织,凡在互联网、移动客户端、微信和微博等公开传播平台上使用中国环境报社所属版权的新闻作品,须事先取得中国环境报社的书面授权后,方可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和转载,且必须为作者署名,并注明来源,同时按有关国际公约和我国法律的有关规定向中国环境报社支付版权费用。
2、任何媒体机构及营利性组织,未经书面授权不得擅自使用中国环境报社所属版权的新闻作品。对于侵权行为,中国环境报社将予以警告。
3、对于警告无效者,中国环境报社将采取包括但不限于公开谴责、向国家版权行政主管部门举报、向人民法院提起侵权诉讼等多种措施以维护著作权人的合法权益。届时产生的一切后果由侵权人承担。
4、对于各类非法转载行为,欢迎读者举报。
版权合作联系电话:010-67172392
侵权举报联系电话:010-67112822
中国环境新闻投稿zghjxw001@163.com



在线QQ咨询,点这里

QQ咨询

微信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