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中百十誉声隆,
桃李芬芳硕果丰。
故事拈来留笔下,
一诗一赋尽春风。
我永远的台山一中
作者:赵福坛
我的心中永远有台山一中,
台山一中永远有我。
我毕业于台山一中,
台山一中成为我们心中的自豪!
我的后辈也毕业于台山一中,
我的子孙后代都属于台山一中。
我和我的同学携手走出台山一中,
我和我的同学经常回去看看我们的台山一中。
不论我们走遍天涯海角,
或世界各地,
总有我的台山一中校友。
2010年1月18日,我同妻子及书法家贺荫雄回母校,受到校长李锦桃、副校长赵毅雄的热情接待,还拍了照,并用醒目的标题《赵福坛教授伉丽归宁母校》放到台山一中的网页上,让大家都知道。
▲左一为赵福坛教授
次年,我的侄孙女赵嘉雯在台山一中参加高考,回来惊讶地告诉我:“爷爷,试室上挂着您的照片,我祈祷您保佑我能考上大学。”她真的考上广州大学。我的另一位外甥孙方光照,可谓台山一中的高材生,考上中国政法大学,后来台山华侨又保送他出国留学。
台山一中历来都重视校友的成就,哪怕是一点点,总是以前辈校友来鼓励后辈,让更多的学子能沿着前辈的路通向大学。细想起来,台山一中给我的很多,我回报母校的太少了,朱伟申校长在职时,我回母校开办过一次“赵福坛自然风光摄影展”,当时市领导出席了开幕式。前年在广州见到李、赵两位校长,我口头上许诺过:一是回母校给同学开个座谈会;二是艺术节时开个“赵福坛书法展”。这两件事由于近来病痛多,精力渐衰,尚未兑现。但我依然记在心中,总想实现之。
▲赵福坛教授向母校赠送书法作品“中国梦”
梁玉英会长再三来电催促我写文章,要写的事情很多,但总离不开“我毕业于台山一中”这份情结。
我1954年考入台山一中,57年初中毕业又升上高中,1960年考入中山大学中文系。六年的一中生活,纱帽山的一草一木,师生们的音容笑貌仿佛还在目前。六年的一中生活打下我人生的基础,和谐的师生关系,勤奋的学习态度,扎实的校风,成为我走出校门,走上社会的生活、学习的准则。五年的中大学习,我如饥如渴,博览群书,背诵大量经典著作,为我后来的发展打下扎实的基础。尽管我毕业后遇上“文革”,但“文革”结束后,我更珍惜时光,勤奋学习,因而我很快就胜任大学老师的工作。八十年代初在广州师范学院任教期间,担任《广州师院学报》主编,边教学,边科研,读书写作日以继夜,在《羊城晚报》、《广州日报》发表文章,在学报上发表论文,在香港、广东出版专著《曹魏父子诗选》、《诗品新释》等,在学术界初露头角,很快就晋升为副教授、教授。这不能不说是台山一中良好的校风培育出来的。正因为对台山一中有着不可舍割的情结,故在广州台山一中校友会成立以后,我一直热情地投入校友会工作,辅助马平、何文两会长工作,编辑出版《台山一中校友通讯》,从第1期至第11期(第12期起由李文育接编)。八、九十年代是广州台山校友会的全盛时期,台山一中校友人才济济,遍布广州各行各业,如前暨南大学经济学家赵元浩和副校长李云扬,广东音协主席李鹰航,中山大学黄春生教授,省高教局李修宏局长,新华社广东分社副社长雷仲予乃至后起之秀中大李江帆教授等等,专家学者如云。台山县人民政府驻广州办事处曾齐安主任给予广州台山一中校友会极大的支持,台山大楼成为集合地,每次开会几近800人,台山大楼都派出专门工作人员给予帮助。广州台山一中校友会与台山政府保持密切的联系,台山驻广州办事处每年都向校友汇报家乡发展情况。广州台山一中校友会曾经组织文化教育、科技经济、商务医学等各界人才为台山建设服务。不但如此,广州台山一中校友会还与江门、珠海、肇庆等城市台山一中校友会联合举办各种活动,为建设台山而努力。广州台山一中校友会有着强大的凝聚力,很多时候,我们还联合广州台山海外联谊会、广州台师校友会和梅氏宗亲等开会。在海外华侨与祖国之间架设沟通桥梁,每年海外华侨归国参加国庆观礼或回台山参加经济文化活动等,都先由广州台山一中校友会接待,长期来与海外华侨保持良好的往来接触,直至现在。1965年我和谭白薇同学访美时,所到之城市,如纽约、三藩市、洛杉矶等,都受到旅美台山一中校友会的热情接待和欢迎,无论是侨领或普通校友,都到来聚会,互赠礼物,互相问候,充分体现台山一中的国际凝聚力。记得我们到三藩市时,很多台山一中校友都从各地赶来聚会,在一个大厅饮茶,坐得满满的,我们向三藩市台山一中校友会赠送了书画,大家感到非常高兴。伍振权老师还特意买来两枝笔送给我和白薇,留作纪念。最后他们还把饮茶余下的零钱送给我们。校友情谊,真诚亲切。自我积极参与广州台山一中校友会工作起,由编辑出版《台山一中校友通讯》,到当副会长乃至今天当顾问止,历时几十年,心中依然热爱我们的台山一中校友会。同我一起为台山一中校友会工作效力的校友,如马平、何文、刘文乔、雷仲予、吴仲明、谭白薇、曾齐安、梁玉英等,他们从不计较个人得失,一直致力校友会工作,为大家所敬重。这里还要特别提出,刘文乔校友致力校友工作更多,他曾同我和谭白薇三人,编辑出版了台山一中校友小传《乡谊录》,又整理出版伍振权遗作《伍振权诗集》。时已80多岁的李子祥校友也关心《伍振权诗集》的整理出版。这件事从收集资料到成书出版费时费力,但为了已故的校友,为了我们心中的 “台山一中” 这个神圣的名字,多辛苦也在所不惜,寄以一片深情。现在我已退休了13年之久,步入古稀。去年《广州台山一中校友通讯》为我登了一篇文章《永不退休的赵福坛》,《信息时报》也刊登了我一整版,说我依然在读书写作。对于这个问题,有位同事问我:“你已著作等身,功成名就,还那么辛苦为啥?”我笑了笑,没有回答他。是的,我已在北京、广东、香港出版如《屈大均全集》、《诗品新释》、《曹魏父子诗选》和《东郭》等,在学报上发表了学术论文如《我对司空图二十四诗品及其体系之点见》、《词源概说》等几十篇,还在报刊上发表大量诗文。这几百万字的作品,在网上早已留给全中国,流向世界,在学术领域里产生广泛的影响。然而学无止境,我还要出版更多的著作,发表更多的文章,只要对世人有益,可多写些,借此来报答台山一中对我的培养。
至于我自己没有什么功也没有什么名,只是为教育为社会做了一些事,人来到这个世界总是想做些有益的事,若有人问我你究竟做了什么事。我回想起来做的事很多,主要有下面几件:第一件是:我创办了“新闻传播系”,为广东培养广播电视新闻人才,这“新闻传播系” 现为广州大学 “新闻传播学院”,是广州大学一个品牌。第二件是:我同大学者王贵忱、广州市人大主任广东炎黄文化研究会会长欧初及省科学院等人整理出版文学历史巨著《屈大均全集》。第三件是:我任广东省高校学报研究会副会长及秘书长时,为全省高校学报编辑部理顺关系,建立高校学报编辑部工作条例,使学报工作有章可循,同时协助省高教局组织了高校编辑系列高评委等,为省高校学报工作直至退休。第四件是:我为广东省、广州市新闻出版做了大量的工作。我曾任广东省新闻出版局期刊学会常务理事和广州市新闻出版局职称评委会副主任,为省、市新闻出版传媒做了大量工作和培养大量学生。第五件是:我的学术著作及学术价值已被学术界所承认,尤其是对司空图《二十四诗品》研究,成为高校硕士论文、博士论文的参考文献,《曹魏父子诗选》还被日本早稻田大学使用,这是我最大的安慰。第六件是:除了我的本职工作外,我还热情投入社会工作,曾任全国高校文科学报研究会理事,中国古代文学理论研究会和中国《文心雕龙》研究会理事,广东省高校学报研究会副会长、广东省中国古代文学理论研究会副会长、广东省期刊学会常务理事、广东炎黄文化研究会理事、中华民族凝聚力研究会理事等。又聘为广州市新闻出版系列职称评委会副主任,广东省高教局学报系列高评委等职。功夫不负有心人,鉴于我的学术成就和对高等教育的贡献,我获得许多奖项:《屈大均全集》获国家和广东省一等奖,获广东省市先进教育工作者奖,获广东省新闻出版优秀编辑奖等,广州市委誉为无党派知名人士。国家有关出版部门还将我所取得的成就载入史册,如国家正式出版的有《中华百年报刊大系》、《中国教育专家名典》、《中国出版人名词典》、《中国当代著名编辑记者传集》、《润物细无声》、《广东作家传记》、《广东省志》、《广州地方志》等。我退休后,依然还在读书、写作和办学,直至终生。记得在一中读书时,读过一本《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的苏联小说,里面有一段话:“人的一生是应该这样度过的:当你回首往事时,不因虚度年华而悔恨,也不因碌碌无为而羞耻。这样当他临死的时候,他就可以骄傲地说:我的整个生命和精力已献给人类最壮丽的事业,……。”这话铭记在心,鞭策我的一生。我感谢母校的教育,我永远的台山一中! 2013-9-11深夜
作者简介:
赵福坛,五四秋初、五七秋高校友。广州师范学院教授,《广州师院学校》编辑部主任、学报主编。兼任广东省高等学校学报研究会副会长,广东省中国古代文论研究会副会长,广东省期刊学会常务理事。1965年中山大学中文系毕业后一直从事教育科研和新闻编辑出版工作。赵学长的科研成果甚丰,在广东、北京、香港、台湾、新加坡均有论著出版。同时对古典诗词、古文也颇有研究,曾发表《词源概说》等学术论文40多篇,还有《诗品新释》、《东郭先生传》(改写)等著作100多万字。
百十台中,岁月流芳。在建校110周年即将来临之际,台中母校开设“台中人故事”系列推送,特向师生、校友发出邀请。请拿起您的生花妙笔描绘台中校园的动人篇章,让您的作品成为讴歌台中精神,激励台中进步的动力。您的来稿,我们都会悉心收藏。
投稿方式:(请注明:“台中人故事投稿”)
1. 纸质稿件请寄:广东省台山市台城石化路1号台山一中办公室;
邮编:529200
2. 电子邮箱地址:
TSYZ110xiaoqing@126.com。
联系电话:
0750-5531701 0750-5551706
图文:办公室
编辑:办公室
感谢您关注台山一中官方微信
长按右边二维码关注我们
有您的支持,我们会做得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