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有个文昌镇,镇上有一条骑楼老街,两边的建筑南洋味十足。说是南洋,其实是来自西洋,由英国殖民者在东南亚广泛兴建。只是相比于人口拥挤的东南亚国家,海南文昌的骑楼街建造更精美,保存更完整,引来不少剧组取景。
按说海南从未被英国殖民,为什么整条的骑楼老街会在这里出现?
因为海南地处偏僻,生存困难,文昌这地方的居民就偷渡去南洋讨生活。那时候正值清朝后期,南洋各国多属于英国殖民地,商业日渐发达,跑到那里,即便干苦力,好歹也能混口饱饭吃。机灵点的,看准门路做生意,很快就能成为富翁。
等到橡胶产业在南洋兴起,不少海南人抓住机会,靠橡胶生意发了财。有钱之后,他们挂念的仍是家乡,相约筹巨资在家乡建楼,一座座的骑楼就这样起来了。
海南不小,为何独独文昌人最敢出海?因为文昌人不算原住民,他们是从福建迁移过来的。明末清初,福建战事激烈,一会剿除余孽杀过来,一会反清复明杀回去。许多福建人在家乡性命难保,就漂洋过海偷渡而来,所以文昌人说的仍旧是闽南话。
从福建到海南,走海路,那可真是不容易,这些穷人哪有钱造大船,也就靠木板船在海上漂吧。但只要能漂到海南,就能躲过战乱,活下去。福建人,才是最懂漂泊的人,而他们去的最多的地方,也是南洋。
那时候没有航班,没有签证,不用在官府备案,收拾起行李搭船就走了。这一别,不知是死是活,再见真要等猴年马月。
但他们在南洋扎下了根,如今的花园城市新加坡,华人占比74%,其中以福建人后裔居多。
新加坡立国之初,李光耀制定了严苛的法规,在公共场合吐痰、丢垃圾、随地大小便、乱涂乱画......都要被重重处罚,甚至施以鞭刑。
为什么不惜动用严刑峻法管这些小事?李光耀说过,新加坡人多是苦出身,生活习惯不好,得纠正。
有道是官宦子弟去西洋,富家之子渡东洋,赤贫之人才下南洋。但也不尽然,有一段时间,大批穷人就去了西洋,地点是如今科技发达、华侨云集的加州。
19世纪中叶,加州出现淘金热,大批美国人从东部涌入,随之带来一些大工程,修铁路、修桥,急需大量的劳动力。
工程上的活,不是只靠蛮劲就行了,非洲人力气虽大,但纪律涣散,干不好大工程。要找任劳任怨又心灵手巧的劳动力,非华人莫属。
大批华人远渡重洋去了美国,这是一段艰辛的旅程,太平洋太大了,他们挤在船舱里,祈祷着到达彼岸的时候,能健康地活着。
到美国死亡率高,但也比不上留在国内高。那时候正值太平天国运动,华南地区杀声一片,动辄屠城。据统计,太平天国爆发(1851年)前夕,中国人口为4.3亿。失败(1863年)后,中国人口只剩下2.3亿人。一场农民战争损失2亿人口,其中有4000万人直接死于战争。
活下去,到美国。华人劳工成批成批到了加州,成为加州最大的移民族群,他们干着最辛苦的活,赚着最血汗的钱,为加州的现代化默默做着贡献。但是没想到,当华人越聚越多的时候,以自由平等著称的美国人,启动了排华。
他们宣扬,华人在这里淘走了他们的黄金,赚走了他们的财富,挤掉了本该属于他们的工作机会。排华情绪愈演愈烈,美国历史上第一部针对特定族群的《排华法案》就此诞生。
许多华人被美国警察抓起来,遣送回了中国。他们回来还有什么好日子过吗?中法战争、中日战争、八国联军、辛亥革命、军阀混战......混不下去,只能再出国,下南洋。
偷渡史,真是一部血泪史,但也是一部成功志。
南洋真是个造富之地,让许许多多的穷苦人富了起来,他们富起来后,没有更进一步,移民欧美去享受生活,反而把赚来的钱带回家乡,盖楼、建学校、救助老弱病残。一个个华侨之乡出现了,成为那个时代中国的一个个文明开化之地。
这里面,就有海南文昌。文昌人不仅建起了一座座漂亮的骑楼,还通过兴师助教,孕育出一个个文明的家庭。其中最著名的是宋耀如一家。
宋耀如,原本姓韩,因家贫过继给舅舅,才改姓了宋。宋耀如在太平洋上漂泊了半生,曾到爪哇当学徒,到古巴做生意,甚至还去过美国波士顿,混迹半生,终于成了富裕之家。
他的儿子宋嘉树,从小就有了良好教育,在教会学校里长大,并继承了父亲的生意头脑,成为巨富。
文昌人,不是只顾小家,当大家有困难的时候,他们总愿意慷慨解囊。宋嘉树把大部分财产捐给了革命党,孙中山称赞他居功至伟。
但这不是他最大的贡献,他养育了六个子女,其中三个女儿影响了历史,被称为“宋氏三姐妹”。
不仅是宋家,不仅是南洋华人,千千万万的华人华侨,从辛亥革命到抗日战争再到新时期建设,他们不惜金钱,舍得性命,一起孕育了新中国。
时光荏苒,岁月如梭。我们有钱了,出国不再只为赚钱,而是为了花钱。
由中国人组成的旅行团,穿梭于世界各地,越是奢侈的地方,越能看到他们阔绰的出手。
由中国学生汇聚的社区,遍布于西方各大学校,我们太愿意花钱让孩子出洋深造了,甚至出现了一些专召中国学生的野鸡大学。
由中国资金支持的项目,更是四处开花,外国人渴望我们的资金、我们的技术、我们的速度。
那一代出海的中国人如果在天有灵,看到今天这般美好,肯定会欣慰地说:真好,挺直腰杆,再不用偷偷摸摸地受气了。
可是,当我们看上去富得流油的时候,偷渡出海的血泪史怎么又上演了。英国集装箱里那39名遇难者,真一曲悲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