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网站首页    行业动态    秘苑摘萃 | 藏书楼天一阁的沧桑风雨

秘苑摘萃 | 藏书楼天一阁的沧桑风雨

阅读量:3796820 2019-10-26



击蓝字 关注我们


有这样一座古宅,每天迎接千万人的膜拜。
有这样一方庭院,数百年来作为家族禁地,旁人难近其身。
有这样一处图书馆,历经400年风雨飘摇,起起落落,沧海桑田。
天一阁,作为中国最有影响力的私人藏书楼,激荡古今,检阅史海。眼下,作为国家级5A景区,焕发出新的面貌。
今天,让我们一同走进天一阁,反思中国私人藏书史的发展和现状。

中国私藏史

私人藏书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就已经出现。孔子学富五车,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代私人藏书家。
东汉造纸术发明推广后,书籍的传抄开始变得方便,私藏得以起步发展,才出现了家藏万卷的藏书家蔡邕。
魏晋以来盛行卷轴抄书,至唐犹然,中唐时的李泌便是那是的一位大藏书家,据说藏书量达三万卷。
唐代中期出现雕版印刷,特别是进入宋代,手抄书籍多半被雕版刻印取代,官刻私刻并行发展,因此私人得书比较容易,官僚士大夫藏书成为一种风气,出现了王溥、宋敏求、司马光灯著名藏书家,他们广求奇书,筑室收藏。

到了明代,印刷业更加发达,私藏也更加兴盛,出现了许多著名的藏书家和藏书楼,特别是江浙两地,私藏尤为活跃。
据吴晗先生的《两浙藏书家史略》统计,晋至清末,浙江藏书家有399人,藏书楼186处,在全国首屈一指。现今保存完好的藏书楼仍以浙江为最多,包括宁波的天一阁,瑞安的玉海楼,余姚的五桂楼和嘉兴的嘉业楼。

风雨天一阁

中国现存最早的私家藏书楼是天一阁,其阁址在浙江宁波市,始建于明代嘉靖十一年。阁主人范钦浙江郸县人,嘉靖十一年进士,历官兵部右侍郎。范钦生平好学,性喜藏书,为收集图书,遍访藏书名家和各地坊肆,遇未见善本,即借来抄录。收藏日富,乃建阁存置藏书。
(范钦画像)
火是藏书之大患, 水则可以灭火, 故范钦取古代五行学说“天一生水,地六成之”义 ,将天一阁设计为两层,上层喻为天 ,下层比为地。上层不分间,通为一厅 , 合“天一生水”之意;下层分为六间 ,以应“地六成之”一说 。为了防潮,图书全部贮于阁之上层,书橱下各置英石一块收潮气。橱内置放芸草以防蛀虫楼上前后有窗,以利通风。楼前凿池 ,以便防火。环植竹木,幽雅清静。文人去天一阁,往往能领略到物我合一的审美意境。

范钦立下家规,书不借人,不出阁。凡阁橱的钥匙分房掌管不是各房子孙集齐不得开橱。范家子孙若有违家规,无故开门入阁,领亲友入阁和擅自开橱 ,将书外借者,要加以不予祭祖三次至三年的处罚,至于把书偷拿出去典卖者,就要永远逐出家门,不认其为范家子孙。外人无法窥见范家藏书,就是范家子孙也难以见到这些藏书。

尽管范家族规森严,天一阁最终还是遭到了破坏。清乾隆三十八年,朝廷决定编纂《四库全书》,要求各藏书家,特别是江南的藏书家积极献书,天一阁进呈珍贵古籍六万余种。
太平军进攻宁波时当地小偷趁乱拆墙偷书,当废纸论斤卖给造纸作坊。

民国三年,大盗薛继渭奇迹般得潜入书楼,白天无声无息,晚上动手偷书,每日只以所带枣子充饥,东墙外的河上,有小船接运所偷书籍。这一次几乎把天一阁的一半珍贵书籍给偷走了, 它们渐渐出现在上海的书铺里。

民国二十二年,天一阁被台风吹倒东墙,藏书危在旦夕,范氏族人已无力维修这座文化宝库。

文化遗产反思
(来自博主“文津艺谭”)
我想起“昔人已乘黄鹤去, 此地空余黄鹤楼”等名句而享誉盛名的黄鹤楼、滕王阁、岳阳楼等“中国十大历史文化名楼”。其实,中国十大名楼许多都是现代新修的,黄鹤楼、滕王阁是.上世纪80年代的钢筋水泥建筑,仅岳阳楼、天一阁等少数楼阁属于国家文物保护单位。有好多连文保单位都不是,属于“假古董”无疑。应该承认这些名楼多为后期复建的仿古建筑,其建筑本身的艺术价值和保留的历史文化信息因此大打折扣,失去了原真性。

实事求是地说,中国名楼多数是木结构,历史上很多名楼也都经过重新修建。我倒是觉得,即便是“假古董”,每一座能够保留下来的楼阁也还是都有着厚重的文化支撑和延续,即便是重建的,也不能抹杀它的历史与承载的人文情怀,"遗产"毕竟不同于“古董”。

中国文物学会历史文化名楼保护专业委员会负责人邹律资说:“巴西利亚大教堂,是1970年5月31日竣工的,它竣工以后就申遗了,并不是说东西越古老才能申遗。我们是唯一性,每一个名楼都有自己的个性,有自己地域文化和主题文化的一种高度的融合”。

我觉得把每一个“楼的文化”、把每个“传统文化的载体”挖掘得更好、研究得更好、弘扬得更好才是目的。“有形文化遗产、无形文化遗产”必须同时保护、因为她们同样重要。

来自天一阁公众号 | 图片
来自网络 | 文字
张茗 | 编辑

在线QQ咨询,点这里

QQ咨询

微信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