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网站首页    行业动态    回顾丨【粤剧粤曲大家谈总第28期】传统粤剧保护传承的时代责任和思考

回顾丨【粤剧粤曲大家谈总第28期】传统粤剧保护传承的时代责任和思考

阅读量:3796833 2019-10-26



2019年9月28日,“粤剧粤曲大家谈”总第28期讲座之“传统粤剧保护传承的时代责任和思考”在广州图书馆广州人文馆举行。本期主讲嘉宾为广东省文联副主席、广东省戏剧家协会名誉主席、广东粤剧促进会会长、广州市人民政府文史馆馆员、国家一级演员,在艺术界享有盛誉的表演艺术家倪惠英女士。不少陪伴倪惠英老师艺术成长的知音良友,和众多喜爱粤剧的新老戏迷朋友从各地赶来。广州人文馆高朋满座,盛友如云。

▲图1.倪惠英老师在广州人文馆开讲
一、粤剧是承载文明、传播文化的重要载体
倪惠英老师从传统文化对于国家民族的意义着手,强调了弘扬和传承传统文化的重要性。她提到,十九大报告指出:传统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民族的血脉。倪老师认为,传统文化是一个民族的历史记忆,赋予民族文化自信,更是一个民族满怀自信从历史走向未来的文化根基。而文化艺术是历史性的文化创造和精神现象的结晶,粤剧是一种传统的乡音情怀,是中国人的情感与精神的依托。因此,重视粤剧这一传统文化传承和弘扬,也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倪惠英老师还引用了国家领导人讲话:“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不能没有灵魂。文化文艺工作者、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都肩负着启迪思想,陶冶情操,温润心灵的重要职责,承担着以文化人,以文育人和以文培人的使命。文化工作、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在党和国家全局工作中都居于十分重要的地位,在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在艺术生涯中,她也一直坚持践行这一职责。
倪惠英老师表示,从事粤剧艺术的重要价值在于传播中国文化。粤剧是中国传统戏曲剧种包容性最强,积累深厚的艺术载体。一百多年前的中国积贫积弱,全民族的文化素质极低,但传统文化却能得到持续不断的传承。即使未受过教育的文盲,也往往对中国的历史和传统文化非常熟悉,可以滔滔不绝地讲述英雄保家卫国的壮举,清楚“孝、悌、忠、信、礼、义、廉、耻”的含义。这是因为,戏曲艺术在弘扬传统、教化道德方面,发挥了极大的功效。戏曲艺术承载着中国传统文化,通过艺术手段不断对其进行传播与传承,是中华民族五千年灿烂文明绵延不息的重要原因。今天,我们更有责任运用好戏曲手段,去延续与传承中国传统文化。

▲图2.读者对倪惠英老师报以热烈掌声
二、粤剧是海内外粤人的情感依托,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
粤剧艺术在中国戏剧史上并不属于最古老的戏剧艺术,只有三百多年历史。但在2009年,粤剧被联合国科教文组织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彰显了深厚的文化价值与底蕴。而且粤剧在全世界的传播非常广泛,一百多年前,粤人即已把粤剧带到海外。外国人对中国戏曲的认识,最早就是始于粤剧。倪惠英老师称,18世纪三藩市的一份报纸,就记载了当时一个粤剧团连续三个月在美国巡演《六国大封相》等剧。她在古巴、毛里求斯等地演出时,也发现这些地方历史上很早就有粤剧演出,反映了粤剧艺术在世界各地广泛传播的情况。
如今,分布在世界各地的粤语族群有一亿多人,相当于有一亿多粤剧观众。有华人的地方就有粤剧,粤剧是粤人的DNA,是身份认同的象征。倪惠英老师真切地感受到,相隔越远心越近,漂泊在异国他乡,“同声同气”的粤剧更不断加深这种感觉。粤剧的表演与服饰也吸引了无数海外的当地观众。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国外粤剧团体共有三万多个,欧洲每年都举行七国粤剧汇演,热闹非凡。
粤剧的表演形式是与本地的木鱼、南音等等本地的曲艺歌谣结合而成。尤其是木鱼书《花笺记》在数百年前早已闻名于世,与《西厢记》一起成为文人案头不可或缺的两本书。18世纪时还被翻译为12国文字,流行于欧洲。甚至打动了歌德,专门为之创作了十四行诗。粤剧流光溢彩,影响深远,是我们产生文化自信的源泉。
三、粤剧艺术海纳百川、流派纷呈
岭南文化是开放包容的文化。粤剧也一样,对于外来事物不会有所抗拒,而是兼容并蓄,甚至外国音乐也能拿来为我所用。但我们在听粤剧时,却不会认为它是在唱别的东西。因为粤剧本身具有独特的音韵,特别是粤语,使得粤剧粤曲听来具有强烈的辨识度。粤剧音乐板腔非常丰富,包括西皮、南音、梆子、二黄、龙舟、木鱼、梵曲等等。粤剧唱腔流派众多,除了“薛、马、廖、桂、白”(薛觉先、马师曾、廖侠怀、桂名扬、白驹荣)五大流派之外,旦角方面的上海妹“妹腔”、红线女“红腔”、芳艳芬“芳腔”等唱腔流派也传播甚广。
▲图3.倪惠英老师介绍粤剧的唱腔流派和历史分期
        粤剧经历了两个重要的发展时期。二十世纪三十年代粤剧极为兴盛,是其第一个高峰期。出现了“薛马争雄”,以及名伶收入丰厚、可以买下一条街的繁荣景象。此后战乱的破坏造成社会动荡,艺人同样陷入颠沛流离、朝不保夕的境地。建国后的戏曲改革,使得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粤剧迎来了第二个发展高峰,粤剧的综合艺术内涵和整体水平得到了极大的提升与发展。马师曾、红线女、白驹荣等粤剧名伶重返舞台,并全情投入到粤剧事业发展中,创作出了相当数量的经典剧目。

▲图4.倪惠英老师与现场读者就粤剧传承与发展的问题进行互动
      
四、粤剧保护传承的时代责任与尝试倪惠英老师称,一些特殊的历史时期造成了文化断层。她坦言,除了“毯子功”“云手遮山”等基本功外,许多粤剧传统程式她都没有学过。因此,尽管自己从事粤剧事业已有五十多年,对许多传统表演技艺仍然不太熟悉。直至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复演《杨门女将》,她才开始恶补传统技艺。
时代的影响不止如此。粤剧在改革开放后经历了短暂的繁荣,大量传统戏如《白蛇传》等纷纷复演,处于文化饥渴中的全社会都热烈追捧。但至八十年代末以后,随着流行音乐等流行文化的传播,粤剧观众数量呈现断崖式下降,不少粤剧演员甚至转行到歌厅唱歌,粤剧繁荣不再,观众群数量更远非昔日可比。
倪惠英老师指出,许多粤剧工作者一直在尝试如何满足观众需求,不断创作对社会民生有影响的好戏。今天的现代戏就是明天的传统戏,通过这些戏,人们可以了解特定时期的社会人文风貌、人民生活状况等。所以,每一代粤剧工作者都有承担为社会和历史留下痕迹的责任。
从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以来,粤剧也新编了许多剧目,如古装戏《吴起与公主》、反映社会大潮的《家》《三家巷》,以及反映现代生活的《梦》《蓝土地》《土缘》等。倪惠英老师希望这些粤剧创作能启迪观众思考社会人生。这也是艺术的最大价值,也是艺术的魅力所在。
更重要的是,粤剧人应当思考如何为粤剧注入新的生命。目前粤剧观众越来越少,据称2002年某知名粤剧院团票房最差时,一场演出只卖了二十张票。这种局面也使粤剧人非常彷徨。倪惠英老师称,她在担任广州粤剧团团长后,眼看着粤剧市场变冷,逼着她思考应该做些什么才能被当代观众接受。她尝试了打开海外市场,到世界各地演出,受到了海外观众的热烈欢迎。
同时,她还努力创作新戏,以期带领粤剧人继续前行。倪惠英老师称,2002年创排的新派粤剧《花月影》,激起了社会广泛关注和强烈反响。《花月影》在传统粤剧表现形式的基础上,吸收众多现代元素,采用声、光、电舞美设计手法,糅合交响乐等综合艺术进行舞台呈现,吸引了一大批青年观众。实现了粤剧进校园,吸引大学生和白领走进剧场。此后,倪老师又继续创作《豪门千金》(改编自《威尼斯商人》)《三家巷》《广府华彩》等作品,通过梳理粤剧流派精髓,形成新的舞台艺术精品。这些努力,除了追求艺术上的回归,更是倪老师维护粤剧生命力、承担粤剧文化传承使命的时代责任的表现。
五、盛世修典——编撰《粤剧表演艺术大全》
        2009年粤剧申遗成功时,有人曾提出了“粤剧到了现在应该思考还能保留多少”这一问题。对此倪惠英老师深感重任在肩。
中国戏曲的传统传承方式,就是口传身授,师傅带徒弟。但每一个人掌握的知识都是有限的,而没有理论基础的艺术传授,也是不扎实、不完整的。这种传承方式显著地缺乏科学性和系统性。倪惠英老师认为,通过修典,可以让世人清楚粤剧表演艺术如何运用,情节之间的变化特点以及如何变化,对于粤剧的传承、传播等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此后,倪惠英老师在多个场合发声,呼吁编撰《粤剧表演艺术大全》。
2017年,在广州市人大主任陈建华同志的支持和推动下,《粤剧艺术表演大全》编撰工作正式启动。在广州市政府支持下,粤剧表演艺术被重新梳理,使之情景化、系统化、标准化、形式化,信息化。编撰者还拟订思路,并邀请粤剧名家示范表演,记录阐释,目前已经拍摄6000多分钟的表演录像。该书还收录了大量薛觉先等粤剧前辈的唱腔以及古曲、古腔资料。每一个参与项目的粤剧人都觉得这是应该承担的责任。这是中国戏曲史上的一次伟大壮举。

▲图5.倪惠英老师与读者亲切交流
最后,倪老师认为:
      “粤剧要勇于创新,既不能失守传统,也不能固守传统。一味固守传统,就会与时代脱节,成为博物馆里的展品;也不能太过于融入时代精神,赋予当代精神。所以粤剧是一门综合艺术,是历史的延续。每一代人对历史传统的演绎,就是不断传承、发展、充实和创新的过程。粤剧是我的终身职业,我会继续努力和大家一起,把这项传统艺术世世代代传承下去。”

▲图6.倪惠英老师在广图广州人文馆留影纪念
撰稿丨何虹
审校丨陈智颖、金峰
摄影丨袁露明、黄妙贤、何虹
排版丨胡霄

更多精彩内容,
敬请关注我们→

在线QQ咨询,点这里

QQ咨询

微信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