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中日韩产业能够顺利整合,并且加上俄罗斯的能源资源供应,以及南亚、东南亚的人口市场资源,那么这个世界会发生怎样的变局?
答案很简单,中日韩目前加起来的世界五百强企业数量,和美国、英国、德国、法国的世界五百强企业,加起来相当。—— 以此作为指标,中日韩三强的产业能力,已经和西方老牌四大帝国相当。
如果再考虑实业比例、制造业比例、新兴产业的地位,以及周边的人口数量、资源配套,中日韩的实力和未来,远远超越西方世界。
比如,西方国家里,金融企业、石油企业占比很多,英国、法国、美国都有一群世界顶级的石油公司。而中日韩这一类的企业,除了中石化、中国石油,日韩的这类企业规模都偏小。金融行业也是如此,也由此可见,亚洲地区的实体经济占比更高。而欧美四大里除了德国以外,其他国家的经济泡沫都不小。
这是一个西方人不敢面对的现实,东方几个核心国家,哪怕实现合理的产业链分工整合,跳出恶性竞争的窠臼,对全球新兴产业链的研发生产,对很多门类的产业,中日韩加起来,都能够实现垄断式的市场份额。 —— 黄种人 VS 白种人,实体经济实际上规模已经超越。
虽然很多新兴产业的原始理论、最初的实验室突破,都源自于西方国家,特别是来自美国。但是,真正持之以恒把产业做大、做强、做到覆盖全球的,目前来看中日韩都很擅长,特别是后来居上的中国。
这里仅仅举几个比较典型的产业例子,既包括传统产业也包括新兴产业:
—— 液晶面板,基本上是中日韩的天下,我国台湾省之前也是重要的玩家,目前后继乏力,渐有熄火迹象。而日本这个产业已是明日黄花,韩国也陷入利润大减甚至亏损困境,产业链目前更是加速向中国迁移。可以说,限制离开东亚地区,全世界连电视机都看不上,连手机都用不上,电脑也没有显示器。
—— 手机产业,目前全球十大厂家,仅有美国苹果属于西方品牌。其他的完全被中韩垄断,而中国独占7席。不仅如此,手机的相关配套产业链,基本都布局在中日韩,以及我国台湾省。
—— 芯片产业,韩国三星和我国台湾的台积电,其实是世界芯片生产领域的巨头。美国虽然芯片厂众多,除了Intel和少数几家以外,其他家都走了设计-生产分离的路线。这最直接的后果,就是亚洲地区的芯片产能,其实占据世界大头。
—— 家电产业就不说了,中国占据了绝对大头,如果中日韩相加,其他地方基本就没多少家电产业,即便有也是有品牌无生产,都是放到亚洲国家来贴牌生产。
—— 造船产业,中日韩相加,基本把全世界常规的船舶制造,特别是运输类的船舶,全部垄断了。欧洲目前主打制造豪华邮轮,美国的造船业只剩下军舰。而中国目前也开始了向豪华邮轮的进军,反过来看,美国的军工造船厂,很多装备其实也都是来自中国。
—— 基础设施建设和装备产业,这个就不用多说,“基建狂魔”一手就能够打遍世界(当然欧美也有不少巨头)。要不是日本时不时跳出来在高铁领域,和中国“抢抢单”,这个世界还是真够寂寞的。
—— 汽车产业,这是西方最核心的产业之一。但是目前来看,产能大头都在亚洲。论汽车品牌,西方虽然还略占优势,但是也主要集中在豪华品牌上,大众化的品牌亚洲品牌并不输于欧美。论燃油汽车的质量,其实中日韩的汽车,特别是日本汽车,故障率更低更耐用。
—— 新能源领域,更是如此。目前中日韩垄断了电动汽车领域的锂电池生产,包括美国的特斯拉,使用的也是日本松下的电池。而所有的新能源汽车,中国产量销量占据过半。可以说,没有中日韩三国的蓄电池,全世界用到电池的产业,绝大多数都会瘫痪。
.....
任正非近日接受日本记者采访的时候,有一段话,我认为是特别精华的部分:中日之间有非常大的互补关系。中国有一定的系统集成能力,日本有非常优秀的材料科学以及精密制造工艺,双方结合起来就能形成很好的产品。我一直期望中、日、韩形成一个自由贸易区,三个国家都是工业国家,可以优势互补。中日韩是一个工业性的自由贸易区,缺少农产品,东盟就说“我也加入进来,我能提供农产品,我买你的工业品”,这样中日韩自由贸易区就会和东盟结合起来。欧洲说“你们这么大板块,这么多人口,我们也想进来卖一卖东西”,欧盟也会加入到贸易区里面来。如果中日韩自贸区以及东盟农业自贸区,再加上欧盟的贸易区加入,缺少什么?能源。中东和中亚的国家说“你们这么多人,经济这么发达,我们把石油和天然气给你们运过来”,这样就形成欧亚大板块,一定可以支撑我们摆脱经济衰退的危机。但是这里最关键是中日之间的关系,中日之间化解矛盾,团结起来,可以在这个区域起到核心的连接作用。
中国人能够看明白的道理,中日韩领导人企业家自然都明白,中日关系近年来波澜不惊,少有幺蛾子,其实也是相当大的智慧,而且有未来的美好合作愿景支撑。
除了中日韩之外,周边的国家和地区,也都纷纷准备搭便车,比如俄罗斯。近日在俄罗斯索契召开首届俄罗斯与非洲国家峰会,重点讨论俄与非洲国家在经济和安全等领域的合作。作为中日韩周边的军事大国,俄罗斯在走出叙利亚的黎明以后,全球影响力会进一步扩大。
中国人看得明白,西方人特别是美国人也不是傻子,他们很清楚这个地方走向联合,意味着什么。竭力破坏亚太地区的合作,特别是中日韩的东亚地区大合作,实际上是西方这些年在亚洲玩弄的最大幺蛾子。
每一次中日韩自贸区有进展的时候,总是会蹦出一堆的幺蛾子事件,最终让谈判不了了之。每一个和中国走得太近的韩国、日本领导人,都会遭遇各种各样的无妄之灾。包括军事上的各种动作,比如萨德的布置等等,无不充满这种火药味。甚至包括日本制裁韩国半导体产业,除了当事者,幕后也有一双若隐若现的手。
即使不能完全破坏中日韩的产业链布局,西方人也一直在玩“二桃杀三士”的把戏,在中日韩之间,用订单挑拨三方大打价格战,斗得“两败俱伤”,让西方人捡便宜。举例来说,中韩造船产业虽然做得很大,但是利润率极低,常常在亏损边缘挣扎。再比如,现在陷入价格低谷期的液晶产业,也有一定的恶意竞争原因在其中。当然,很多外人看来“恶意”的规则破坏者,当然是中国。其实中国很多时候也是被逼无奈,只要不掌控核心技术,就往往被当“羊牯”恶宰,甚至被恶意卡脖子。眼下中国投入巨资的芯片产业,也是这个道理。
我认为,随着中国人在相关产业链上的地位提升,并且占据更大的市场份额,中国会掌控主动权,反而会改变这种恶意竞争局面。中日韩会形成某种默契的共赢,特别是在产业链分布上的合作。 —— 当然,最重要的前提是,中国人来主导,中国人掌握产业标准,中国人掌握核心定价权,日韩跟着喝汤或者做配套。
比如,中国钢铁产能很大,占据世界产量大约一半,但是实际上日本和韩国的钢铁产业,也并没有消失,也是世界钢铁大国。又比如,在手机产业,虽然中国的品牌占据世界前十强的七位,但是日本和韩国的供货商,也在产业链分工中,赚到了相当多的份额。这几年,中国在LNG液化船这个领域,就有意放低了竞争姿态(因为中国的天然气,更多来自俄罗斯和中亚),让韩国接手了很多订单。在液晶面板产业,中国最近也主动放慢了一些新生产线的建设和投放,以避免陷入更加严重的产能过剩竞争。
这种中日韩三国之间,“似有似无”的默契,背后是东亚人的生存哲学 —— 既要竞争,也要互相给活路。因为世界的市场足够广阔,很多产业大家只要有一定的默契,市场份额足够吃。这些年,也很少再传出日本恶意和中国在海外竞争高铁的事,其实道理也在于此。
举一个例子:在海外,中国人修建了越来越多的基础设施,特别是道路交通,而每一条公路开通,实际上日本汽车往往能够占据最大的市场份额。远比欧美的汽车厂家,市场占有率高得多。在中国大行其道的德系汽车,除了奔驰一类的顶级豪车,在第三世界市场,其实是很难看到的。
当然,韩国和日本都是有美国驻军的国家。这是中日韩更深度合作的阻碍。赚得多了,美国要来剪羊毛(比如最近要求增加几倍的军费);产业发展成熟了,华尔街要过来捞股份;关系走近了,各种军事上的幺蛾子也要层出不穷。
像日本的孙正义,投资阿里巴巴赚钱无数。但是投资美国,就被坑了无数的钱。最近的WeWork上市不成功,软银投资的百亿美元,都掉水里,而其创始人退出,居然还套现了17亿美元,怎么听都不像是一个正常的投资故事,更像是拿着一个“故事”,强行要求融资,不成功也要拿走巨款的......我可以理解为恶意勒索投资人的故事。
当然,生命总是能够找到出口的。韩国和日本自然也有很多明白人,随着中国力量的强大,很多韩国、日本的资本和人才,都开始涌向中国。2018年,中国实际使用外资高达1349.7亿美元,创历史新高,同比增长3%。2018年,日本实际对华投资保持增长态势,投资金额同比增长13.6%。
很多新兴产业一旦摆到中国来,西方人想直接“剪羊毛”,已经非常不容易,只能通过股份一类的方式,在金融市场分一杯羹。—— 从这个意义上来说,中国也是东亚地区产业人的真正“和平饭店”,只要做实业,不搞幺蛾子,来了就安全。
现在,碍于“盟友”的面子,在舆论上,西方人对日韩也睁眼闭眼(但是暗地里压榨力度极狠)。而从更大范围看,掌控媒体的美国民主党人,还有全世界的新自由主义资本,在中日韩也都有非常重大的利益。于是,关于“表面吵吵嚷嚷 下面暗度陈仓”的中日韩关系,大家都睁眼闭眼。只有特朗普兄弟,看出来也不好说什么,直截了当要钱 —— 韩国、日本的驻军费用,还要翻几倍。
再搞几年,等中国再掌控几个最后的核心产业话语权,这个世界就更好玩了。在美国驻军亚太的眼皮子底下,东亚人最终集体突出重围。这居然是“百年变局”里,很少有人留意到的“副剧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