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我们,一起做有数青年!
【有言——第一期】
【陈佩斯:离艺术很近,离市场很远】
“喜剧,只有知道过去,知道现在才能明辨未来”
陈佩斯 【有言】说
作为看春晚长大的一代,每个人都有独家记忆,而陈佩斯是属于70、80后的独家春晚记忆。虽然好久没露面大屏幕,可是他在喜剧舞台上的步伐始终没停止。
在第九届北京喜剧艺术节开幕式上,作为发起人的他出席了活动,小数也有幸采访到这位喜剧大咖。
简单的深红西装、朴素的老北京布鞋,略白的胡子,看起来是比记忆中的形象老了许多,可是采访时专注认真的模样、放松下来还比划两下,让小数感叹,做艺术的人怎么会老!他一直不断被赋予着新鲜的血液,从来都是鲜活的一个人。
1984年的时候,陈佩斯和朱时茂两人首次在春晚舞台表演小品《吃面条》,这一小品成了春晚经典,也让陈佩斯成了一个家喻户晓的喜剧演员。他夸张的肢体动作、形象生动的表情、无实物吃面条,堪称教科书级的表演教学。
虽然这是他第一次以舞台形象出现在全国观众面前,但却不是他第一次表演。出生于演艺之家的陈佩斯,早在1980年就与父亲陈强合拍了当时第一部喜剧片《瞧这一家子》,之后又继续出演《父与子》《少爷的磨难》《二子开店》等电影,积累了一定的演艺经验。
之后的几年春晚,陈佩斯和朱时茂的小品都成了经典。《羊肉串》《主角与配角》《警察与小偷》等等每一部作品都刻画了一个深入人心的角色。但是版权官司之后,陈佩斯就淡出荧幕,成了人们记忆中的“小二”。
退出荧幕仍坚持喜剧
转战话剧舞台的陈佩斯参与创作了《托儿》《阳台》《老宅》《戏台》这四部经典的喜剧话剧。随着对喜剧了解的不断加深,他认为自己对喜剧的理解是越来越深入了。包括对喜剧本身,对喜剧的历史。这种对喜剧的追根溯源,是为探寻喜剧更好的发展出路,也是他做喜剧的初心。
知古晓今方能明辨未来
他对中国喜剧的自信与热爱,建立在对喜剧深厚了解的基础之上。他说,早在900多年前,中国就有非常成熟的喜剧作品。之后虽然衰落了,但是现在在逐渐恢复。
(陈佩斯给演员讲戏)
他的每一部作品都历经了反复修改,往往一个剧本的修改稿都比人高。这样磨炼出来的话剧剧本,自然是饱满的,甚至只需要演员完整的演出完,就可以呈现出剧本想要的效果。话剧的受众虽然是小部分,可是陈佩斯喜剧话剧巡演的时候,经常是场场爆满。
当问他最想推荐给观众什么话剧时,他说你们想的可能是最火的《戏台》,其实是《阳台》和《托儿》。《托儿》看演员,《阳台》看架构,这两部剧基本囊括了喜剧表演的重要手段,足够去让普通人了解了。
(话剧《托儿》剧照)
好的戏是培养人、锻炼人的
陈佩斯做喜剧以及艺术节的初衷,一直都是为演员为大众的。希望演员有舞台能够展现自我,希望能够让更广泛的大众接触到喜剧艺术。看着艺术节作品质量一届比一届更高,能够展出更成熟的作品,就是让他最骄傲的。
他一直是一个专注做喜剧的人,所以生活中也是个简单的人,不像舞台上的戏剧与夸张,是个普通平淡的老爷子。他所有的生活仿佛是围绕喜剧展开的,不是在工作,就是在演出。他独特的处世哲学,专注的做事态度是让小数敬佩的。
当问到为什么不让自己红起来,让剧团利用当下的媒介火起来?
他笑了笑‘’不会去选择的,不需要这种东西‘’。
他说前段时间看了个非常火的综艺——《声入人心》,年轻人在舞台表演美声歌剧。而美声,是需要练习,需要积累才能呈现的,能够凑这么一台演出,能有这么多经典的歌剧,一定是建立在一二百年的声乐积累之上的。声乐舞台只是能让他们去释放,去展示。
好的作品是需要时间打磨,需要沉淀,需要创作力的。现代社会的传播速度改变着人们的接受速度,但是艺术创作的是不能急的。
“其实任何事情好坏都是参半的。一个物体,如果你要想往前走的快,阻力就大”。能帮助年轻人能够进入大众视野自然是好的,但是事物的规律性不能被打破,尤其是艺术创作的规律性。
都说匠人有匠心,陈佩斯做艺术的匠人之心体现在喜剧表演中的每一点,而只有珍视它的人,才会得到最好的作品。在他看来,一个人,一个戏班子,是需要时间培养,磨合才能出佳作的。电视综艺、喜剧电影虽然呈现出了观众想要的作品,但是某种程度上破坏了整体性。这种矛盾的解决也是需要探索的。
陈佩斯体现出的精气神是昂扬的、向上的、带着冲劲儿的。他说明年还有新剧要上,之后还有两三部剧也在创作排练中。
如果有机会,希望大家走进剧院,看一出他的戏。短暂的喜怒哀乐中,都是带着他的精气神,带着他对喜剧的独特理解的。
我就知道你“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