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蓝字,可以乘坐火箭到Zoe的小小星球
正文共:1273字 预计阅读时间:4分钟
“早知道当年就不选这学校了,现在还得被困在这里。”
“当初还是应该选个名气更好的(学校)。“
“我反正不会让我亲戚读这个学校。“
以上都是我曾从身边朋友口中听到过的。
来自法国插画师Jennifer Bouron
学校限制了我的发展
有类似的想法的人应该不在少数,也包括曾经的我。
浙江有三十多万考生,但只有不到百分之五的重点率。
不是所有人都可以去“好学校“。即使“好学校”里的学生,也未必满足,见过抱怨自己能去清华北大但是考败来浙的学霸。
但我最近有很大改观。
契机是周三去听了一个校内老师的学术交流会,会上是一些校内在科研方面比较突出的老师分享自己的研究进展和成果。发现了很多背景强大的老师,全国优秀青年/省杰出青年/多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发表过的文章影响因子加起来80+等等,随便一项都可以惊叹好久。好几位老师面孔熟悉,是给我们上过基础理论课的老师,但当时并不知道在讲台上讲解着生理生化、看似普通的他们,默默耕耘,在学术上有如此高的成就,却依旧俯首甘为孺子牛。
开完会我想了很多。
始终有可学之处,方可谓之学校。而可学的绝不仅仅只是课堂。
当我们在抱怨学校平台不够的时候,是不是该反问自己一句,是否有全面了解现有的资源?
是不是真的有利用好学生这个角色,去探索,去提出疑问,去寻找解答。
除了秉学授教的老师,身边的同学也是。
仔细去观察,总有在某些方面比你擅长,比你优秀的人,(也可能有方方面面都比你优秀的人),便是你可学之处。
之前写的一篇给大学的建议,采访了几个优秀的同学,颇有收获。不完全成年手册——给大学的建议
很多偏见其实来源于对自身及世界不清晰的认知。
还是想讲讲关于怎么“炒”了学校
可能你在的学校确实有明显的短板,又或者你足够优秀,想要一些惊天动地的不同。
大三准备演讲比赛的时候,认识一个弄麦的讲师(单方面认识),和我年纪相仿,拿过全国英语演讲一等奖,华东口译比赛的一等奖。当时他写了一篇关于自己的文章,有一段写他获奖后看到一等奖名单之后的感受,感触很深
今年三月,我拿了个21世纪国赛一等奖。用的是我第一稿的稿子,因为我懒。我的人生也因此永远的不一样了。我最震撼的时候其实不是面对评委观众摄像机的那几分钟,而是半决赛结束后,组委会给出的决赛选手名单。
我名字的前面是香港大学、清华大学、中国人民大学,我名字的后面是上海外国语大学、北京语言大学、同济大学、南京大学、外交学院。
我的学校叫浙江大学宁波理工学院,名字最长,学术水平最差。拿到那张纸的那一刻我很想哭。
国赛没给我什么物质的奖赏,我拿着一张奖状和一束鲜花回家了,连车票报销都等了三个多月。但它教会了我人生最重要的一课:你自己什么b样,只有自己清楚;你要不卑不亢,相信自己做的一切,终有一天会有回报。
我想他成功“炒”了学校。
没有谁能真的限制你,学校不会,老师也不行,真正限制你的,是思想和行动。
我不是鼓动你和学校对着干,但你的眼光和对自身的要求可以高一些,你的“天花板”也不就是学校里最厉害的那个人。
你得从一个“学习者”转成一个”探索者“。
不是“学校给我什么我就接着”,然后埋头抱怨,而是“我想要学校为我创造什么”或者“我可以为自己创造什么”。
像维安说的,善于利用网络的优质资源、本校的资源,去评估和提高自己的资产价值。
共勉。
可能你还想看
不完全成年手册——别和自己过不去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心
恋爱恐惧症
All the best如果你有想说的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