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出一点地方来给那些你理应得到的美好事物。
一直以来,李安在好莱坞被视为“华人之光”。
两座奥斯卡最佳导演奖收入囊中,拿过柏林电影节金熊奖,获得过威尼斯电影节金狮奖。
不管是《卧虎藏龙》、《断背山》、《色戒》、《饮食男女》,李安已成为电影届的标杆。
从《比利·林恩的中场战事》开始,他开始向技术大神转型。
4K、3D、120帧,专业技术名词频繁提及。
最近,李安又带来了一部技术型电影——
《双子杀手》
毫无疑问,李安第一部技术型电影《比利·林恩的中场战事》成功了。
不仅在技术方面被人称赞,故事剧情也丝毫不落下风。
但最新作品《双子杀手》,可惜了——
故事老套、作品平庸、节奏奇怪。
电影讲述了一个老牌特工金盆洗手的故事。
可就在他准备迎接新生活的时候却遭到他自己年轻的克隆体追杀。
老王牌VS新王牌,一个略显老套的双雄格局。
本片在类型上被划归为动作片。
但是,本片的动作设计相当乏味、无聊、毫无新意。
李安以前也是拍过动作片的导演。
《卧虎藏龙》的动作场面虽然不多,但也算经典。
玉娇龙轻盈飘逸,俞秀莲拙重沉稳,李慕白凝聚苍劲。
玉娇龙和李慕白在竹林里打斗,两人依托竹子的韧劲和弹性,来回摇曳。
时而躺在竹叶上,时而站在竹子顶端。
真是又美又仙,极具东方武侠色彩。
虽说《卧虎藏龙》被人诟病“电影过于文人化”,但动作设计总有可圈可点之处。
而到了《双子杀手》中呢?
动作设计无新意,营造紧张氛围全靠配乐。
本片最大的动作看点就是威尔·史密斯和年轻版的自己在街头追逐的镜头了。
威尔·史密斯饰演的亨利是国家情报部门最好的特工。
在最后一次执行任务时,
他找准位置,隔着动车窗户,扣动扳机,一枪毙命。
即使动车高速运行,但亨利依然能精准爆头。
他的业务能力毋庸置疑,谁也不愿意就这样放弃一位“天才杀手”。
于是,某实验室悄悄克隆了一个年轻版的“亨利”。
这个克隆人叫“小克”,从出生那刻他就“为杀人而生”。
为了培养他,他爸(生物学家)付出了巨大的资金、精力。
他专门成立了一个“虚拟战场”,锻炼小克的动作能力、执行任务能力。
当亨利宣布退休后,父亲命令小克对他展开追杀。
在布达佩斯的街道,两人展开了一场生死追击战。
亨利骑着摩托车,在正常行驶道路上,疯狂躲击追杀。
逆车流而行,直角转头,人为制造交通事故······
可是任凭亨利做了那么多的努力,他依然没有办法甩掉小克。
那么,小克在哪呢?
他就在仅能够容下一辆摩托车的城墙上骑行。
他不需要躲避车流和人流,只需要盯住一个目标即可。
即使城墙高低起伏,间或有缺口,但完全不影响他的猎杀行动。
小克像“幽灵”一样,紧咬着亨利不松口。
最终,亨利还是失败了,落入了小克的手里。
但他没有立即杀了他,而是开着摩托车一直在恐吓他。
一会儿快速冲到他面前紧急刹车,一会儿把他撞向对面的汽车,一会儿从他身体上方腾空而起·······
看到这里,社长不禁发出疑问:
亨利不是TOP1特工吗?怎么这么没技术含量呢?
被小克追杀,只会狼狈的逃跑。
骑着摩托车,也完全没有技术含量,只会踩油门。
整部电影看下来,亨利一直在被虐,虐的体无完肤,虐的毫无招架之力。
oh,no,简直太失望了。
看到这里,社长不由得想起了阿汤哥主演的《碟中谍》。
同样是摩托车街头追逐戏,看看《碟中谍6》是怎么拍摄的。
巴黎香榭丽舍大道,阿汤哥骑着重型机车。
逆车流而行,但时速明显快很多。
前面车流涌动,后边黑帮穷追不舍,右侧是警察的围追堵截。
阿汤哥遇到的危险比亨利要危险的多。
但他向后扭脸查看情况时,从容,自在,不惊慌,不害怕。
胸有成竹,稳稳地掌控全局。
在这场追击战中,阿汤哥显然是主导者。
技术一流,从容不迫,即使面对危机,依然能冷静处理问题。
这才是Top该有的职业素养。
《黑客帝国2》中也有一场精彩的摩托车追逐大战。
片中,美女姐姐带着证人疾驰在高速路上。
刚开始,顺车流而行,车速比汽车还快。
她见缝超车,左右摆动,高速公路就像她的表演场。
在准备超反派的大卡车时,差点把她挤出车道。
她紧急刹车,避免惨剧。
然后,毫不犹豫,迅速调转车头,逆道而行。
瞅准时机,踩着白色虚线而行。
在岔路口她再次遇到追击者,瞬间转入右转车道,摆脱追击。
对社长来说,既然是杀手,就要拿出杀手的职业素养来。
可以被人虐,但不能接受被虐的太怂。
固然,《双子杀手》中小克,年轻,身手敏捷,生来就是“杀人机器”。
但亨利作为顶尖特工,从布达佩斯到美国本土,一路上被迫反击。
要不是最后小克救了他一命,后果不堪设想。
其实,不管是好莱坞还是香港,都产出不少优秀的动作电影。
李安作为一个走“文艺挂”的导演,不要求他动作设计能有多么刺激,多么华丽,但最起码需要给亨利该有的TOP特工尊重!
本片显然是一部不合格的动作片。
那么,作为一个科幻片而言及格吗?
未必。
因为剧情老套,无新意。
克隆人的电影我们已经看过太多。
最后的指向都是:对人性的批判,对克隆技术社会伦理的讨论。
《双子杀手》也不例外。
小克的诞生,是生物学家一意孤行的主意。
他想要用克隆技术来实现TOP永生,也想让小克帮他扫清障碍。
但亨利了解真相后,说服了小克,让他开始有了人类的感情。
而一手打造小克的生物学家,最后死于自己的贪婪。
类似《双子杀手》这样的克隆电影早些年已经诞生,已不是新鲜话题。
很多导演甚至已经放弃了这个题材。
而李安则又把“克隆”重新拿出来作为科幻元素,可是并没有做出新意,未免让人失望。
本片唯一值得夸赞的可能就是李安打破了电影的技术边界。
2016年的《比利·林恩的中场战事》,李安就尝试了120帧。
在今年的这部新片里,他把这些新技术能融合的更好。
利用真人CG技术,还原出了一个23岁的威尔·史密斯。
注意,不是修图减龄,不是替代脸部,是经由动态捕捉,再完全由电脑制作的动画角色。
细纹、毛孔、肌理,纤毫毕现。
顶级的技术,成就了经得起凝视的每一寸真实。
就为一个人,威尔·史密斯。
大胆,甚至出格的飞车特技。
紧张关头,自娱自乐式的插科打诨。
- 你是谁?我不想射杀你
- 好吧,那我能射杀你吗?
还有他那标志性的哭。
矛盾、挣扎,无力却又不愿妥协。
运用数字技术观众可以体会到两个角色矛盾点与共存体的微妙。
如果你要问3D+120帧和普通的24帧有什么区别?
让影片镜头来展示吧!
影片开头,是一列疾驰的高速列车。
亨利在两公里外的地方准备射杀。
透过镜头他能看清列车的运行角度和车上的乘客。
而普通的24帧呢,就是一晃而过的列车——
模糊,且晃动。
同样的,亨利和小克在布达佩斯的街头追逐戏运用120帧能够清晰的看到远处的行人和建筑物。
很显然,一般的电影做不到如此清晰,动作戏也会缺少一点氛围。
从技术革新角度看,李安的尝试是成功的。
但如果只要技术,丢失了电影最该有的剧情,那真是得不偿失。
10年前,卡梅隆的《阿凡达》首创裸眼3D电影,成为里程碑式的电影。
全球收获高票房,技术被人称道,剧情也不落下风。
2016年《比利·林恩的中场战事》李安首创4K、3D、120帧,也收?到满满赞誉。
但这都是建立在剧情、故事、节奏优秀的基础上。
如果为了一味追求技术而忽视电影本身,那么,做的再好也无济于事。
我想这也是为什么,本片在美国上映后烂番茄指数29%,MTC33分,创李安MTC生涯最差纪录。
对李安来说,当他的电影只剩下吹技术和超强阵容的时候,已经意味着失败。
不过,对于追求视觉感受的观众来说,《双子杀手》能让人浸入式体验酣畅淋漓的打戏。
如果你的观影追求是这样的话,该片应该会是你的菜。
点个在看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