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网站首页    行业动态    在一起|他乡的童年:教育观念大碰撞

在一起|他乡的童年:教育观念大碰撞

阅读量:3822982 2019-10-26




罗大大(以下简称“大大”):周轶君的《他乡的童年》这部系列纪录片,题材比较新颖,拍摄质量也不错。但全部看完以后,我个人感觉不太解渴,有很多地方没有深入下去。后来思考了一下,觉得也情有可原。
一方面太深入可能难以播出,另一方面这部纪录片的原则就只是要展现多元性,而不是论断是非对错。多元性一旦展现出来,思考和评判就都由观众自己去完成了。
我们今天在此探讨的目的也是这样,只是要展现大家各自不同的教育观念。差异本身就是可能性。
对于这些可能性,大家也尽量不要用自己的标准来论断是非高下,我们可以用开放的心态,来看看他人的教育观念中有没有值得自己吸收和借鉴的地方。
今天特别请来对话的好友,她在群里的网名是“阿凡达的猪猪”。我们私下交流过很多次,我个人和她的教育观念是趋同的。
当我邀请她来分享自己的观点时,她会担心自己的想法和一般的华人家长差异太大,怕大家难以接受,产生误解。
但我觉得没有关系,每个人的观点就如同色谱上的颜色,即使再极端,也是一种色彩。那么就让我们来看看她的颜色有哪些值得大家欣赏的地方。
阿凡达的猪猪(以下简称“猪猪”):我很喜欢《他乡的童年》里的芬兰。芬兰教育体系采用的是现象教育方式,注重了解事物的整体面貌,而非将其分割成不同领域的知识,以培养孩子们在不同学科和领域之间的贯穿力。
这是我最激赏的,教育不仅只是知识的传递,更可以运用到生活中去。
(网络资料:现象式教学,或称“跨学科学习模块”,由芬兰国家教委会2014年12月发布的1-9年级《基础教育国家核心课程大纲》提出。新大纲明确提出,每所学校每一学年至少要进行一次跨学科学习模块,也即现象式教学。这次芬兰新课改的实施,曾被国外和国内媒体报道为“颠覆性的改革”,所谓“颠覆性”是指芬兰在沿用传统分科制教学的基础上,向“跨学科学习模块”转变,以培养学生贯穿于不同学科和领域所需要具备的横贯能力。)
芬兰对于师资非常重视,这一点跟新西兰相当类似。比如新西兰的幼儿园教师早先是要读三年,到现在是要读五年本科才能上岗的。
进入小学后,他们也是将学校最好的老师放到学前班。越是孩子的早期教育阶段,越是需要良好的师资,因为根要正。
芬兰的教育首先重视的是对老师的认真培养,而不是对孩子有所要求。这让我思考,是不是我们父母也应该首先对自己有所要求,才能真正地去教育孩子?《他乡的童年》这部纪录片中,老师也提到,他们自己会持续不断地培训学习,并非为了生存,而是为了教育本身。

芬兰的教学可以发生在教室、工厂、森林、博物馆任何地方的任何情境下,这应了中国一句老话,“留心处处皆学问”。我认为,真正的教育实际上是让孩子留意生活中的每个细节,让孩子能够具备生存技能,并最终能奉献回馈给社会和周边的人。
芬兰看到了,也做到了这一点,她们把教育不断细化,然后在不知不觉之中帮助孩子建设自己的能力。
北欧很多国家由于经济发展到了一定的水平,确实不再需要竞争,这保障了每个人都能真正为了生活而学习,勇于选择做她想做的事情。
这很重要。其一,这是个生活品质问题,当社会过度竞争时,人们当下的生活质量就会受损;其二,竞争作为手段,其目的不应该在于评判绝对的好与坏,而是能否对自己、对社会、对人类的长远发展形成正向影响。
《他乡的童年》中,芬兰的老师也说,我们没有竞争,只关注学习的方式和心态。在没有竞争和利益的压力的情况下,你的学习才是真正的学习,你才能把自我充实到更完善、更丰盈、更愉悦。
大大:我从另一个角度来看这个问题。中国的教育是将学科知识细分的,这实际上是在效仿工业化时代之后西方的学科建制方式。
但现在发展到了信息时代,西方早已开始转向,更重视建立知识与知识之间的关联和整合,把原先相对孤立散碎的知识连成片,以形成更高的发展效率,这样也有利于从更全面的角度来把握世界。
因此中国教育在追随西方教育的过程中是有实际落差的,还没有调整到寻找知识关联的层面上来。所以中国人会感觉西方的基础教育,在每个点位上都比较浅,学到高中的数学水平可能还不如国内的小学奥数,但是从视野的宽度、思考的深度、创意的活力度上来看,中国的教育显然是落后的。
让孩子形成建立知识之间关联的能力,他们的兴趣和好奇心是最大的基础,这也正是以芬兰、新西兰为代表的西方教育所重点保护的东西。孩子的兴趣和好奇心,是一个能够不断追问“为什么”的能力,是一个可以突破任何边界限制的能力。
有时候孩子会说出一些稀奇古怪,甚至触及禁忌的问题或看法,我们可能会基于自己的认知去批评阻止,并视为洪水猛兽。
但在西方的教育环境下,老师和家长都不会马上直接否定,而是建议孩子先将这个看法放一放,鼓励他们再多做些探索和思考,以形成更完善的观念。
那么从这个角度看,竞争也好、不竞争也好,关键取决于是否能保持孩子的兴趣和好奇心,有的孩子好胜心比较强一些,有的孩子相对比较淡泊一些,作为家长需要了解自己孩子的特点,再来判断竞争是否适宜。
OK,我想了解一下,作为一个老移民,猪猪怎么看待新西兰和真正发达的国家相比,有什么劣势,存在什么问题?和中国相比,又到底有什么样的优势?
猪猪:我个人比较欣赏北欧这些国家的教育,他们有着深厚的社会基础,不仅政府全力支持,而且全民素质也达到了一个很高的水平。
新西兰总体而言差在哪里?自上世纪70年代以后,新西兰的经济整体是下滑的,到2004-2007年,突然有一波移民留学潮,在那期间经济陡然提升,但你看现在,真是一片萧索。
新西兰的经济结构一直是以农林牧渔加上教育为主,但由于经济体量小,政府又缺乏整体战略,因此对教育缺少长期的规划和持久性的支持。但就新西兰教育目前的整体状况,我个人还是非常满意的。
孩子从0岁开始,就会有护士来定期看望作为孕妇的你;0-3岁时,有很多官办或民办的组织(Play Center等)服务于孩子及父母,你可以每天带孩子去参与当地社区的这些互动。
玩就是生活,生活就是玩。0-3岁时,这边的教育注重培养的是孩子对自己身体的认知、生理的认知和自我的管理。自己穿衣、刷牙、洗脸、吃饭、自己系鞋带等,培养日常生活自理能力。 
我跟很多华人家长交流的时候发现,他们急于将孩子未来才需要去承担的压力在孩子1岁、2岁的时候就加在他的肩膀上。拜托,我们要做减法而不是做加法,我们应该“以终为始”,一定要记住,让一个3岁孩子做20岁的事是做不了的,她的大脑和情绪都无法承受,这会对她产生伤害。像德国法律就明令禁止学前提前教育。

在新西兰这边,3岁以后进了幼儿园,里面诸如剪刀、钉枪、锤子之类什么都有。华人家长可能会对此有点恐慌,害怕孩子受伤,但这里的观念就是让你在真实的生活场景中学会做你该做的事。这边没有人让孩子3岁开始上补习班,开始学琴之类。
他们认为孩子5岁前要学会的是:懂规矩,进门要签到,要擦防晒霜,大的孩子要照顾好小的孩子,玩过的玩具自己要收回去,老师叫集合时你要坐到该坐的地方,你可以表达自己的意见但也要尊重他人的意见。这是将社会观、价值观、人际关系等真正重要问题都融在日常生活中,潜移默化地影响孩子。
老师则是孩子的榜样,他们会用孩子这个年龄听得懂语言、用孩子可执行的方法来示范给5岁的孩子看,将关键的细节反复地强调,然后再让5岁的孩子带4岁的孩子,4岁的孩子带3岁的孩子,于是大家在玩的过程中,就把该教的内容都自然而然地传递下去了。我们作为家长一定要借鉴这种方式,如同细雨,润物无声。
新西兰的小学基本采取全科制,每个年级会专门配备一名老师,不仅负责所有学科,同时还会配合学校的主题来组织活动。
学科教育方面,在每个班级内,将学生根据阅读、听写、计算等来分组,每周都有测验,根据标准规范和测验结果,把孩子动态调整到不同程度的组内,对应给予不同的教材,以最适合孩子个体的成长节拍。
主题活动方面,学校的安排更是极大丰富。有时候会请警察到学校来,让孩子们轮流坐警车,了解交通安全和自我防卫方面的知识;有时候会请天文学家、摄影家等带着专业器材来演示,让孩子们动手操作,亲身体验。
不仅如此,学校会鼓励孩子把家里的废品带来,在老师的带领下,自己动手做成艺术品,在校园里展示;其中有些优秀的作品,会被长久保留在新西兰的街头巷尾等公共场所。学校还会鼓励孩子们种蔬菜鲜花,饲养昆虫动物,让他们观察这些动植物,并保护它们,研究他们。
这些活动安排的背后,有着教育理念上的深入考量。比如学校要做环保课题,老师就可能会组织学生参观垃圾处理厂,并用做游戏的方式来了解垃圾分类、垃圾处理以及垃圾对环境的影响等重要知识,从而引发每个孩子的思考——自己能做些什么来改善环境,好让环保意识真正扎根在他们心里。
同时,老师也会让学生围绕这个主题,自己搜集资料来撰写文章,甚至自己做插图和设计,来锻炼他们的语法拼写、独立思考、艺术审美等多维度能力。孩子们小学三年级就开始学习的这种论文形式(Essay),在国内要到大学阶段才接触到。
小学的基础打好后,到初中阶段,学校会偏重于帮助孩子建立起自我、自律的责任感。而在高中阶段,学校会帮助孩子了解和发展自己的兴趣爱好,并协助他们做出相应的选择,为他们将来融入到大学和社会做好充分的准备。
孩子们在高中以前真的是放养,放开培养她们的生理、团体、规矩、自律。到了高中,学校与学校之间的差距就很大了。每个高中都有自己的文化和价值观,有的以体育为主,有的以戏剧为主,有的以跳舞为主,也有的以学习为主。
每个高中的侧重方向都隐含在校长每年的致辞中,隐含在学校宣传的小册子里,隐含在学校Open Day所传达的信息里。我们要学会理解和辨别,为孩子找到合适的学校。
新西兰就是用这种的方式,把宽广而真实的世界用小孩子能理解的方式展示在他们面前,截然不同于国内窄而精的教育现状。看似什么都没学,实际上却是用非常细致、非常贯通的教育方式,因材施教,让孩子们能力更全面,身心更健康。
新西兰的教育有一个存在争议的地方,就是教学标准不够统一,只有教学大纲,小学、初中乃至一些高中都没有课本,这在某种程度上弱化了竞争。
大家是否知道,新西兰90%的运动员都是业余的?国家支持一个人不去攀比,就能活出自己,让大家都能安心于自己真正喜欢的东西,让自己生命有意义的东西,我个人认为这是一种莫大的幸福。
现在我看到很多华人家长让那么小的孩子到处补习,家长能不能先问一下自己,为什么要让孩子学这些?在美国硅谷,华人风行补习,结果导致很多白人撤离,他们认为华人没有生活品质,只拼学习,我们不要跟你拼。新西兰也逐渐呈现这个趋势。
有人可能会说,我的孩子在某方面有天份,于是就在这个点上我天天给她加劲,这是为他好。但是一个孩子,比如数学特别好,恨不得全国、全世界拿奖,却不会吃喝拉撒,不会和人打交道,大家觉得这是真的好吗?
英联邦国家还是普遍讲求人人平等,新西兰是一个典型的扶弱型国家,你如果很优秀,是第一名,反而没有太多人关注,但如果你是最后一名,国家会出钱,一对一地帮助你。所以这里的人不会焦虑自己被抛弃,所以新西兰才成为义工率最高的国家。
大大:“教育”这两个字,拆分来看是有基本内涵的,“教”是你要教授的内容和教授的方式,“育”除了生理上养育,还有你希望他精神上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这些都是教育观念的具体构成。
你能不能分享一下你个人的教育观念?
猪猪:我们家没有讨论过“教育”这件事,我的父母也从来没有“教育”过我,我们家从来都不使用“乖”、“好”、“优秀”、“成功”这些词。我的孩子小时候跟我就像哥们姐们一样,天天跟我吃喝玩乐,我有什么人生体验就分享给他们,就这么简单。
我经常请假带他们出去玩。旅游途中,孩子会有很多突发状况,比如他走路的时候一脚踩到泥里,于是孩子说我不想走了,要回去,如果有其他大人同行,我就会让别人继续走,我自己带着孩子回去,歇一会,洗个澡,等孩子心情好些了,就正好开始教他怎么刷鞋。
遇到突发事件怎么处理很关键,切记,你的情绪会传染给她。
我们要学会接受不完美,这也是我看《他乡的童年》印度那一集时所获得的体悟。印度完全能包容不完美,接受多样性。你想想,如果你什么都能接受时,是不是就没有压力,不焦虑了?正因为最没有规则,反而让印度人最擅长去解决不确定的事情。

大大:这个跟思维方式有关。拿程序开发做例子,早先中国人搞开发,一定要在前面全部策划好、调查好,每个功能都开发齐备、测试完美了,再投放市场,但市场是充满变化的,是不确定的,前期的预测和后期的市场实情之间存在巨大的悬差。由于前面开发阶段已经把很多接口都做死了,导致很难灵活应对,甚至不得不推倒重来。
后来大家就开始学习西方的先进方法,搞迭代更新。先做一个开放性架构,不用做到完美,开发几个功能就投放市场,根据市场的反馈不断调整、修改和扩充,始终保持与变化贴合。
这跟养孩子是一个道理,到底是要把孩子设计成一个你理想的完美状态再投放社会,还是直接以开放心态将他投放出去,每天“公测”一轮,根据情绪反馈进行不断迭代更新?这是值得思考的。
请猪猪继续分享她的个人教育观念。
猪猪:孩子做他想做的事,成为他自己,这对我来说最重要,其他的一点都不重要。我就努力成为一个能支持他、爱他的平台,让他们有信心和安全感。
我会在生活的一个细节上用潜移默化的方式引导他,绝不会Push他。新西兰的教育有一个很好的原则叫“Offer而不Order”,就是我仔细观察、认真体会、平等沟通,发现你的真实需求,然后我不求回报地给你提供,但从来不下命令。哪怕我提供了,你不要、也不用,这都没关系。
更不要去计较,比如我付了这几十块钱,这一个小时的钢琴你就要给我弹够了之类。
还有一点,就是要让孩子敢于对你说“不”。我给孩子的建议或所提供的活动,他们任何时候都可以说“不”,根本不用有任何心理负担。后来他们长大了,反而愿意听听我说的话,因为他们知道不会有任何压力。
最后呢,我还想聊聊《他乡的童年》里面英国那一集。英国文化的根源就是精英教育,贵族教育。他们重视运动,因为运动需要人能够付出,能够坚持,能够与团队合作。所以精英教育本质上是要培养有意向去改变社会,回馈社会的人。

英国的贵族能力越大,所承担的责任就越大。他们希望把精英阶层教育好了,来带领整个社会各阶层往前走。虽然英国有阶层固化的问题,但整个社会对精英阶层是认可的,因为上层的人总是在帮助下层的人。
因此,如果我们想把孩子培养成为精英阶层,最好要去理解“精英”的真正含义。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
大大:在这一点上我和你的想法略有不同。搭乘“五月花”号到北美的那些英格兰清教徒都不是精英,所以美国的崛起,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是平民对精英的胜利。在互联网时代,精英文化更是一再衰落,平民文化越来越兴盛。并非要给平民文化唱什么赞歌,我嫌太吵,但同时,我也不会为精英文化唱什么挽歌。
西方有一句话我个人是非常欣赏的,“我不赞同你的观点,但我誓死捍卫你说话的权利”。我觉得这句话里所蕴含的精神尤其值得华人家长反思,并应该将之落实到家庭教育当中,对待孩子你能不能做到“我虽然不赞同你的观点,但我誓死捍卫你说话的权利”?
我们要有一些基本常识,要有基本的现实感。孩子天生的出厂配置就比我们高,我们只要把他们投放出去公测,并支持他们迭代更新就好了,我们千万不要自认为比他们高明,我们的出厂配置勉强就是个黑白屏的诺基亚而已,有什么资格在一个剧烈变动,快速发展的时代去规划人家高级智能手机的未来?
我们大学还没毕业,就发现自己学的知识已经过时了。我上大学学新闻,还在纸上画版,等到毕业时,人家都已经在电脑上排版了。
我们要通过别人的视角看到更广阔的世界,不断发展自己的认知能力,无关乎这个人是你的伴侣,你的朋友,还是你的孩子。
保持开放、保持进步,这样不管我们的配置如何落后,我们都还能和孩子,和这个世界保持通话。而沟通,则是一切可能性的核心基础。
其他活动
诗词雅集 |赤子之心,成就诗和远方
诗词雅集 |《关雎》番外篇:   质直意柔软
诗词雅集 |关雎:   柔情似水,一脉流长
美学精舍|陌上花开缓缓归
诗词雅集 |夜雨寄北番外篇:好一朵晚唐的水仙花
诗词雅集 |夜雨寄北:一封无处可寄的信?
美学精舍|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在一起 |用智慧与不良情绪好好相处
实店地址
Level One
13 Clyde Road
Browns Bay
Auckland 0630
营业时间
Monday10am - 5pmTuesday10am - 5pmWednesday10am - 5pmThursday10am - 5pmFriday10am - 5pmSaturday1:30pm - 5pmSundayClosed
(预约电话:094792999,02102834939)

在线QQ咨询,点这里

QQ咨询

微信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