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网站首页    行业动态    永嘉这所学校曾培养出联合国秘书处司长、中国政法大学校长...

永嘉这所学校曾培养出联合国秘书处司长、中国政法大学校长...

阅读量:3824876 2019-10-26


永嘉这所中学建于1938
应时之需,救亡图存
这所学校在炮火中走出不少杰出的永嘉学子
联合国秘书处司长 叶成坝
中国政法大学校长 陈光中
都在这里毕业
快来看看这所学校有着怎样的历史

学风严谨 名垂一时
永嘉二中的前身是私立济时中学,它创办于1938年7月。1956年,经省教育厅批准,私立济时中学改为公立永嘉县第二初级中学。1958年8月,易名为永嘉中学,并增设高中部。1960年9月,又复名为永嘉县第二中学。
从济时中学到永嘉二中,学校一贯治学严谨,学风良好。1957年获全县文教系统全面优胜红旗。到了60年代,永嘉二中进入新的发展时期,教学质量得以全面提升,1964年、1965年连续两年高考成绩全县夺魁;1965年高考升学率达70.3%,名列温州地区前茅。李送德同学被北京大学录取。永嘉二中因此而名噪一时。

易名“永嘉二中”时的校门口
永嘉二中一贯治学严谨,学风良好。上世纪60年代初国家经济困难时期,在校农村学生因为口粮不足,忍饥挨饿的现象时有发生,老师虽然定量供应,也常常难以果腹,不得不节衣缩食。为了解决学生的口粮,学校发动师生停课上山挖野菜。1961年秋,高初中学生曾在各班老师的带领下,去潘坑岩龙挖乌糯,去五涑鸟山里采箬竹籽,用来充饥。尽管生活条件很差,老师从未漏掉一节课,教学依然一丝不苟,而同学们的学习热情也未低落。上课时专心听讲,课余也不休息,埋头做作业。同学们组成学习小组,互帮互学,大家在一起讨论,遇到解决不了的难点就请老师帮助分析解决。天刚亮,不少同学已悄悄起床,溜出寝室跑到学校后面的屿山上,或站在林间的小路上,或躲进灌木丛中,朗读课本,背诵外语单词。晚自习时间,没有一位同学闲着,许多同学总是嫌学习时间不够,要求迟一些熄灯。有的甚至就寝后,还躲在被窝里亮着手电看书。那时的学校所在地岩头村,一年之中难得有几个月点电灯。
学校为每班配备一盏汽灯,晚自习未上课,汽灯已有学生专人负责点亮,挂在教室正中的天花板下,丝丝地响着。昏黄的灯光下,坐着一群埋头学习的莘莘学子,教室里鸦雀无声。还有一件事情,当年的同学每次忆及都感慨系之,晚自习教室下班辅导往往“撞车”,有时碰上好几个老师都到班上或给同学答疑解难,或巡回检查。可见,老师的敬业精神之强。
那时的永嘉二中,名师荟萃。政治教师陈震宇,语文教师施光暄、王直臣、叶金瓯,数学教师沈伯英、陆佐慈、陈定鸿、蔡行照,外语教师刘俊心、赵紫霞,物理教师李启寿,化学教师胡永成,历史教师孙伯顺,生物教师潘中坚等,都是永嘉县的学科带头人。他们来自全省各地,而且不少是城市出身,有的从大学毕业后就被分配到岩头——一个偏居一隅的山区小镇,不嫌条件简陋,几年如一日,热心于教书育人,表现出无私的奉献精神。

教导主任黄方兴,精于教务管理,对学生刚柔相济、宽严有度,深受学生的钦敬。语文教师施光暄是本县桥下镇人,从小学教师起步,后到初中、高中任教,成了全县中学语文教学的名师。1964年高考,他任教的语文成绩居温州地区之冠。1964届、1965届高三班主任董彩林,是学生公认的好班主任。他是体育教师,不仅体育教得好,而且熟谙班主任工作艺术,对同学体贴入微、关怀备至,被同学们称为“贴心人”。有同学回忆,每到发工资的时候,他就叫上几个贫苦学生上街吃顿一角钱的“光面”,对学生而言,这在当时是一种美味的享受。一些同学现在回想起来,仍不免眼泪盈眶,充满感激之情。在他的带领下,班风端正,同学们个个奋勇争先,学习非常刻苦。曾任清华大学校长的梅贻琦先生有一句名言:“所谓大学者,非谓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这句话,现在被许多学校引为经典。而在当年的永嘉二中,却是最好的体现。有人认为,“文化大革命”前期的永二中能取得如此辉煌的成就,缘于在此辛勤耕耘、默默奉献的全体教师的辛勤付出。

永嘉二中校舍图
学校十分重视对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学校组织学生去农村访贫问苦,写作村史、家史;或请进来对学生进行忆苦思甜的教育,增进学生对社会主义的热爱。岩头镇是个有悠久文化历史的名镇,传统文化、红色文化底蕴深厚。学校邀请老红军、老党员作党史报告,讲述革命先烈的英雄事迹,对学生进行革命传统教育。向雷锋、焦裕禄学习,倡导学雷锋做好事,在学校蔚然成风。晚上校园内值班巡夜,大家都争着报名。开展学习董加耕,邢燕子等知识青年上山下乡模范事迹,进行“一颗红心、两种打算”的前途理想教育,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学校还每年组织师生到附近农村参加夏收夏种、秋收冬种,吃住在村里,时间一个星期,让学生体验劳动的艰辛,培养学生热爱农村,热爱农民的思想感情。

学校注重学生的课外活动。学校办有校刊《苍山文艺》,各班办有黑板报,取名《蓓蕾》《晨钟》《骏马》《曙光》等。学生自己写稿、编辑、排版、画图。班与班之间还开展板报评比,锻炼学习自己动手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1964年元旦全县中学生作文比赛,永二中有4位同学获县一等奖成绩、独占全县鳌头。文艺活动也很活跃,学校举办文艺表演出,各班都有表演节目,内容丰富多彩,有快板、三句半、表演唱和小戏曲。那时,班级自编自导自演的戏曲《两双鞋子》,师生同台演出的话剧《三世仇》,至今仍留在学生的记忆里。学校还组织宣传队到农村宣传演出,全村男女老少,常挤得演出场地满满的。经典歌曲《松花江上》、《我们走在大路上》,歌声激越,博得村民一阵阵掌声。至于体育活动,形式多样,打篮球、排球、跑步、跳绳、爬山、游泳,因地制宜,富于特色。当时不少同学光着脚板锻炼,但是参加比赛,谁也不服输。
历史是一种财富。“文化大革命”前几年的永二中,留给后人的不仅仅是学业上的耀眼成就,那时毕业的几届学生,无论是上大学的,还是回农村参加生产劳动的,后来大都成了各条战线的骨干人物,而为永嘉的经济社会发展所作的贡献尤为显著。多少年过去了,当时的青葱年少如今都是白发苍苍的老人。而永嘉二中的辉煌岁月仍然长久地留在世人心中。著名法学家、原中国政法大学校长陈光中曾为母校济时中学题词:“济时育才,功在千秋。”有专家认为,永嘉二中那段历史,是弥足珍贵的精神财富,是一宗应当继承的文化遗产。
济中从1938年8月从枫林创办至1945年抗战胜利,应时之需,为建设乡村、救亡图存,培养人才。其中不乏杰出者,如叶际秀、陈光中、谷亨杰、徐顺教、叶成坝、胡珠生、郑楚材等,都是各行各业的翘楚,其造诣与成就闻名国内外,他们不愧是济时中学的骄傲。抗战胜利后,济中薪火相传,1950年2月,济时中学从渠口村迁往岩头村,1956年8月改为永嘉二中,为国家培养了一大批人才。
抗战时的济时中学,作为一种特殊的文化遗存,将永垂史册。
校友们,集合了!
快来说说你在这所学校的故事!
来源/中国永嘉微信公众号

在线QQ咨询,点这里

QQ咨询

微信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