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3541字,预计阅读需8分钟。
我们的社会,正在犯罪低龄化。
前几天,大连发生一宗凶杀案,令无数人震惊。
一名10岁女孩在上兴趣班回家途中失踪。家人多方寻找未果,报警。最后在距家百米的灌木丛处发现她的遗体,女孩被发现时衣衫不整,身中7刀。
而凶手,只是一个13岁的男孩,与女孩住在同一小区。
据受害者家属结合警方透露的案情分析,女孩可能是在兴趣班返家途中,被凶手诱骗到他家中,试图图谋不轨;或许是害怕女孩向大人告状,最终将她残忍杀害,并弃尸家附近的灌木丛。
新闻一出,舆论哗然。
因为凶手犯案时尚不足14岁,未达刑事责任年龄,所以警方不追究刑事责任,目前正收容教养。
据消息透露,男孩的杀害手段极其残忍,将女孩殴打,掐脖子,连捅7刀,事后甚至高傲地在同学群里炫耀。
而让人细思极恐的是,据受害者父亲回忆,在他们焦急地寻找女孩的时候,凶手还曾两度登门,恍若无事地跟他搭讪。
更让受害者家属感到愤怒的是:案发至今,凶手家属家长始终不露面,更没有道歉,只让警方带话说愿意卖房子赔偿。
看到这里,不免让人背脊发冷。试问一个没有人生阅历、没有社会经验、连书都还没读多少的少年,怎么就成为了凶狠残忍的罪犯呢?
我想,或许这部电影能告诉我们答案——
《伊甸湖》。
1
少年的恶魔成长
《伊甸湖》讲述热恋中的情侣——幼儿园老师珍妮,与男友史蒂夫准备在伊甸湖度过一个浪漫的假日。
他们在伊甸湖偶遇了一群12岁的本地青年。
一开始只是因为音乐音量的大小发生口角,但在矛盾的激化下,史蒂夫误杀了少年头领布莱克的狗。
叛逆的少年人往往自我意识过盛、狂妄,觉得自己是世界的中心,不甘心吃一点亏。
吊儿郎当的布莱克,被彻底激怒。
不仅仅是因为爱犬被误杀而愤怒。还因为他自己挑起的麻烦,却自己倒了霉,丢了面子。
布莱克要报复,他带领少年们开始在密林中追捕珍妮与史蒂夫。
逃亡中,史蒂夫被少年们抓住。
一番虐打后,疯狂的布莱克,命令所有人都必须用刀狠割史蒂夫,才是自己人。
在这样极端的氛围下,
胆小,却擅长看人脸色的男孩拿起了刀。
有所怀疑,却“不能怂,我是男子汉”的男孩也拿起了刀。
沉默不语,却随身携带了最锋利的刀具的男孩,证明了自己在群体中的存在感。
唯一的女孩佩吉,用手机录下了每个人虐待史蒂夫的暴行。
所有人都变成了残暴的布莱克的同伙。
中二的年龄,在群体性的心理压力催化下,开出了恶之花。
胆小的人从众,不安的人模仿,被忽视的反叛。
史蒂夫最终因为失血过多死亡。
继而,少年们抓住了珍妮,将二人一起烧掉,毁尸灭迹,用暴行掩盖暴行。
此时,少年们的暴行,不再是因为宠物被误杀,小大人的自尊心被挑战而报复。
然而,剧情到这里峰回路转。
燃烧的火焰烧断了捆住珍妮的麻绳,珍妮得以逃脱。
男友被虐杀、满身伤痕,又被一群恶魔少年追杀,珍妮已经精神崩溃。
当她历经艰辛逃到最近的一个小镇上时,满身血污的她被居民们发现,第一时间带回家中救治。
然而,珍妮发现这正是恶魔少年首领布莱克的家。
布莱克回到了家,大人们知道了自家小孩杀死了珍妮的男友,也知道了珍妮为了自保,杀害了两个小孩。
珍妮在绝望中大喊:“叫警察,快叫警察”。
布莱克的父亲说:“叫警察?他们会怎样对他?”
有家长在一边大叫:“孩子,他们只是孩子。”
有人焦虑“警察会过来,他们会问起的”
布莱克父亲:“那他们也找不到答案不是吗,这里是我们说了算。”
珍妮被家长们拖进浴室,在凄厉癫狂的惨叫中,被解决了。
布莱克回到卧室,照着镜子,戴上了史蒂夫的墨镜。
这一刻,我们不寒而栗。
教会布莱克用暴力解决一切问题的人中,有他助纣为虐的父亲。
这部《伊甸湖》,传闻是根据真实事件改编。
在价值观扭曲的家庭、毫无道德底线的社区成长,布莱克的性格、行事特征完全复刻父亲,完全融入社群。
最终引发了这一场,自私自利的“犯罪蔓延”。
布莱克戴上被害人墨镜的举动,更像心中的恶魔完全出笼,完成了一次,恶魔成年仪式。
2
他们本来只是“白纸”
布莱克的恶魔之路,比起强调“人之初,性本恶,有些人天生就是恶魔”的论调;倒不如承认,这不是一场天灾,而是一场彻彻底底的人祸。
少年恶魔就是这场人祸的牺牲品。
而人们更应该警惕的是:犯罪低龄化的趋势。
对于这一现象,作为未成年人监护人的家长,应当承担最大的责任。
因为孩子就像一张白纸,看到什么颜色,给他们涂上什么颜色,他们就会变成什么颜色。
四川遂宁公交车事件。一孩子不断挑衅、骚扰邻座的青年男子,最后青年忍无可忍暴打熊孩子。
去年,上海迪士尼一个年轻女子被8岁男孩摸屁股,女子教育男孩几句以后,反被男孩的家属破口大骂和暴打。
(受害者反被辱骂)
这些未成年人为什么会随意挑衅骚扰他人、为什么非礼异性、又为什么杀人?
你注意到了吗?被挑衅的成年人,非礼女子的男孩家庭,解决事情的思路,都是“以暴制暴”。
他们只不过是学父母的样子。
而在大连这场惨剧中,有几个疑团让受害者家属耿耿于怀:
一是凶手父母对孩子杀人的事情是否知情?有无包庇或销毁证据的行为?因抛尸的地点就在凶手家对面不到5米处,他家里也全都是血迹。而且警方也已确认杀人现场就在凶手家中,这么大的动静,父母完全不知情?
二是凶器是如何藏匿的?在这个过程中凶手有没有得到其他人的帮助?
虽然这些疑团尚需待案情通报来解答。但有一点可以确定的是,凶手的父母对其是疏于教养的。
因为,据知情者透露,凶手同一小区的多名女性曾遭凶手尾随过,也有人曾见到凶手在小区里掀了一个年轻姑娘的裙子;事后,蔡某某的父亲还反而把来评理的姑娘给骂了一顿。而且,许多居民都曾反映过凶手的不良行为,但没见家长管过。
所谓“苟不教,性乃迁;养不教,父之过”,
图源|《我们与恶的距离》
家长如果对自己的行为没有要求,久而久之,小孩也会潜移默化地沾染上他们的恶习。
父母作为孩子的监护人、把关人,不仅没有成为孩子们向善的榜样,反而在他们的心中埋下恶的种子。
恶魔的铸就,是把关人失职,导致心理防线崩溃的代价。
3
然而,压死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来自当今这个社会。
这个案件判决的结果,昨天出来了:
由于男孩未满14周岁,依法免于刑事责任。最终,嫌疑人被收容教养。
也就是说,杀人凶手最终以“未满14周岁”而逃脱了刑事责任。
你顿时怀疑,那些白纸一样的青少年真的无辜吗?
这桩惨剧,再度引发人们关于未成年人保护法的质疑与讨论。
不少网友质疑:
对未成年人的保护,是不是太过了?
那些被未成年人伤害的人,又由谁来保护?
对于犯案的未成年人,家长应当承担什么样的责任?
青少年处在成长期,尚未有足够的阅历和知识,去支撑他们的独立思考。
而“法律保护”却有可能让青少年在无意识的情况下,被善待而不自知。
这时候反而更需要家长履行监护人的职责,告诉他们:少年人应该怎么正确运用自己的年龄优势。在不用面对生存压力前,尽可能的学习知识和技能,让自己成年后,更好的融入社会。
而不是让未成年人误以为,可以滥用自己的年龄优势,钻法律的漏洞。
▲大连惨剧案发当晚凶手在班级群的发言
(受访者提供)
这种图眼前爽快,却会让一个未成年人永远带着污点的短视,只会害了一个少年一辈子。
更何况,这是一个电子信息时代。
而00后就出生在网络普及的信息化时代。
于是我们常常看到,有一些家长,在孩子吵闹的时候,不仅不耐心的教导小孩,反而直接塞一个IPad或者手机到小孩手里就打发了。当小孩哭闹的时候,父母说的是“再哭,你就没有手机玩了”。
这些偷懒的父母,只想让小孩闭嘴,只想让小孩“乖一点”,自己省点事,却不知道解决问题的办法靠的不是“堵”而是“疏”。
图源|《我们与恶的距离》
不花心思了解孩子情绪失常的原因;不引导孩子如何面对他们的成长难题;用电子产品敷衍孩子的成长,代价就是:孩子们依赖网络,多于依赖父母;相信网络,多于相信父母。
而网络世界何其复杂,少年人只要贪图刺激和新鲜,他们浏览的信息和页面,就不是把手机亲自塞给他们的父母能控制的了。
潘多拉的盒子已经开启。一个才13岁的男孩已经懂得如何诱骗一个10岁的小女孩,试图性侵,还学会掩盖自己的犯罪事实。
从前,早熟意味着懂事。
如今,不引导、不教育的早熟,成为了犯罪率低龄化趋势的原因之一。
青少年时期,虽说只是人生的最开端,一切看似都可以重新开始。
但如果疏于防范和保护,他们的内心一旦被植入暴力、疯狂、无序,想要重新再来,无疑是难上加难。
未来的今天,
他是否为昨日后悔,又是否对明天绝望。
他是否会成为一个真正的恶魔,还是仍在为摆脱这些阴影而苦苦挣扎?
没人知道。
唯一知道的是,恶魔般的年轻人,会成为全社会的痛。
欢迎加经济学人小助手为好友,加入微信群,建立更深度的阅读连接。
经济学人小助手▼
丨近期热文丨
年少不知朱镕基,长大方知真中堂
房子,差不多了日本:被底层蝼蚁踩在脚下的超级大国2009到2019,这十年到底发生了什么中国经济正在发生变化,不能掉以轻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