捏面人民间艺术永流传传统文化进校园
为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青少年“扣好人生的第一粒扣子”的重要指示精神,为学生搭建一个学习、感悟、弘扬传统文化的舞台,增强自觉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意识,2019年10月24日下午2点,银川职业技术学院多功能报告厅开展了“中华文化,薪火相传”中华传统文化进校园活动。此次活动是由院学生处组织,邀请了宁夏本土捏面艺术大师冯刚老师来院做讲座。全院五百多师生参与本次活动。
冯老师幽默风趣,深入浅出地向我们全面介绍了面塑的历史、文化以及世界影响,并现场展示了面塑的基本技巧,还邀请同学们上台学习捏面人。同学们个个听得聚精会神,做得专心致志,在冯老师的点拨下,一个个小面团发生了神奇的变化,根据所需随手取材,在手中几经捏、搓、揉、掀,用小竹刀灵巧地点、切、刻、划、塑成身、手、头面,披上发饰和衣裳,顷刻之间,婀娜多姿、栩栩如生、衣裙飘逸的美女的艺术形象便脱手而成。
同学们都惊呼,捏泥人太有意思,太神奇了!冯老师的手太巧了,真是出神入化,巧夺天工!整个活动达到高潮。
本次活动是以面塑为切入口,力图激发学生了解更多的传统文化的探索热情,拓展学生的学习领域,由学校小课堂伸展到社会大课堂,让感受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体会民间技艺的绝妙,发现劳动人民的智慧,充分认识劳动人民在民间文化、传统文化、申遗工作中的重大作用,进而提升民族自豪感,加强民族自信心,争做传承优秀民族文化的好少年! 面塑的起源捏面人又叫面塑,早在汉朝就有了,从新疆吐鲁番阿斯塔那唐墓出土的面制人俑和小猪来推断,距今至少已有1340多年了。最早的面塑是用来祭神的,民间传说三国时期孔明征伐南蛮,在渡江时忽遇狂风大作,孔明以面料制成牲口模样来祭拜江神。
旧社会的面塑艺人“只为谋生故,含泪走四方”,挑担提盒,走乡串镇,做于街头,成于瞬间,深受群众喜爱,但他们的作品却被视为一种小玩意儿,是不能登上大雅之堂的。如今,面塑艺术作为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受到重视,小玩意儿也走入了艺术殿堂。捏面人的步骤与技法捏面人以糯米面为主料,调成不同色彩,用手和简单工具,塑造各种栩栩如生的形象。
面塑的步骤可以用一句话来概括就是“一印、二捏、三镶、四滚”,在捏面人的时候还有“文的胸、武的肚、老人的背脊、美女的腰”这样的说法,看来中国古代捏面艺人早已总结出其中的关键手艺。捏面艺人,根据所需随手取材,在手中几经捏、搓、揉、掀,用小竹刀灵巧地点、切、刻、划、塑成身、手、头面,披上发饰和衣裳,顷刻之间,栩栩如生的艺术形象便脱手而成。婀娜多姿、衣裙飘逸的美女、天真料漫的儿童,以及各种神话故事、戏剧、历史人物精致的玻璃框内,就成为人们喜爱的工艺美术品。面塑的流派与分类捏面人还根据长江和黄河流域分为南、北两派,北派粗犷大气,南派细腻传神。面塑按其使用功能可分为两类,一类是专用于收藏的面塑,另一类是可以食用的面塑。用于收藏的面塑通常用精面粉、糯米粉、盐、防腐剂及香油等制成,而用于食用的面塑则用澄粉、生粉等制成。
面塑的时尚元素捏面人随着社会的发展也渐渐的融入了时代的元素,经常看到面塑艺人挑着货担,上面摆着各种各样的人物、动物,“孙悟空”、“猪八戒”等,甚至还有“喜羊羊”……一个个惟妙惟肖地向路人传达着浓浓的笑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