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语口语
此生能遇见你,已然
幸福得一塌糊涂
Jimmy s Note
吉米老师前言:从来都是和绝望、死亡联系在一起的最凶险白血病,33年前被一位中国人用治疗皮肤病的药攻克了……
最美医生
“今年33岁的阿米患上白血病,
在医院治疗已花费80余万。”
“25岁女明星白血病去世,
离开前还有两部戏没上映。”
“黄晓明资助的白血病女孩去世:
尽力了没能留住你。”
即使是在医学越来越发达的今天,
白血病依然是一种谈之色变的血液癌症,
巨额的治疗费用,痛苦的治疗过程,
经常会赫然出现在“轻松筹”的页面上,
出现在“巨星陨落”的新闻里,
常常和绝望、死亡联系在一起。
实际上白血病有20多种,
有一种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
曾是白血病家族中最为凶险的,
患者牙龈、消化道、尿道都可能出血,
“上面吐血,下面尿血”,
发作起来又急又快又狠,
这类患者90% 半年内死亡,
最快只要3 天。
直到上世纪80年代,
全球医生对这种癌症都束手无策。
图片来源:央视《2018 寻找最美医生》
然而,很多人不知道的是,
早在33年前的1986年,
最“凶险”的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
被一位中国医生攻克了。
The most dangerous acute
promyelocytic leukemia was
overcome by a Chinese doctor.
他就是王振义,
他研发的全反式维甲酸砷剂联合疗法,
把癌细胞变成正常细胞,
患者5年无病生存率高达90%。
这一重大突破,
将无数生命从鬼门关中拉了回来,
给无数绝望崩溃的家庭带去希望,
Pulling countless lives back from
the edge of death, bringing hope
to countless desperate families.
时至今日,王振义都还能收到
来自全球各地的感谢信。
“癌细胞能改邪归正吗?”
他笃定地说:能!
这个答案,
他苦苦寻求了半个世纪。
这也让他站上了国际肿瘤学
最高奖——凯特林奖的领奖台,
成为该奖设立一个多世纪以来,
奖台上的第一位中国人。
如此殊荣,如此功劳,
他本该从此扬名立万,
坐享研究成果带来的巨大财富。
但为了患者都吃得起这种药,
他没有申请专利,
一盒药仅290元,且纳入医保。
要知道,在欧洲,
该病的每次治疗需花费近66万元。
不仅如此,2010年,
他曾获得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
再一次,
在本该可以拿着奖金安享晚年的时候,
他却默默将500万奖金如数捐出。
让千万病患受益。
在央视“寻找最美医生”颁奖台上
95岁的他收获了“最美医生”的称号。
以一颗仁心救病患,用一份大爱济苍生,
头发花白的王振义用数十年如一日的“无私”,
诠释了大爱无疆的“医者”之美。
01
亲历国家动荡
“‘国家需要’就是我的志向”
He has experienced the period
of national turmoil, "‘national
needs is my ambition”
上世纪20年代的中国,
正处于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重要时期,
中西文化交汇的上海,
孕育着一股即将彻底扭转
中国命运的新生力量。
王振义就出生在这个年代。
1942年,
王振义免试直升进入震旦大学,
毅然选择了学医。
后来他将自己的专业方向定在
死亡率极高的血液病上。
拿到博士学位后,因成绩名列前茅,
留在广慈医院(今瑞金医院前身)
担任住院医师。
王振义回忆起中国刚刚解放的那段日子:
“当时中国一穷二白,
西方国家对我们封锁,
医疗条件也落后,
连化验材料硅胶都买不到,
后来用石蜡代替。
老一批的知识分子当时都是
为了国家为了人民辛勤工作。”
生在动荡的年代,
他深知国家落后就要挨打,
深知祖国的强大之路步步维艰,
但只要看到一点曙光就会一往无前,
这是中国人的精神,
也是王振义的医学精神。
As long as we see a little light,
we will go all the way.
This is the spirit of the Chinese and
also the medical spirit of Wang Zhenyi.
他永远走在国家最需要的前线。
He is always on the front
line of the country.
王振义工作的第二年,
新中国成立,上海迎来解放,
这更让踌躇满志的他充满奋斗的热情。
1949年底,华东军政委员会指示
上海等地组织医疗力量帮助部队
突击防治血吸虫病,
王振义积极投身血防队,
经数月艰苦奋战,
血防队出色完成阶段性防治任务,
王振义也被授予三等功。
热爱祖国,就要为祖国上战场!
为浴血奋战的战士们保驾护航。
1953年4月,王振义第二次报名
参加上海市第五批抗美援朝
志愿医疗队,并获批准。
当时战场医院发现了一种怪病,
很多战士出现咳血、头痛的症状,
医生诊断为肺结核并伴有结核性脑膜炎,
但用药不见好转。细心的王振义发现,
战士们为改善伙食常在当地捕捞鱼虾。
会不会是肺吸虫病?
他将病人咳出的血液放到显微镜下观察,
果真找到了肺吸虫卵。
这一诊断治愈了大批患病战士,
王振义为此被中国人民解放军
东北军区司令部授予二等功。
放弃安逸到战场上去,
是他拳拳爱国之心使然,
屡屡攻破疾病难题,
是他对生命的敬畏与对科研的专注使然。
此后,王振义辗转多地,
始终不忘从医初心——
救病人Rescue patient!
02
天上从来不会掉馅饼
一切的偶然都源于千万次的努力
There is never a pie falling in
the sky,and all the haphazard come
from thousands of efforts.
在瑞金医院血液科工作的时候,
他清楚地记得当时有一个
病人拔牙后血流不止,
可是医生们却束手无策,
找不到原因。
“最痛苦的就是看到,
今天这个病人去世,
明天那个病人死掉,
我明明知道是什么病,我却没有办法。”
谈到这里,王振义院士不禁潸然泪下。
当时他心里想的更多的是,
绝不让“它”再夺走任何一条生命。
1952年,王振义开始翻阅国外的
医学文献,开始了埋头苦学。
一开始翻译美国的医学书籍《出血性疾病》,
之后在临床上一边实践一边研究,
一本厚厚的《血栓与止血﹒基础理论与临床》
是王振义多年来研究的成果。
图片来源:央视《2018 寻找最美医生》
当时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最容易出血,
而且病人死亡率比较高,
王振义和同事们对这种疾病格外关注。
他们发现在美国科学家的论文中
提到13-顺维甲酸这种药物在
治疗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时,
有一些细微的效果,就想拿过来试一下。
但是当时西方对中国封锁,
得不到这种药物,
国内自主生产的只有全反式维甲酸,
这原来是治疗皮肤病的药物,
毒性低,价格便宜。
在显微镜下,看到全反式维甲酸
杀灭肿瘤细胞的效果非常好,
就应用在了临床上。
但在当时海外的进展也不顺利,
谁都没把握这条路能走通。
1986年的一天,
王振义团队看见了“曙光”。
当时,上海市儿童医院血液科
收治了一名5岁女孩,
她身患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
生命危在旦夕。
“只要能救她,怎样都行!”
家属哀求。此时,
王振义研究的全反式维甲酸治疗,
还处于试验阶段。
当时的王振义已经62岁,
一旦出问题,
学术生涯很可能画上句号,
再也没机会帮到这些绝望的人。
面对一个即将离世的小生命
他经过反复思量,最终下定决心
当晚他郑重对妻子说:
我想好了,不要管别人怎么说,
我是为了病人!我们有试验依据!
我,相信科学!”
I believe in science!
*王振义夫妇与孩子的合影
图片来源:光明日报
女孩只吃了一周的全反式维甲酸,
病情就出现了转机,
之后情况越来越好,并最终被治愈。
如今,女孩已结婚生子。
这就是全球公认的诱导分化理论
让癌细胞“改邪归正”的首个成功案例。
有人认为,
这一例也就是“瞎猫碰到了死老鼠”,
王振义却因为有了这第一例
而变得更加勇气百倍。
在他的安排下,
研究生黄萌茸骑着自行车
到全市各家医院去寻找,找什么?
找病人!每找到一个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人,
就与该院的主治医生商量试用他的新疗法。
就这样,王振义担着天大的风险,
在该年采用“全反式维甲酸”又陆续
治疗了24例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病人,
病情缓解率超过了90%。
别人以为的偶然,
是他近四十年对“出血性疾病”研究,
近十年对“早幼粒细胞白血病”的攻关,
所得到的结果。
从最凶狠的白血病手中夺回鲜活的生命,
他成为世界第一人。
03
第一位获得肿瘤学最高奖的中国人
五星红旗在国际医学界高高扬起
When the first Chinese to receive
the highest award for oncology
Chinese national flag raised high
in the international medical community
在证明了新药的神奇效果后,
为了救回更多命悬一线的人,
王振义着手推广新疗法和新药。
从1987 年起,
王振义和同事们撰写了一系列论文,
但在向国际最著名的血液学期刊投稿时,
却因为美国编辑的傲慢,两次碰壁。
第一次,对方的答复是:
“研究单位都是基层医院,
没有知名度,不予发表。”
就因为当时我国科技水平落后,
在欧美人看来,
所有中国医院都是“基层医院”,
就是会被瞧不起。
更离谱的是,第二次投稿,
拒绝的理由竟是“英文有问题”。
当时一位著名的美国血液病学教授,
正在上海访问,
他看了研究结果后觉得很不公正,
亲自重写。
1988年,论文发表,引起了轰动,
这一疗法被誉为
白血病治疗的“中国革命”,
也被接地气地称为“上海方案”,
This therapy is praised as the
"Chinese revolution" in the
treatment of leukemia,also
known as the "Shanghai Program",
此时,傲慢和轻视都被一扫而空。
1994年初春,
一封邀请函飞越重洋
来到了王振义的办公桌上,
他打开信函,愣住了:
自己被授予本届“凯特林癌症医学奖,
与法国同行劳伦?德古斯共享”,
特邀请他亲往领奖。
此奖被公认为世界肿瘤研究的“诺贝尔奖”。
图片来源:AACRJournals.org
领奖地点是美国国会图书馆大厅。
1994年6月15日,
富丽堂皇的主席台中央,
并立了三面国旗:
美国旗、中国旗、法国旗。
一个多世纪以来,
第一次有中国人登上这个领奖台。
而这一年,王振义已 70 岁。
当年,王振义被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也渐渐变得国际知名。
每当上海瑞金医院的医生到国外交流,
常有外国朋友说:“我知道,
你们那里有个老医生,叫王振义。”
王振义的一生,获奖很多,
但在他的办公室里,
看不见任何奖状、奖章,
也没有与大人物的合影。
在他的家里也是一样,
客厅的墙上只挂着一幅白牡丹的油画,
题为《清贫的牡丹》,是一位亲戚画的,
看他喜欢就送给了他。
“应该把事业看得很重,把名利看得很轻。”
这是王振义对这幅画的解读,
他也用一生在践行着“淡泊名利”四个字。
04
放弃专利,
让所有人都吃得起“救命药”
Give up patents so that everyone
can afford "life-saving drugs"
近年来,
因为一部电影《我不是药神》,
吃不起“天价肿瘤药”的情景
让很多人唏嘘,
这背后交叠着诸多矛盾,
有病人的痛苦和无奈,
也有药企研发原研药的巨大
成本和难以想象的投入。
不过,有一种治疗白血病的药很便宜。
今天,在中国,一盒10粒装的口服
全反式维甲酸的售价仅290元,
并已纳入医保。
而在欧洲,该病每次治疗
差不多需要花费人民币66 万元。
这个“全球最低价”,
也得感谢王振义。
他不仅花费半个世纪成功攻克了
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这个世界难题,
而且放弃申请专利,
为了让大家都能吃得起“救命药”。
图片来源:科技日报
“解决患者的问题”,
Solve patient problems,
这是王振义一生不懈探索
医学创新的源头,
也是他始终不变的医者初心。
而将爱留给病人,
Leave love to the patient,
则是王振义的行医宗旨。
他不但拒收红包,
还给病人倒贴“红包”。
半个世纪以来,
王振义院士帮助了多少病患,
垫付了多少医药费,寄送了多少生活费,
他自己都记不清楚了。
其中有一位名叫楼镑血友病患者,
因为家庭经济拮据,
没有及时输注凝血酶原复合物,
14岁就腿残疾了,生活几近绝望。
当时,王振义得知他的病情后,
与楼镑持续通信和保持电话联系,
耐心指导他做好自我保护、如何用药,
帮忙寻找凝血因子,鼓励他积极面对生活。
还给予他生活上的资助,
从2007年起,每月资助2700元,
到2011年增加到3000元,
一直延续至今,已经有十余年时间,
如今,楼镑已经结婚生子。
王振义教授不仅用高超的医术
挽救了楼镑的生命,
还用他十年如一日的关爱,
帮助楼镑重新树立了生活的勇气和信心。
10多年来,王振义每年
都向上海市慈善基金会捐款1-2万,
帮助贫困地区群众。
5.12汶川大地震后,
他委托弟子陈竺,转交了
他给四川残疾伤员的10万元捐款。
当他获得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时,
还毅然将500万奖金如数捐出,
其中450万捐给了血液所,
另外50万元分给了团队中的年轻人
……
王振义坚持慈行善举30余年,
却刻意保持低调,
他说:“善是一个人最基本的要求,
我只是一个平凡人,
做了大家都在做的平凡的事情。”
95岁的王振义教授至今
还保留着数十年前毕业时的誓言:
“余于病患当细心诊治,
不因贫富而歧视,并当尽瘁科学,
随其进化而深造,以期造福人群”。
大医精诚,止于至善。
让人肃然起敬的,
不仅是他高超的医术,
还有那至善至诚的医德。
05
甘为人梯,一门四院士
最美医生,舍他其谁
Willing to be the ladder of others
and have trained four academicians.
The most beautiful doctor,
no one is more qualified than him.
王振义不仅是一位医术精湛的医者,
也是一位桃李芬芳的伯乐。
“我只是想以我绵薄的力量,
培养更多的医学事业的接班人”,
是这位从事教学60多年老教授的心声。
王振义教授行医执教七十年,
培养出了四位院士,
为祖国输送了真正的栋梁之才。
*王振义与学生陈竺获影响世界华人大奖
图片来源:新华网
除了平日的带教指导,
王振义总是倾囊相授,甘为人梯,
每一次都坚持把他们列为
论文的第一、第二作者,
而把自己排在最后。
这对当时论资排辈已经
习以为常的学术界来说,
是破天荒的惊人之举。
为表彰王振义的贡献,
国际小行星中心将第 43259 号
小行星永久命名为“王振义星”。
现代医学文明的进程
就是这样一个过程:总有一些人
前赴后继地在漫长而黑暗的摸索中,
积攒着对自然和对自身的认识,
最终走出治疗的蛮荒地带,
不断创造出更有效的治疗方法,
不断扩展我们对生命的认识。
当然,这一切基于一个重要的前提,
爱、勇气与希望。
Love, courage and hope.
在医患关系紧张的今天,
我们依然不应该忘记,
还有王振义这样的医生,
为国家医疗事业鞠躬尽瘁,
默默奉献一生,
努力推动医疗科技的进步,
时刻以“治病救人”为第一要务。
却又淡泊名利,
一心只为造福人类。
一起为“最美医生”王振义,
为无数默默坚守救治前线的白衣天使们
点亮右下角“在看”,
向他们传达我们的谢意!
也欢迎大家在留言区一起分享
人生中难忘的看病经历哦~
免费《走遍美国》中英文全集+MP3
吉米老师今天给大家送福利啦!免费赠送免费领取《走遍美国》中英双语教学视频+教材!,《走遍美国》是畅销全球60多个国家的美国最棒的英语教学教材,全部都有中英文字幕和台词+教材 , 一共 2999 份,先到先得,送完即止(这个公众号有150万童鞋,请一定要快哦)!怎么获得?长按下方指纹,识别二维码关注后发送【走遍美国】 免费获得!
记得关注下方二维码公众号后发送【走遍美国】 才能获得哦!
(注意!回复公众号,不是评论留言哈!领取人人有份!)没有关注英语口语公众号的新朋友直接长按下方二维码识别关注
长按下方指纹,识别二维码即可关注
吉米老师送你365免费英语口语学习群马上点击左下角【阅读原文】进群吧觉得不错,请点好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