育儿团有偿征稿,
详情请在后台回复“投稿”
作者 | 牛妈
本文由:妙手莲华(miaoshou-lianhua)
授权发布
2006年,导演张道同将摄影机扛进了一个叫芭学园的幼儿园,对这所幼儿园的十几位孩子开始了长达13年的拍摄,从幼儿园、小学、中学,直至大学,纪录下了他们的成长故事。《零零后》这部纪录片就是围绕着其中经历起伏最大的两个孩子,男孩池亦洋和女孩柔柔。 和所有的孩子一样,池亦洋和柔柔在成长过程中都存在一些问题,遇到了很多困难和坎坷,在这部片子里,我们看到的是家庭、幼儿园、学校、社会对他们产生的影响,为什么孩子会变成这样,而不是那样?这和老师和父母,选择什么样的方法和态度去帮助孩子有很大关系。 纪录片的魅力就在于真实,从真实的经历中我们能得到更多的启发。 因为篇幅所限,我今天先给大家讲讲纪录片中的男主人公池亦洋的故事。
1
片子是从一场紧张激烈的橄榄球赛开始的,赛场上那种充满力量和对抗的氛围,让人浑身细胞为之振奋。这是池亦洋第一次作为中国队队员,和外国选手较量,那时才15岁。
“你们谁再敢说,我就把你们全部打成肉泥!”时间拉回了12年前,幼儿园里,一个又高又壮、满身泥土、披着超人的红披风的孩子,冲着周围人嘶叫着。
这是5岁时的池亦洋。 他性格中有着非常桀骜不驯的一面,总是喜欢挑战权威,破坏集体活动,要周围人听他指挥,他身强力壮,喜欢暴力征服,一言不合就骂人“混蛋”“我要把你掐死”…… 面对这样的“小霸王”,很多家长向幼儿园投诉,希望让池亦洋退学,园长大李老师为此专门召开了一次会议,她说了一句话:“我连续观察了池亦洋3周,观察到的结果是:池亦洋给所有男孩子树立了一个男性的榜样。”
大李老师说,我们的教育缺乏的重要一环,是观察孩子。 的确是这样!我们对孩子的判断往往太武断了,看上去听话懂事就是好孩子,欺负别人搞破坏就是坏孩子,但都没有去想孩子真正需要的是什么。没有观察,就没有了解,自然也不能给他们真正的帮助。 池亦洋这样的孩子,坚强勇敢,果断自信,富有激情,渴望自己的力量感,渴望在人群中有影响力,但此时他处于一种低水准的咖位。所以表现出的就是经常恐吓,欺负别人。 老师要做到就是引导、提升。同时也不会让其他任何一个孩子觉得自己很弱,变得没自信。2
比如有一次池亦洋抢小朋友的棍子,是因为这个棍子以前 “属于”他,他和爸妈出去玩了一段时间以后,棍子就被别的小朋友占有了。这个棍子对池亦洋来说,不仅仅是个棍子,还代表着权威,所以他一定要抢回来。老师对他的理解是一方面,同时也会让他懂得规则。老师鼓励被抢棍子的孩子主动去要回棍子,其他小朋友也帮着想办法。最终棍子在大家的努力下要回了,虽然这一次池亦洋并不服气。
对于他每一次破坏集体活动,大李老师没有去打压和训斥,而是会把他拉到一个安静的地方,用温暖而坚定的态度告诉他: “你不可以用暴力,用暴力去征服别人的人是没有出息的。” 我理解你很生气,但你破坏了集体规则。 “你必须在这里待六分钟,因为你说出了要伤害其他小朋友的话。” ……
这些可以说是一种惩罚,但没有破坏孩子自尊心,重点是让孩子知道自己错在哪里。 有一次正在被处罚的池亦洋面对镜头,摄像师问他知不知道为什么待在这里,池亦洋说因为破坏了晨圈活动,我并不是想杀了他,就是想吓唬吓唬。 而且大李老师不会凭印象就武断评判,当池亦洋和其他孩子发生矛盾的时候,老师都先要把事情调查清楚了再说。 比如有一次池亦洋又扬言要掐死另外一个小朋友,如果一般人肯定认为又是池亦洋在欺负人,但这次实际上先动手的却是那个孩子,而且矛盾的起因只是一个小误会。 凭印象武断评判无论在学校还是家庭都太普遍了,一个孩子经常欺负别人,老师、家长往往就会认为每一次都是他在捣蛋搞破坏。人性虽有善恶两面,但却有着向好发展的潜在愿望,在教育中抓住了这一点,会让人成为更好的自己,而忽视这一点的教育会令人绝望。 大李老师一年几乎寸步不离,对池亦洋的心理进行重建,他终于从内在找到了自信,学会与别人相处,处理矛盾,融入集体生活,其他孩子对他的态度也慢慢转变,愿意和他玩了。 当小朋友之间起争执的时候,池亦洋竟然学着园长的样子成了调解矛盾的孩子王,让孩子们信服。
男孩子们也愿意把他当成“领导”。跟着他学 立正、齐步跑,打仗、冲锋、匍匐前进、俯卧撑,敬着军礼唱国歌。在潜移默化的带动中,为许多性格较为柔弱的男孩子注入了某种强壮的活力。3
但是到了小学以后的池亦洋,却从孩子王落入了谷底。不得不说,体能优秀的他对于学习的确有些不开窍。上课听不懂,作业写不完,天天被老师训斥,罚站,他也想要努力,但结果还是不行。
就像一头坠入深坑的小狮子,在学习中无助地挣扎,那个带着小伙伴们高唱国歌的小英雄,变得天天愁眉不展,悲观沮丧。“我讨厌学校,每天早上起床我就想,什么时候才是个头。”。 他甚至一个人跑回了幼儿园,在空无一人的操场上,在窄小的滑梯间钻进钻出,寻求着这里曾经带给自己的力量。
如果我们自己的孩子变成这样,我们会如何面对呢?记得我们小时候,学习差就会被叫做“差等生”、“问题学生”,在学校中属于最底层,抬不起头,尊严被狠狠地踩在脚底下。而到在家里,家长也无法接受孩子的学习成绩,有的陷入焦虑恐慌,给孩子报一大堆补习班,有的则天天吼叫打骂。 其实这个年龄的孩子对自我的评价大多来源于外界,在学习不好就是傻就是笨就是差生的环境中,孩子对自己的评价也会很低,这时父母的态度和做法就非常重要了。 池亦洋的父母也同样很着急,但让我非常佩服的是,他们首先并不觉得,孩子学习成绩不好就是“坏孩子”。更重要的是他们没有仅仅看到成绩,更看到了孩子本人,他们最怕的不是池亦洋成绩上不去,而是他因此失去自信。他们愿意让孩子多些尝试,找到自己热爱的。
4
果然,池亦洋在十五岁时遇到了橄榄球。这个在中国还很罕见的运动就像一道强光射入了他黯淡的生命,他说“我第一次穿上那个甲戴上头盔,我觉得找回了自己。”
很多人觉得池亦洋打橄榄球是因为家境不错,其实橄榄球是池亦洋在学校体育课体能测试的时候,老师给他推荐的。因为这个孩子很强壮,很阳光,又很有激情,这样的身体和心理特质和橄榄球最合拍。果真,池亦洋一接触橄榄球就爱上了它。 因为那时没有中学生的橄榄球队,所以一开始池亦洋找到的是一个成人球队,他是里面唯一的一个孩子。橄榄球冲撞非常激烈,父母一开始只是观望。后来发现他是真爱橄榄球,从家到训练场来回要走两个多小时,无论刮风下雨他都坚持训练,父母才同意他继续打下去。 橄榄球让他得到新生。在赛场上的奔驰摔打,冲锋陷阵;在训练场上,教练把他当模范,让他一次次给队员们示范动作。他找回了往日的热情和自信。我们看到那个有着闪烁着耀眼光芒的小英雄又回来了。
但这条路并不好走,想要走橄榄球职业化道路就要去国外上学,他试着去申请国外的学校,但是被拒绝了。学校给的理由是池亦洋不够好,“我们是为优秀学生准备的。” 遭遇打击的池亦洋,却并没有因此否定自己,他说:“挫折让人难受,但正确的路就是难走的,越往后会越难走。”。 一个 15 岁孩子,能够有这样的认识和抗压能力,真的让人惊叹。 虽然支持儿子打橄榄球,但池亦洋的爸爸认为,无论走那条路,学习都是很重要的,所以池亦洋一边上学,一边训练,参加比赛。但此时的学习对他来讲,有了很明确的目标。 这里值得一提的是池亦洋的爸爸,在池亦洋小的时候忙事业,忽略了对孩子的陪伴,以至于有段时间父子俩关系非常紧张。爸爸想帮助儿子,儿子根本不听,后来爸爸反省了自己的问题,开始努力经营和儿子的关系。在后来池亦洋的成长中,父亲在每件大事上都起到了关键作用。 比如上高中后的池亦洋谈恋爱了,饭桌上,爸爸没有指责和说教,而是自嘲地说起了自己的往事,上大学时,因为忙于和妈妈谈恋爱,忽视了热爱的足球,以至毕业时球技被同学们远远地甩在了后面。可以从儿子面带微笑的表情看出,他对爸爸想表达的意思已心领神会。 2016年暑假,15岁的池亦洋入选国家队,代表中国出征世界橄榄球青年锦标赛,开幕式上他庄严地唱起《义勇军进行曲》,热血、激昂。镜头切回幼儿园,池亦洋带领一群小男孩,在芭学园的小操场上高唱国歌。青春时期遇上童年时代,两个画面意味深长且相得益彰。
赛场上的他所向披靡、意气风发,当他抢断对手的球,教练搂着他兴奋地冲人群大喊:“看见没,爷们儿在这儿呢!” 17岁,他终于申请到了美国的学校,专门学习橄榄球,此时的池亦洋对自己的人生已经有了相当明确的目标和规划。在异国他乡,他热情洋溢的性格让他交上了很多朋友,与寄宿家庭亲密无间。 橄榄球不仅让他找回来自信,而且锻造了他的体格和品质,让他的思想变得更有深度。 “现在我觉得保护别人也是一种英雄。……以前,我(在橄榄球场上)一定是跑锋的那个角色,现在我在线位,我要保护我们这个团队。” “如果你有一个目标,有一个理想,你会发现人生不仅是上学、上班、有家、买房买车,养孩子,其实还有很多有意思、有意义的是等着你去做。” 此时他还不到20岁,梦想的风帆已经展开……
5
不得不说,池亦洋属于很难带的那种孩子,性格上的优势和劣势都很突出,这样的孩子往往成王败寇。
在纪录片里,他的父母虽然笔墨不多,但我从中能看到他们背后对孩子的无条件的爱和支持,更重要的是他们很明智。 不陷于盲目的比较,不随波逐流,而是了解自己的孩子,清晰地知道对于一个孩子来讲,什么才是最重要的,并竭尽全力去保护它。因此在面临每一个命运转折的关键点,才能给予孩子适当的帮助。 如果没有遇上真正懂教育的大李老师,像池亦洋这样的孩子很可能会被幼儿园开除,而且不止一家,孩子无法适应周围环境,自尊心受挫,一定会对周围人充满愤怒,这些幼儿时形成的阴影就像炸弹,埋在他的内心深处。我想如果这样,这个孩子长大后一定会变得非常危险。 片中说池亦洋是转到芭学园的,依他早期小霸王的言行,我猜很可能适应不了以前的幼儿园,父母才为他特意把他送到了注重人格构建的芭学园,这就是父母对孩子的一种保护。 后来面对孩子学习上的困难,父母也没有陷于被动地解决当下困难,而是从更高层面,支持孩子找到热情和理想所在。 也许我们很难找到像大李老师那样的老师,但是她的理念和方法,我们却可以借鉴,无论孩子什么样,都要给他无条件的爱和支持,真正了解孩子,看到孩子本身,帮助他找到生命中的那道光,这才是父母对孩子最好的帮助和支持。
育儿团
|yuertuan123|
长按二维码关注我们吧
来源:妙手莲华(miaoshou-lianhua)推广正宗小儿推拿,传播中医育儿理念,原文标题《从"小霸王"到"孩子王", 从"学渣"到球场"英雄", 是什么让一个孩子蜕变》转载已获授权。
编辑:王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