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著名文物鉴定专家冯云鹏在《金石索》中曰:“就其山而凿之,曰摩崖。”前辈先贤对摩崖石刻的论述,有两种看法,一种认为专指石刻文字;一种认为包括石刻文字和造像。在中国,许多风景名胜区保存着重要的摩崖石刻,分布在山东、湖南、湖北、浙江、陕西、云南、河南、甘肃、福建、广东、广西等处;字体包括篆、隶、楷、草、行等。内容涉及范围很广,包括文学、人物生平、历史、医药和水利等方面的内容。摩崖石刻,不仅有着丰富的历史内涵和史料价值,还是名人书法的记录,具有珍贵的艺术价值。同时,这些不同年代、不同民族文字的摩崖石刻,或富于天然之意趣,或体量巨大、气势恢弘,为秀美的自然风景增添了深厚的人文内涵。山东泰山摩崖石刻位于山东省泰安市。泰山乃五岳之首,自古就有“天下第一山”之称。从秦始皇开始,泰山就是皇帝封禅大典的地方。历朝历代皇帝在泰山设坛祭天,以表明自己受命于天。从秦始皇到近代,从帝王的祭天告地,到儒家释道的传教授经,还有文化名士的登攀览胜,留下的碑碣、摩崖、楹联石刻,可谓是琳琅满目,不计其数。既有帝王御笔,也有黔黎之言。既有雄伟高大的万丈碑,也有盈尺寸字的小石碣。其书法艺术千姿百态、百花齐放,把泰山装点得庄严典雅,其中《金刚经》被誉为大字鼻祖。 泰山摩崖石刻无愧是中国最壮观的天然书法展馆。
陕西褒斜道石门及其摩崖石刻位于陕西省汉中市。褒斜道是古代由关中越秦岭入蜀的交通要道。褒斜道为秦昭王时所开,取道褒水、斜水两河谷,贯穿褒斜谷而得名,历代多次增修,全程235公里。摩崖石刻在石门遂道的两壁和石门南褒河两崖上,有汉魏以来历代文人学士留诗题名百余方,通称为“石门石刻”。其中以汉魏刻石为主体的十三种,世称“石门十三品”,以及“石门颂”、“李君表”等最为著名。
中国有句脍炙人口的成语“明修栈道,暗渡陈仓”。说的是公元前206年,刘邦准备从汉中出兵攻打项羽,大将军韩信故意明修栈道,迷惑对方,暗中绕道奔袭陈仓,取得了胜利。这场战争的发生地就在褒斜道,此一战,也成为战争史上出奇制胜的经典战例。若干若干年后,唐代著名诗人李白在这里写下了“蜀道难,难于上青天”的千古名句。
《石门颂》整拓褒斜道上的石门(石门隧道)是中国最早的人工隧道,长16.5米,宽4.4米,南口高3.45米,北口高3.75米。石门内及附近有东汉至明清时期的摩崖题刻百余方,统称石门石刻,其中最著名的石门十三品包括《鄐君开通褒斜道碑》、《石门颂》、《石门铭》等十三通汉魏时期石刻。
甘肃
《西狭颂》摩崖石刻
《西狭颂》,位于甘肃省成县天井山鱼窍峡,全称《汉武都太守汉阳阿阳李翕西狭颂》,建于东汉建宁四年(171年),仇靖撰书并刻于摩崖石刻。 《西狭颂》石刻,粗犷雄强,简洁古质,结构美观,刀法有力。《西狭颂》有额、图、颂、题名四部分,篆额有“惠安西表”四字。正文右侧刻有“邑池五瑞图”,即黄龙、白鹿、嘉禾、木连理和承露人。颂在图之左,阴刻隶书20行,共385字,每字约4厘米见方。颂之左为题名,隶书竖行12行,计142字。记载武都太守李翕生平,歌颂其为民修复西狭栈道为民造福的政绩。《西狭颂》与陕西省汉中市的《石门颂》、略阳县的《郙阁颂》同列为汉代书法“三颂”。《西狭颂》是三大颂碑中保存最完整的一座摩崖刻石。
湖北
慈孝沟“采皇木”摩崖石刻
“采皇木”摩崖石刻位于鄂、渝、陕三省交界的秦巴山区,隶属于湖北省十堰市竹溪县鄂坪乡东湾村慈孝沟。明代嘉靖年间,皇家整修宫殿在此采得巨型楠木,故赐名“慈孝沟”。
摩崖石刻刻于嘉靖三十七年(1558年),崖壁长8米,宽8米,幅面高1.7米,宽1.8米,竖排阴刻楷书九行七十三字:“采采皇木,入此幽谷,求此不得,于焉踯躅;采采皇木,入此幽谷,求之既得,奉之如出;木既得矣,材既美矣,皇图巩矣。嘉靖戊午蒲月七日,光化知县福人廖希夔撰典史华亭瞿华笔。”历经数百年,仍字字清晰。字体圆润浑厚,刚劲有力。摩崖四周荆棘杂生,树荫蔽日,清幽静雅,古意盎然。昔日采皇木遗址,如今新生长的楠木枝叶茂盛,生机勃勃。
湖南
浯溪摩崖石刻
浯溪摩崖石刻,位于湖南省永州市祁阳湘江西岸与浯溪交汇处,江边崖岸上刻有书画诗文词题486处。1200多年前,唐朝著名文学家元结回乡,途经此地,见这里山水秀丽,留连不舍,遂居家于此,并将一条无名的小溪命名为“浯溪”,修建了峿台和浯庼,并分别为其作记并撰写了《浯庼铭》和《峿台铭》,分别请三位书法家用玉著、悬针、钟鼎三种不同的篆体书写,刻于摩崖上,被后人称作“浯溪三铭”,亦称“老三铭”。元结在浯溪定居以后,又请颜真卿书写了自己撰写的《大唐中兴颂》一文,并摹刻于浯溪靠近湘江的一块天然绝壁上。刻高7米,全文共332字,每字直径约13厘米,笔力遒劲,珠圆玉润,据说是颜真卿生平的得意之作,后人称赞为“颜体笔翰高峰”、“楷书典则”。因文奇、字奇、岩绝,世称浯溪“三绝”。历代来此游玩的游者纷纷在浯溪题词刻诗,使浯溪周围几公里的岩石上刻满了碑文。自唐以来三百多位著名人物在此题词刻诗,有元结、颜真卿、皇甫湜、黄庭坚、秦观、李清照、米芾、范成大、沈周、顾炎武等,成为中国少有的露天诗海碑林。此处共有摩崖刻石486方,大部分保存完好。在这众多的摩崖石刻中,除了《大唐中兴颂》外,还有宋代著名书法家米芾的《浯溪诗》和著名文学家黄庭坚的长诗《书摩崖碑石》及清代著名书法家吴大澂的“新三铭”,即《浯溪铭》、《峿台铭》和《浯庼铭》最为引人注目。
湖南
大云山“三战三捷”摩崖石刻
大云山“三战三捷”摩崖石刻,位于湖南省岳阳县大云山国家森林公园,是原国民党第九战区副司令长官杨森为纪念湘北抗日战事胜利,于1942年12月在大云山留下的大型石刻。整个石刻分三大部分,即“三战三捷”四个大字、65个字的注解碑文石刻及“三捷泉源”石刻。由杨森亲笔题词,请来40名石匠花了两个月时间,将石壁凿成90平方米的平面——“三战三捷”四个大字,每字占2平方米。左边镂刻了64个注解文字:“倭寇侵我中国,在湘北相持五年,中经大举犯长沙三次,赖民众协力,将士用命,都予击溃。国人正精诚团结,矢志澄清,泐石共勉。杨森题。大中华民国三十一年十二月。”
浙江
石门洞摩崖题刻
石门洞摩崖题刻,位于浙江省丽水市青田县高市乡石门洞风景区内,石门洞旗鼓两峰壁立,对峙如门。洞域群山环抱,林木葱郁,古迹纷陈,尤以垂天飞瀑著称于世。“高可眺,清可濯,邃可隐,幽可适,芳可采,奇可咏”是石门风光的绝妙写照。唐代列为我国道教第十二洞天。现存摩崖石刻和碑刻117处(其中碑刻29方),时间跨度长达1500多年(423年至1964年),是江南地区刻勒密度最高的摩崖石刻群,为江浙地区所罕见。题刻正、隶、魏、行、草、篆书各体皆备。题刻者有李白、王安石、谢灵运、郭密之、沈括、王十朋、汤显祖、乾隆、阮元、袁枚、朱彝尊、郭沫若等文人墨客和帝王将相,留下了大量的词赋、书法和旅游价值极高的摩崖石刻,大部分保存完好。
福建九日山摩崖石刻九日山摩崖石刻,位于福建省泉州市南安市丰州镇。九日山,风景秀丽,是我国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东端。据载,晋代衣冠南渡,多沿江而居,常于重阳节(九月初九)到此登高望远,寄托对故土的思念,故得名"九日山"。九日山多巨岩悬崖,分东西北三峰。九日山素有"山中无石不刻字"之誉。自晋代以来历代均有石刻,现仅存北宋至清代摩崖石刻77段、碑刻4方。其中最早的是北宋乾德三年(965年)陈洪进造石佛纪事石刻。最珍贵、最有价值的是宋代的海交祈风石刻(10段)、泉州市舶司活动石刻(3段),记载着北宋至南宋近200年的时间里,船舶冬季出海和夏季归海时官员迎送的盛况等内容。是研究宋代泉州海外交通史的主要实物资料。此外,还有苏才翁、朱熹、蔡襄、王十朋、虞仲房等人的题刻,甚具书法价值。
广东
龙龛岩摩崖石刻
龙龛[kān]岩摩崖石刻,位于广东省罗定市苹塘镇谈礼村,是广东现存年代最早的摩崖石刻。唐高祖年间,龙龛石室原是一个道场,龛石两厢石壁上绘有飞仙、宝塔、罗汉、圣僧等图像。武则天年间,在“龛座”中央距地表高3米处岩壁上,镌刻楷书铭文,每字约为方寸大小,全文1238字,分41行,每行字20余至30余字不等。铭序中使用了十五个武则天新创文字。全文具有古朴而富有豪气的北碑风格,间有逸气的行体,笔法遒丽,镌刻技艺精湛娴熟。石室内还有历代名人雅士访碑时的石刻题记、题咏,可辨认的访碑墨书题记100多处。《龙龛道场铭并序》石刻的研究价值,涉及隋唐史、宗教史、文学史以及盛唐时期罗定的经济、政治、军事、文化、民俗和地方志诸多方面。该刻以年代早、刻字多、保存好而称著于世,历来为金石家所重视,誉为岭南第一唐刻。
广东
七星岩摩崖石刻
七星岩摩崖石刻,位于广东省肇庆市端州区七星岩风景区内。早在唐开元年间(713—741),著名书法家李邕,就在七星岩石室洞口留刻有全国著名的《端州石室记》。此后,唐李绅,宋包拯、周敦颐、郭祥正、黄公度,明俞大猷、吴国伦、郭都贤、陈磷、清黎简、冯敏昌等,都在岩洞内外留下了大量的诗文或题名。七星岩的七座石山,就崖壁而言,其面积不足1.5平方公里,但却镌刻着上至唐朝下至现代的石刻题勒500多则,以地点集中,数量多,文体齐全,字体纷繁,中外兼备,面貌完整,受到历代金石研究者重视。新中国建立后,朱德、郭沫若、叶剑英、陈毅、宋庆龄、粟裕、周扬、夏衍、舒同等,也在七星岩留下了石刻诗文或题名。七星岩摩崖石刻不仅是我国精美的石刻艺术品,而且也是研究我国唐朝以来各个朝代的政治、经济、文化的重要实物资料。
广西
独秀峰摩崖石刻独秀峰位于广西桂林市中心靖江王城内,孤峰突起,陡峭高峻,气势雄伟,素有“南天一柱”之称。而独秀峰“峰体”上的摩崖石刻,更是具有非常高的历史、艺术和科学价值。独秀峰摩崖石刻有自唐以来的历代石刻136块。最有价值的是800年前刻于读书岩前《大比宴享即席劝驾诗》。“桂林山水甲天下”这句千古名句在宋代时就题刻于此。孔子刻像为元代丁方钟所作,是桂林石刻中不可多得的圣人刻像,刀法圆润,线条简洁,极为传神。记述刻像情形的《孔子造像记》由丁方钟同代人黎载所写,是一篇生动的说明文。慈禧手书“寿”字,刻于独秀峰南麓,乃慈禧60大寿时书赠广西巡抚张联桂的回礼。当年是中日甲午海战中国战败之年,张联桂为炫耀慈禧之厚爱,不顾国运不济,将慈禧的题字镌刻于此。“南天一柱” 刻于独秀峰东面,单字径约一丈,是桂林2000余帧摩崖石刻中字体最大的石刻。
广西
叠彩山摩崖石刻
叠彩山,旧名桂山,位于广西桂林市区东北部,因唐朝元稹的侄子元晦游览后写了篇《叠彩山记》,而得名。
叠彩山计有摩崖石刻230余件,以明清石刻为多,保存较为完整。主要分布在风洞、瞻鹤洞、木龙洞及登山道旁。以风洞最集中,碑挨摩挤,琳琅满目。
叠彩山石刻涵盖隶、篆、真、行、草等各体书法,字径大小不一,内容丰富多彩,以诗文为主,多为描绘桂林山水形胜兼及风景建筑、教育、宗教、政治、绘画艺术等方面,可称得上是桂林地方文化的百科全书。
陈毅元帅游览叠彩山时,曾经发出的那句令桂林人自豪的感言“愿作桂林人,不愿作神仙”就题刻在叠彩山风洞上。
广西
伏波山摩崖石刻
伏波山位于广西桂林市,因东汉年伏波将军马援南征交阯时,曾途经此地,而得名。
伏波山摩崖石刻造像多集中在还珠洞。在伏波山南麓,洞顶低覆,仅一人多高。洞内光线幽暗,似深不可测。洞内现存石刻100余件,造像36龛239尊。举目望去,洞内石壁上,摩崖殆遍,触目皆是石刻造像。
这些题刻记录了古人来还珠洞“到此一游”的情景,或三五人,或十余人相邀约,宴饮、饯别于此,或携家带口三伏天避暑来游,或中秋月夜,一人独酌于斯。最有价值的是宋代米芾的自画像和题名。米芾(1051-1107)的诗书画俱佳,书法行草自成一体,与苏轼、黄庭坚、蔡襄齐名,同被称为宋代四大书法家。米芾自画像高0.45米,全身立像。栩栩如生,飘洒自然。像左旁有米芾儿子米友仁的题跋,跋曰:“先南宫戏自作此小像,真迹今归于御府。”米芾作品,真迹存世不多,就是石刻墨本也非常罕见。这件题名石刻,笔法秀丽潇洒,骨力深藏。画像线条简洁流畅,神态自然,大有呼之欲出之感。此米芾自画像和题名,堪称桂林石刻中的精品,为还珠洞增添了几许人文色彩。
广西
龙隐岩、龙隐洞石刻
龙隐岩摩崖石刻,位于广西桂林市区七星公园龙隐洞与龙隐岩中。龙隐岩位于桂林七星公园内月牙山的西南麓,它的北侧是著名的龙隐洞,在岩和洞的前面,小东江日夜不停地蜿蜒流淌着。
宋代由于朝廷重心南移,南来桂林的官员和文人雅士较唐代急剧膨胀,游山玩水的趣味更加浓重,他们不再满足于唐代文人那样仅仅游走于山水间,他们要雁过留声,人过留名,因此极其喜好“到此一游”的题名题记。
龙隐岩和龙隐洞内石刻众多, 洞中唐宋石刻近百,后人有“摩崖殆遍,壁无完石”之叹。著名的“桂海碑林”就在这里。其中有全国罕见的碑刻《平蛮三将碑》、《元祐党籍碑》等,还有张浚、张孝祥、范成大、朱希颜、曾布、石曼卿、康有为等著名学者诗人写桂林山水的诗文翰墨,以及众多精美的摩崖造像。
桂林的绝大多数摩崖石刻都集中在旅游风景名胜区内。那些碑碣或摩崖石刻于桂林山水间,沉静而生动,让游客领略到桂林历史文化的博大浩瀚。“看山如观花,游山如读史。”这是人们对桂林摩崖石刻的礼赞!
河南
洛阳龙门石窟
洛阳龙门石窟,位于河南省洛阳市。龙门石窟是中国石刻艺术宝库之一,与甘肃敦煌的莫高窟、甘肃天水的麦积山石窟和山西的云冈石窟并称为中国四大石窟。龙门石窟不但有丰富的佛像造型艺术,还是中国书法魏碑之都。龙门石窟中的历代佛像都刻有“造像记”,造像题记多达3600余品,其书法绝妙,特别是北魏书法,遒劲有力,颇多变化,是书法爱好者最好的寻访之地。最有名的《龙门二十品》,足以奠定龙门石窟在中国书法地图上的厚重位置。
选自丹青飞狐
书画江山 敬请关注!
关注
长按识别二维码
请关注 我们每天为您推送艺术鸡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