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论我们是否有意还是无意的关注,经常都会看到“长江学者特聘教授”的称谓,对于处在不同的行业的人甚至不同的学科来说,感受都不相同。
比如非学术界的就觉得长江学者就是一种称号,并没有什么多大的值得吹嘘的地方。对于理工科来说,长江学者也不是最值得追求的称号,因为还有院士更有名气和地位;但是对于人文社会科学来说,长江学者还是非常具有分量,也是人文社科中人才帽子的高级“称谓”了。可以说,一名长江学者特聘教授能够对于某一个学科的发展增添许多靓丽的光彩。
长江学者奖励计划开始于1998年,经过多年的发展和改革,目前一共有三种人才,一种是长江学者特聘计划入选者,代表了对其实力和学术地位的肯定;二是长江学者讲座教授,一般是海外高层次人才,由国内高校申报,但非全职;三是青年长江学者,目的就是奖励青年的具有学术潜力和优秀研究人员。一般来说,聘教授聘期为5年,讲座教授聘期为3年,在聘期内享受长江学者奖金。特聘教授奖金为每人每年20万元;讲座教授奖金为每人每月3万元,按实际工作时间支付。
由于国内许多高校在宣传的时候都是光讲长江学者,没有提及任期,于是这几年规定,必须注明长江学者的聘期,目的还是为了想要纠正这是一共奖励计划而不是一种荣誉计划的社会认知和宣传偏差。
但是只有知名的学者或者依靠较强学科实力的学者才有能够被聘为长江学者特聘教授,于是很自然的,这种奖励计划自然就变成了 一种学术地位的象征。
教育学作为一门偏向于社会科学的学科来说,在目前的教育改革和发展中,还没有完全发挥出应有的作用,也存在许多让人诟病的地方。但是不同的学校在教育学学科实力方面还是存在明显的差距,这种差距可以使师范学校之间、综合性大学之间教育学学科的差距。
下文只涉及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和青年长江学者。
教育学领域最早获得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奖励计划的是当时的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负责人石中英教授,这一年是2007年,是教育学大长江产生的第一年。当然,石中英教授一直都非常具有名气,但是有名气不一定能够当选,从2007年至今,有好些教育学领域的知名学者就没有参选或者当选长江学者,但是其学术声誉是毋庸置疑的。
在2011年,有两位学者当选教育学领域的长江学者奖励计划,分别是北京师范大学的教育史的张贤斌和厦门大学考试中心的刘海峰,从此之后,每年都有教育学长江入选了;
2012年,也有两位教育学者入选长江特聘奖励计划,分别是当时江西师范大学的眭依凡和东北师范大学农村教育学的邬志辉。
2013/2014年度也是两位教育学者入选长江特聘教授,分别是华中科技大学时任教科院院长的张应强和华东师范大学的教育学原理的李政涛。
2015年,有4位教育学学者入选,分别是北京师范大学的刘宝存、华东师范大学的阎光才、南京师范大学的程天君以及广西师范大学的校长孙杰远。
2016年也是4位教育学学者入选,分别是北京师范大学教育技术学的黄荣怀、浙江大学教育学院院长、现任浙江传媒学院校长的徐小洲,华南师范大学教育学科学院的卢晓忠以及西南大学职业技术教育的朱德全。这也是也是长江学者入选的研究领域扩展到教育技术学和职业技术教育领域。
2017年则有3位入选,分别是华东师范大学的范国睿、南京师范大学的冯建军以及东北师范大学教育学部、东北师大附小校长的于伟。
从各校当选学校来看,北京师范大学以四人次领先,目前仍然在职三人;华东师范大学以三人次排名第二。东北师范大学和南京师范大学分别有两人当选,其余学校都为一人。
在经过今年的师资变动之后,北京师范大学最早的长江石中英去往清华大学教育研究院,江西师范大学前校长眭依凡去往浙江大学教育学院,还有厦门大学教育考试中心的刘海峰也成为浙大资深教授(同时也在厦门大学任职),目前按照在岗人数来看,北京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和浙江大学各有三名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徐小洲在浙江传媒学院和浙大都有岗位)。
另外,南京师范大学和东北师范大学各有本土人士两人,在师范类高校中位居三四名,东北师范大学一位是农村教育学,一位是教育学原理,在青年长江中,东北师范大学还有两名农村教育学领域的学者,这说明东北师大的农村教育重点基地人才稳定。南师大则是侧重于教育理论,教育社会学和教育哲学。
华中师范大学和厦门大学各有一名高等教育学者,作为高等教育学的重镇的厦门大学,从潘懋元先生开始,培养了众多的人才,占据了许多综合类高校教育学的领导岗位,厦门大学的高等教育学多年来执高等教育学之牛耳。华中科技大学自朱九思卸任华工校长后推动高教发展,在刘献君、张应强、沈红等人的推动下,院校研究享誉一方,也为许多高校输送了不少的人才。
清华大学教育研究院依靠清华的招聘,展览了不少人才,在学位与研究生教育、教育政策方面成效显著。北京大学教育学院则是发扬传统的教育经济领域的优势,在教育经济与管理、教育政策以及研究方法上面颇有建树。
目前在岗的教育学长江学者各校情况如下(截止2017年,最新工作单位统计)
人才的流动回去学科发展产生重要的影响,不知道在下一轮学科评估中,这些学校的教育学实力又会发生怎样的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