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出世间,真如幻如。菩萨金刚,一以贯之。大音希声,有道无道。
学佛修道一定要定慧双运,定慧等持!因为,定能发(显)慧,慧能正定;无定慧不行,无慧事不除。《楞严经》云:“理则顿悟,乘悟并销;事非顿除,因次第尽。”一切都要落实在事上!
·地狱天堂在内不在外,我们观照自心即可明了。一念善即心在天堂之中,一念恶即如在地狱般苦。如对六尘心不染著,于一切法不取不舍,则如佛无异!明此,则知修行为何事了。
·在此功利世界,人心浮躁,大多唯利是图,究竟有几人仰慕解脱大道呢?正道之传播,实在有赖众多志士仁人的示范与奉献!
·今天重阳节。见性的人,未必能马上拥有圆融的见地。融会贯通需要长久的修习,还要具备足够的福慧资粮才可能做得到!大不易!!
·与朋友共勉:非常客观地讲,所有促使我们学佛修行的因,都是善缘!只不过虽是善缘,但未必在当时就能让我们感觉舒服。太多的所得是在未来,或者说从当时开始一点点累积,在未来的某一天产生质变。到那时回过头来,我们才看清了过去和此时的路……
·佛陀在《涅槃经》中多次提到的一首偈:莫轻小罪,以为无恙,水滴虽微,渐盈大器。
·中国佛教五大道场的菩萨所分别代表的法义:鸡足山道场弥勒菩萨,代表“大慈”;普陀山道场观音菩萨,代表“大悲”;五台山道场文殊菩萨,代表“大智”;九华山道场地藏菩萨,代表“大愿”;峨眉山道场普贤菩萨,代表“大行”。故“慈悲智愿行”就代表着“悲智双运”的大乘菩萨行!
·修行首重忏悔、消业、去习气。习气如何去?先从最拔尖的开始,依次向下。当然,也可以反过来。
·“任运”过程中,关键要能做得了主。能二六时中做得主,才可勉强论“休去、歇去”。再往后,其实并无什么休歇,但亦非不休不歇。菩提永运、不粘不着,是为真休歇也!这与修前的不得休歇之万般无奈相比,则实不可同日而语也!!
·一般人学佛修道,总是行行停停,难能一往直前。有者遇到关坎,停滞不前,习气难除难净,令人叹息!这也反映出道理不通,“良能”不足。学佛真是大丈夫事!不具五根、不得五力,万难成就!
·做人、学佛,什么事情、什么时候应该举轻若重,什么事情、什么时候可以举重若轻,其实颇难分辨,火候分寸颇难把握。这需要一些智慧、一点高度,要能进得去还要出得来。
·“无念”和“无心”,乃“无所住”也,即不停留也,是不随(念)不攀(缘),不住境相,所谓起而未起、生而未生,常应常静。非指木石断灭!
·物极必反,阴阳互变,动静互转。
·最近总结的十二字真言:性命双修、定慧等持、悲智双运。如果再加,那就变成十六字真言:性命双修、顿渐并宗、定慧等持、悲智双运。
·儒道释虽三教鼎立,但儒家实为三教共同的基础,也是所有人安身立命的根基。儒家就像粮食,如无饭吃,则三家都得饿死!比如,如果不以“仁义礼智信”来要求自己,那就什么事也做不好,什么道也修不成。现在的中国人,实在是愧对“炎黄”二字!看看当今的社会,这五个字体现在哪里?孔子学院该建在中国!
·成就往往是获得于艰苦卓绝之中,好比莲花盛开在淤泥里!可又有多少人会为了成就而甘愿埋身于淤泥呢?又有几人欣赏莲花时会想到滋养它的淤泥呢?不过换个角度看,淤泥的作用是什么呢?按照孟子的说法,淤泥是“动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啊!伟哉斯言!对莲花而言,则是“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旧话重提:一个人不管他信奉何教,都是从凡夫起修,在修行过程中难免理欲混杂、时凡时圣,这很正常,修行本就是长期的事。所以遇到一个信教的人,一、不要想当然地把他当圣人(好人)看,要观察;二、不要用圣人的标准来要求他,要记得他只是凡人,是有所向上追求的凡人。简单说就是:不迷信,不苛责。
【文章连载,未完待续,敬请关注】
摘自《大乘光明正觉禅-周承松居士文集》
上册
敬请拜读文章·以免断章取义
欢迎师兄加入我们,携手精进,实修实证。敬请长按下图识别二维码,期待您的加入:
愿以此功德,普及于一切
我等与众生,皆共成佛道
请跟随正觉精舍
一起去别处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