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转载自微信公众号“SELF格致论道讲坛”
“精绝城邦在丝绸之路上占有重要地位,它曾做出很多贡献,这个贡献也说明了古代新疆人民对欧亚文明交流曾经作出的伟大贡献。”
王炳华
新疆文物考古研究所原所长、研究员
知觉精绝所在
我在新疆田野考古工作40年,感觉自己对新疆还是有相当了解的。大家都知道长江和黄河流域是人类文明重要的发祥地。而古代中国跟南亚、西亚、欧亚草原以及西部欧洲的联系,最重要的路线就经过新疆,新疆既是古代丝绸之路,也是现代丝绸之路一个重要的地段,它对我们了解人类文明的发展、进步留下了非常多的具有说服力的痕迹。
下面介绍我在精绝考古工作中的一些收获。
精绝在现在新疆南部民丰县的北部,《汉书·西域传》中有一个小的条目是精绝国,就记录了这个地区。从记录可知这个地区有400多户人,人口有3000多。它距离长安中心有8000多华里,周围有哪些国家,交通的情况,兵源的情况,等等。
这是当时中央政府对精绝最关注的一些内容。精绝在西汉时被称为精绝国,实际上就是一个小小的城邦。南北沿着尼雅河分布最多25公里左右,东西最宽的地方是七公里,窄的地方是两三公里,就是依托尼雅河发展的一个小小的绿洲,面积不过一百多平方公里。
但是因为它在丝绸之路上居于一个非常不平常的、无法取代的地位,所以它积淀下来很多当年丝绸之路来往运行的遗迹。
下面我通过部分的遗址文物给大家介绍细节。新疆地区在19世纪末—20世纪前期一直是西方资本主义列强,如英国、德国、日本还有俄罗斯等非常关注的地方,这些国家为了进行殖民拓展、取得原料等,在中亚地区包括新疆持续进行了半个多世纪的综合考察,包括考古。
在20世纪30年代之前,对新疆的考察、研究、包括考古都跟政治、经济的目的密切相关,中间有许多国外的学者,比如英国的斯坦因、瑞典的斯文·赫定、日本大谷探险队的橘瑞超等,都做了不少的工作。
尼雅遗址
尼雅遗址是英国当年重点关注的一个地点。所谓尼雅遗址,大家可以看图,这个地方是在昆仑山北麓,民丰县北部,尼雅河水系里一个小小的绿洲。
斯坦因对新疆地区的研究是很早的,很早就得到信息知道这个地区有很多非常珍贵的文物,其中“佉卢文”木简,使用文字、语言也曾在印度西北部、巴基斯坦、阿富汗地区流行,这更引发他特别强烈的关注。
从20世纪初到1934年,斯坦因前后在新疆尼雅这个地区做了4次工作,获取了相当多的文物,大部分留存在现在的大英博物馆,也有不少文物给了印度新德里博物馆。在他的祖国匈牙利也收存着他曾经工作的珍贵图片。
他的成果是1950年以前西方人了解和认识新疆,了解新疆历史文化最重要的一个根据。西方学界认为他是这方面最重要的权威。我们现在看他在新疆的工作虽然有成果,但对新疆的古代遗址也造成了很大的破坏,可以说有功有过。
斯坦因带走的汉简 确证为精绝故址
这是斯坦因在新疆发现的一些汉文的简牍,是当年精绝国王的母亲、王妃、太子之间往来送礼的礼品包装盒上的木签,隶体汉文是非常精彩的。在公元前60年以后,当年精绝王室的成员在这片地区对汉文化是非常重视的。
当时在中原地区流行的汉文小学课本——仓颉篇,在精绝也有发现。送礼品全部是“琅玕”,考古发现所谓“琅玕”就是一种玻璃器,它的造型如动物眼睛,所以又被称为“蜻蜓眼”。
公元前1500年前后,它初见于古埃及,稍后,传到了地中海周围、伊朗、阿富汗,在公元前9世纪左右,新疆轮台的古墓中已发现“蜻蜓眼”,尼雅遗址的“蜻蜓眼”也就是前引汉简中的“琅玕”,已见的比较多。
这张图是斯坦因当年发掘的一个现场,可以看出不是普通的建筑,门框雕得非常精细。图像可以看到希腊文明的痕迹。在他前后近三十年,持续四次的“考古”后,遍望极目的是断垣、残柱,满目荒凉。
木牍
这是用佉卢文写的,里面涵盖当年社会生活信息为借贷关系、奴隶买卖等的一些木牍。木牍底部平整,上盖表面写收件人的地址。盖底是函件的具体内容。这类文书,尼雅总共出土有1000多件,大部分都收在英国,国内新疆博物馆也有一些收存。
封牍上盖中部凿出凹槽用绳捆缚牢实,加盖与发信人身份相关的印泥,再在凹槽内堆泥封实。这种印泥无法取代,如果破坏了印泥私拆信函,再也恢复不了原状,所以是很好的安全措施。封泥,既有“鄯善都尉”等汉字,也有希腊神像。生动表现了当年丝路绿洲上的文化印痕。
做考古需要大量人力财力的投入,在20世纪30年代以前,我们无力进入沙漠考古,真正开始做尼雅遗址的考古工作是20世纪80年代后期才开始的,与日本佛教大学等合作,进行考古。
学界深入精绝所在
合作的相关条件,业务工作、后勤由我们负责,经费由日本支持,出土文物属于中国,双方可以共同研究,成果共享。
现在的尼雅遗址
这是现在尼雅遗址南境的地貌,尼雅遗址东西两边,是两个相对固定的条形沙梁,流沙很难进入,南北边仍见很好的胡杨林。
我第一次进尼雅遗址,在胡杨林里面转悠了一天,找不到进遗址的路。第二天,请了向导,调整了方向,终于进入了尼雅遗址中心区。
精绝王夫妇的合葬墓
这是1995年在尼雅发现的精绝王陵M3发掘现场。沙尘清除后,初显精绝王棺、外椁的形制(左)。右图是揭开棺盖后的情形。极度干燥的环境,没有发现盗扰。文物、包括墓主夫妇的遗体,保存相当完好。
精绝王的弓箭
随葬物品
这是揭开棺盖后,看到的场景,男女主人脚下随葬的木盆,上置羊腿,中间陶罐里有小麦、糜子、葡萄干、梨干,这些食物是当年尼雅绿洲里边,人们主要的饮食。主人虽贵为“国王”,但实际生活和当地农民现在的生活相比,是相差无几的。
夫妇合葬(可见右衽之情状)
图中最右边的女性是王妃,他们两人合葬的时候,国王的左臂是压在王妃的右臂上面,是他先葬的。国王劲动脉有刀痕,股动脉也中了一刀,都是致命的,他死了以后拉着他的王妃殉葬。
国王夫妇面部都盖着锦质覆面,这是古代中国的一种葬俗,是《仪礼》的规定。中原大地汉——晋时期的礼俗在这个很小的、偏远的沙漠城邦里同样被尊奉,这就清晰地表明:自公元前60年西域进入祖国政治版图后,政治思想、文化观念、中原大地与西域边陲,是差异不大的。
覆盖在国王夫妇身上的“王侯合昏千秋万岁宜子孙”锦被,提示我们,作为精绝王妃的女子,应该是当年“和亲”制度下来自中原大地的一位女性。她告别这个世界时,颈骨是断裂的,右面颊严重淤血,是完全被动带着无尽苦痛离开这个世界的。
被子
覆盖在他们身上的被子完好如新,锦面有汉文:“王侯合昏千秋万岁宜子孙”。
汉王朝和精绝王室曾经有和亲,历史文献未见记录。简单棺椁中大量锦、绢衣物,漆器,仍可照见面影的铜镜,表明汉王朝对向他臣服有和亲关系的小城邦,在物质财富方面,确是绝不吝惜的。
女尸锦袍(舞人瑞兽纹锦)
这是当时王妃穿的锦袍的图案,这类丝绸织物在中原大地至今都没见过。因为沙漠地区的干燥环境,丝织物从色彩到汉文吉祥语保存得都非常清楚。王妃殉死了以后,她的头发全部被剪掉了,这是什么礼制到现在也不清楚。
左——王妃覆面 右——王妃围巾
清除头发后,在她的头上包裹了这样一条锦质丝围巾。这条围巾表现出汉代制锦的水平,它的图案设计、颜色的配置都是很现代的。
国王尸体及锦裤、手套
王妃的珍珠耳环和项链
这是王妃戴的珍珠耳环,另一个是她的项链。见到这条项链时,我们非常吃惊,红颜色的项链很好看,不知道是什么材质的,一看里面包着棉花,用线绳把它捆成珠形,就做成了特具风味的一条项链。
国王尸体
国王尸体出土情况,图中是他穿的裤子和手套。
这是国王的勾花皮底鞋,鞋面勾花,精细,不同凡俗。
左:女性随身的梳妆盒 右:铜镜
女性随身的梳妆盒和铜镜,里面有梳子和篦子。铜镜出土的时候,我拿来给自己照了一下。脸上的沙子都能看出来,透光性非常好。
对中国古代冶金史研究在学界是一个热点。在新疆除了见到这种中原来的汉式镜以外,也见到不少草原风格的带柄的圆镜,一般腐朽的很厉害,很难照得出来形象,与汉式镜比照分析,汉式镜工艺水平是远远居先的。
精绝王子木棺盖板
这是精绝王子墓,上盖有非常好的毯子。经前述M3精绝王夫妇的逝世,入土情况,国王死于非命,是十分清楚的。精绝王死后,精绝国似乎就没落了。
她的儿子在随葬陶罐上用汉文写了一个“王”字,清楚表明他在努力显示他曾经的“王室”身份,但也正说明这时的“王”室已经步入危殆的境地。破陶罐上清楚可见的汉文“王”字,自然也可以说明当年精绝城邦主体的文字就是汉文。“佉卢文”是其后才进入这片绿洲的。
精绝王子衣着
王子的衣着已经不如他的父母亲了,只是在袖口、裤管等露出来的地方用了一点锦缎。
这是精绝王子的短刀、箭箙。这块“五星出东方利中国”的锦护膊,还未揭开棺盖时,我拿一个傻瓜相机伸到棺材里边照的一张相片。等我们把棺木运到乌鲁木齐,进行清理时,锦面颜色就变了。
绢质套头内衣(地方特色:防沙)
这是适应当时环境的一种特殊设计,左边是上衣,领口很高,有四条带子,包的严严实实的,防止沙子进去。
这是保存的很好的女性尸体。女性相关用物,有项链,随身用的锦袋里边放着针线,下面是蜻蜓眼。
蜻蜓眼在古埃及王国有一个说法,它是神灵的眼睛,可以驱邪,护佑主人。战国时文献《管子》中,不少篇章提到,小小的琅玕(蜻蜓眼)大量进入齐国的话,我们的财政是无法承受的。很快,战国后期,中原各王国就有了仿制的蜻蜓眼。
湖北、河南、山东、山西不少权贵的墓葬里,都见到了大量的“蜻蜓眼”,甚至数百颗,都是自产的,配料不一样,外观效果却相同。
这是精绝王的儿媳妇穿的鞋子,色彩晕染很好,从深到浅一步步展开非常漂亮。右面是锦绢做的帛鱼,是多子的象征。在人们祈求生育的时候,往往用鱼来作为一种吉祥信物,这也是汉文化的一种存在。
精绝作为丝路明珠的证据
沙丘下的佛塔 、佛寺
这是精绝遗址标志物佛塔。魏晋时段,遗址所在地区,佛寺旁边,就是中原官员的驻地,周边有林园,树长得非常粗壮,直径有20公分左右。远处,可以看到蜿蜒地流淌的尼雅河。
左:精绝佛寺(晋)右: 佛寺壁画
临河,居室边有木质栏杆,人们可以坐在那眺望远方河水、起伏沙丘。这一遗址,A·斯坦因考古时,农民为了找“佉卢文”把佛坛挖掉了,我们清理时,在挖掉的佛坛后面,找到了已成碎片的佛像壁画,我们将碎片拼合,可以看到佛像的面貌。
苍颉篇片段(木简),汉文化的传播
汉王朝对这片地区的汉文化教育非常重视,这是教人们识字的“仓颉篇”残简。在甘肃、河西走廊汉代遗址中,相关木简是出土不少的。尼雅遗址也见,可以看出来汉王朝在对西部边疆地区的统治中,关注国家主体文化的教育,这是很高明的。不同民族,对国家的主体文化必须有了解,有认识,这样既便于交流,也利于互相理解。
全面清理精绝遗址出土文物,最早这里的文字工具,包括官府的来去文件都是汉文。到了公元3世纪以后,才有了佉卢文,形成汉文、佉卢文并用的情况。
汉王朝统治新疆时,在丝路沿线都重视屯田。部队戍守,官吏、商旅来去都必须屯田支撑,才能保证供应。不屯田,靠跟当地的城邦要粮食,一定会扰民,会产生矛盾。
司禾府印:汉朝已在精绝屯田
这是司禾府印,“司禾府”是存在屯田的直接证明。在楼兰遗址出土的简、纸文书里还可以看到,当年官府要派人去教当地人怎么犁耕,以及关注水利等,都是与农业生产密切关联的举措。
这两种方法是非常不一样的。经过100多年以后,从西汉王朝到东汉班超,新疆地区都是非常稳定的。当时的新疆人民对两汉王朝确实可以说是心向往之,对此历史上留下了不少文献记录。
下面是棉花的粉扑、手帕,还有鸡鸣枕。新疆种棉花是很早的,从北非,经过古代波斯,阿富汗进入新疆的棉花,学名是“非洲草棉”。
西亚风格的人头鸟身葡萄纹毛罽
这是西亚风格的人首鸟身葡萄纹毛罽,有贵霜文化影响。
印花棉布· 希腊丰收女神阿尔多克西(Ardochsho)像
这是阿富汗地区出土的一种常见棉织品,裸体的丰收女神的形象。左边是“五星出东方”在墓里出土时的情况,后来到考古所整理的时候就变成右边的形象,氧化以后,色彩等都有改变。
精绝王臂佩“五星出东方利中国”锦护膊的形象
精绝城邦在丝绸之路上占有重要地位,它曾做出很多贡献,这个贡献也说明了古代新疆人民对欧亚文明交流曾经作出的伟大贡献。
文章转载自微信公众号“ SELF格致论道讲坛”,版权归其所有,未经授权严禁任何形式的媒体转载和摘编,并且严禁转载至微信以外的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