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网站首页    行业动态    书斋随笔—今生情,前世缘-中山医学院入学四十周年庆走笔(五)

书斋随笔—今生情,前世缘-中山医学院入学四十周年庆走笔(五)

阅读量:3855312 2019-10-27


点击上方妙手书斋关注我吧

(续上)曾经有人说过,每个人一生必须经历过两个人,一个惊艳了你的时光,一个温柔了你的岁月。惊艳了你的时光的人留给你的只是短暂的惊艳,他(她)不会陪伴你一辈子,只有温柔了你的岁月的人才会陪伴你终身。
很浪漫的设想,很骨感的现实。究竟是谁惊艳了你的岁月,有多少人惊艳了你的岁月;究竟是谁温柔了你的岁月,又是谁将你的岁月温柔到底。获得红宝石奖的二十对同学们是十分幸运的。他们各自惊艳了对方的岁月,各自又温柔对方的岁月并将这温柔进行到底。令人羡慕又令人敬佩。5年的同窗生活,谁令谁的心怦然悸动;谁惊艳了谁的时光;谁温柔了谁的岁月;谁被谁的惊鸿一瞥勾走了魂;谁将对谁情窦暗开口不开;谁又为了谁而辗转难眠......四十年后的今天,相信有不少同学心里一定百感交集。时光只向前走,从不会为谁而停留。被惊艳的那一段也会被抛在身后,只有被温柔的岁月陪着我们终老。
张扬的“青春”
七、关于相约2049 陈崇坚是我们年级公认的才子,他的想法天马行空,常人不能及。与他聊天,我常常跟不上他那跳跃的思维。他过着“遗世而独立”的生活,很长一段时间,我们都无法联系上他,不知道他身在何方,不知道他究竟在干什么。原本名动一时的诗人、作家,突然间似乎人间蒸发了般了无踪影。去年十月底,他突然冒出来并加了我的微信,我们便在微信上天马行空地聊起来。他说起他“消失”的这段时间的经历,虽然他说得轻描淡写,云淡风轻,对于我这个听者而言,却是一种身与心的痛苦与煎熬,谢天谢地,不轻易言败的、坚强的他熬过来了!我们聊天的范围很广,从文学、医学到哲学,无所不谈。谈判断一位好医生的标准,谈一些他见到过的超自然现象,对我发在群里的《八角镇之子》进行点评,谈Alzheimer disease等等。他问我AD是否与睡眠有关,说他看到一篇文章,文章的观点是,睡眠不足会导致AD的产生。我说,尽管这方面的研究还不成熟,但睡眠与很多疾病的相关性得到了很多人的认可。医学是一门不确定性的学科,看看现在每年发布的各种指南便可知道,一些疾病的指南是每年一变,甚至对前一年的指南而言是颠覆性的改变。
二爷们共进晚餐(右前是陈崇坚)
我的回答引出他的另外一个话题:医学是一门证伪的科学。医生们要学会自问,我这个诊断是不是错的?我的治疗是不是不对?在这一点上,我是十分认同他的观点的。毕竟,医生面对的是一条条鲜活的生命,万万大意不得,多存疑没有任何坏处。杨燕燕在班群里说:“我认真地为我的每一位病人看病,如果我认为处理不了的,及时建议他们转到更好的医院去看。”这是一位医生必备的素质:认真对待和尊重生命,生命比面子重要得多!我敬佩并尊重每一位这样的医生。有一天,他向我推送一篇他写的文章,题目为《如何生存在120岁的曲线上?如何60岁有40岁的身体与精力?》。他让我对这篇文章提些意见。可以看出,他已经站在一个比我高的高度来看待生命。对于生命的长度与宽度,我是没有多少研究的,尽管以前也曾经写过一篇类似的小文,但说不上研究,只是一种偶发的感怀而已。再到后来,他便与我谈相约2049的事情。他对我说,已经有王维圳应约了,并与王维圳探讨了健康活到2049的可能性,认为是可以做到的,并问我应约不。健康地老去是我一直的愿望,也是我一直坚持不懈地与各种疾病做斗争的源动力。2049,我们接近87岁,能健康活到87岁,为什么不约呢。18日到广州报到时,我刚在班群里说已经办妥入住手续,他的微信便追了过来,叫我到他的房间。因为没有门卡,我被接到了二班集中地,到了晚上他才上来集中。我们一见面便坐在一起聊起来。他说这次组委会让他在晚会上讲一讲相约2049的事情,他正头痛着如何用普通话将自己的想法表达出来。这令我想起他发在朋友圈的一段话:一个人的成功必须具备三种能力,一是能做,二是能写,三是能说。当时我回复说,你已经做到了啊。他马上回答我说,他不能说,他说他的普通话极差,连基本的表达能力都成问题。第二天他找到王维圳,王维圳答应和他一起上台并为他做“翻译”。王维圳的允诺,让我们全年级看到了一种我称之为全新的表演形式,一种介乎相声和脱口秀之间的表演形式。王维圳的机智,陈崇坚的率直,在台上表现得淋漓尽致,令全年级同学捧腹不已。他们也成功地在笑声中向同学们发出相聚2049的邀约,也让同学们记住了2049之约,让同学们开始讨论和思考2049之约。
王维圳与陈崇坚(最佳搭档)
与陈崇坚面谈是愉快且受益匪浅的,18日晚我和他坐在沙发上聊了很久,他教会了很多关于文学,关于写作技巧等。昨天,我又与他在微信上聊起来。起因于他最近写了一篇新作,特意发给我看看,让我提提意见和建议。新作涉及到哲学,涉及到与医学相关的边缘学科,当然也涉及到医学。对于哲学,我告诉他,我是识少见短,不能提供什么建议。但对于医学,对于他提出的“全视野思维”我是十分认可的,这种认可源自于几十年的从医生涯。我对他说:“如果将今天我对疾病诊治的看法写出来,大概也是类似于全视野思维吧。面对找我看病的病人,我早已跳出神经内科医生的思维模式,这也是为什么很多病人喜欢找我看病,甚至全家老小都找我看病的缘故。在我们医院,我就是很多内科医生、儿科医生甚至一些外科医生心中对某些疑难病例的最后一道关,以至于我这里无意间成为医院疑难病例的“集散地”。所以,小至几个月,老到90多岁的病人都在我诊治之列。回到你的文章上来,也许在无意中,我在用全视野思维来面对病人。如果你写一本关于医学的书,个人感觉在诊断方法学上可以写上全视野思维的章节。”我所以这样回复他,是因为他在聚会时对我说,他想写一本医学的书,一本不同于现在医学方法论的书。以他的聪慧,以他知识面之广博,以他做事情的执着,我相信他是一定会成功的。巧的是,昨晚我的学生来探访我。与他聊天时,他说最近看到一篇文章,大意是说,一个医生如果长期用做医生的思维来考虑问题,会出现一种定势思维习惯,影响到其它思维能力的发挥。我马上总结说:“这是大脑功能区在选择性废用性萎缩”。可见,全视野思维如果提出并加以完善,是有相当的市场的,甚至可能会引起一场头脑风暴。2049,约吗?原创不易,希望得到朋友们的大力支持。欢迎转发,欢迎关注本公众号。
他们都关注了,您还在等什么

在线QQ咨询,点这里

QQ咨询

微信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