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网站首页    行业动态    103《楞严经讲记》卷六 观世音菩萨四不思议无作妙德

103《楞严经讲记》卷六 观世音菩萨四不思议无作妙德

阅读量:3856398 2019-10-27




【世尊!我又获是圆通,修证无上道故,又能善获,四不思议,无作妙德:】
 
圆通:万法圆融为一,万法圆满不缺,万法圆通无碍,皆是我们自性显露。
无上道:不是讲第一法门,不是讲世界冠军,是无上无下,无前后左右,无内无外,无边无际。万法都是一法,一法即是万法,叫无上道。
善获四不思议,无作妙德:
「不思议」,是指没有办法用凡夫的心态、用世间的逻辑来做出判断与认知,但它是真实存在;
「无作妙德」,「无作」是自性显露,随心所欲;「妙德」就是不可思议的妙力功德。
 
【一者,由我初获,妙妙闻心,心精遗闻,见闻觉知,不能分隔,成一圆融,清净宝觉。故我能现,众多妙容,能说无边,秘密神咒。】
 
这是第一种不思议无作妙德。
由我初获,妙妙闻心:修圆顿大法证到初住位菩萨,你就能具足像佛那样的无量色身三昧。因为这种神通道力是我们本有,你破除了无明微细烦恼,当下显现。
「妙妙闻心」,由我们的本觉——也可以说是我们的本体(本体也叫理,本觉妙体,或者妙理,或者妙性),而成就我们的始觉智。这个始觉智也叫妙智,或者妙力,再由我们的始觉智回光返照这个妙理、妙体、妙性,妙来妙去是不是很圆融的一个妙啊?这两个妙就妙在这么多妙里。除了妙,还是妙。妙理起妙智,妙智观妙理。越观妙智是不是越圆满呐?越观妙理是不是越真实啊?这叫「妙妙闻心」。
心精遗闻:「心精」,就是观照的结果,圆满了一精之明的智慧。「遗闻」,再不会执著在对六根、六尘、名闻利养那种妄觉之上。
见闻觉知,不能分隔,成一圆融,清净宝觉:「见闻觉知」,以四代六,六根在凡夫的时候,是不是各自为政?现在没有办法分开了。「成一圆融」,也就是六亡一亡。六根都解脱了,还有没有一了?连一都没有了,是方便说为一。什么五种俱生意识、独头意识、末那识、阿赖耶识,是不是都变成一个精明?你不能讲它是一,但是也不能没有个说法。这个一即是无量,无量即是一。「清净宝觉」,就是一心三藏的智慧妙用。
故我能现,众多妙容,能说无边,秘密神咒:「众多妙容」,就是无量色身三昧,他同时还能广说无量的秘密神咒。
 
【其中或现,一首、三首、五首、七首、九首、十一首,如是乃至,一百八首、千首、万首、八万四千,烁迦罗首;二臂、四臂、六臂、八臂、十臂、十二臂、十四、十六、十八、二十,至二十四,如是乃至,一百八臂、千臂、万臂、八万四千,母陀罗臂;二目、三目、四目、九目,如是乃至,一百八目、千目、万目、八万四千,清净宝目,或慈、或威、或定、或慧,救护众生,得大自在。】
 
其中或现,一首、三首、五首、七首、九首、十一首,如是乃至,一百八首、千首、万首、八万四千,烁迦罗首:「首」,就是脑袋。「首」为六根之至贵,是表法身德。有形有相也好,无形无相也好;法身功德也好,化身功德也好,是不是一个东西现出来的?法身、报身、化身都是真真如性现出来的。法身叫真如,能现法身的叫真真如性,它既能现法身,又能现报身,又能现化身,但仍然是方便说。能现的那个东西当下是不是法身?是不是报身?有没有谁造谁呀?都是自己在变现。能就是所,所就是能。数量呢,由一三五一直到八万四千,这是表无量法门,也是表我们真心本来面目的一个特征。「烁迦罗」,译作坚固不坏。
二臂、四臂、六臂、八臂、十臂、十二臂、十四、十六、十八、二十至二十四,如是乃至,一百八臂、千臂、万臂、八万四千,母陀罗臂:「母陀罗」,译作印。臂各有手,手各结印。印带有印证之义,手臂有提拔之力。这是表我们的本能——神通法力和道力,也是表解脱功德,表方便智慧的妙用。
二目、三目、四目、九目,如是乃至,一百八目、千目、万目、八万四千,清净宝目:眼睛是表真实智慧,手臂是表方便智慧,皆为报身功德。进一步显现出前面三十二应身(化身)功德的内涵,又是法身功德(首)的随缘显现。
在这里涉及到三种菩提。前面「首」表法身功德,是真性菩提;「手」有提拔之力,说为方便菩提;「目」可以见到,是表实智菩提。所以把这三个菩提的概念圆融一下,就显示出真心本来面目这三大特征。法身本体具有这个实智菩提和方便菩提的妙用,那么把这三个菩提用次第圆融来观照,当下就是一。
或慈或威,或定或慧,救护众生,得大自在:众多妙容显出本来面目的三性菩提三种功德,具体要因人而异,逗机观教。「慈」是以积极、柔和的方法教化众生,也就是调;「威」是以一种带有强制暴力的手段,对应为御;「定」是对那些心比较乱的众生,以种种手段使其定心;「慧」是对于那些心比较沉闷、钻牛角尖的人,以种种说教使其开智慧。所以菩萨救护众生,不拘一格。既可以示现善相,也可以示现恶相。种种法门不能一概而论。
【二者,由我闻思,脱出六尘,如声度垣,不能为碍。故我妙能,现一一形,诵一一咒。其形其咒,能以无畏,施诸众生。是故十方,微尘国土,皆名我为,施无畏者。】
 
这是第二种不思议无作妙德。
由我闻思:「闻思」,就是耳根观照法门,就是用心。《楞严经》从头到尾都是在讲怎样善用其心,把定力一步步转深。
脱出六尘:解脱对六尘的攀缘。包括外六尘、内六尘。离开了六根,离开了六尘,还有没有六识了?六识当下转识成智。
如声度垣,不能为碍:我在这里讲话,外面能不能听到啊?声音度过了这个矮墙。「垣」就是矮墙。修行到最后,你能上天入地,穿墙越壁,千山万水能不能障碍我们啊?一念心说到哪里就到哪里。这是我们的本来智慧呀。从某种意义上来讲,修行就是恢复我们的本来智慧。
 故我妙能,现一一形,诵一一咒。其形其咒,能以无畏,施诸众生。是故十方,微尘国土,皆名我为,施无畏者:与上面第一种不思议无作妙德相比,上面是以一形现多容,一身而为千眼千手;这里是现无量身各各说无边神咒。
 
【三者,由我修习,本妙圆通,清净本根,所游世界,皆令众生,舍身珍宝,求我哀愍。】
 
这是第三种不思议无作妙德。
这段经文也非常敏感,解释不好就成了:看到观世音菩萨像就拜,供养水果,往功德箱里扔钞票;然后:观音菩萨,你救救我……这是就方便义来讲,能得福报。下面具体用究竟义来讲。
由我修习,本妙圆通,清净本根:是说我们众生自己,由于修习了「本妙圆通」,而悟得「清净本根」。注意这个
「本妙圆通」,就是带果行因,修因证果——带果,就是先明心见性,行因就是悟后进修;修因证果是进一步圆满成就究竟如来,是这个意思。「圆通」,在带果的时候,初学者必须先明心见性,这就是带果了。明心见性我们就已经证到分真即佛的果位,然后再行因,以求圆满如来果位。所以从一开始就带果行因,修《法华经》《楞严经》如来藏心地法门,在佛法里叫果教派——从果地起步,而不是从因地起步;是以果为因,他在因地即已证果,叫「本妙圆通」。
「清净本根」,即一心三藏,非一心三藏不可为本根,那都是杈根,枝根。所以大家看前面,佛在《楞严经》第四卷,一切俱非,一切俱即。是即非即,即当下就是非,不二法门。讲一心三藏,这就是「本根」。
所游世界,皆令众生,舍身珍宝,求我哀愍:经过我们这十来年传一心三藏,
「所游世界」,所到之处,凡是能听闻一心三藏的人,不管是信佛还是不信佛,乃至诽谤佛的人,当下「舍身珍宝」,
「舍身珍宝」就是把这个我执看破放下了,原来把这个当成宝了。
「求我哀愍」,这里的「我」是真正的我,是一切万法。我过去都把你们当成别人,是认己为物;现在我知道你们都是我了,是不是「求我哀愍」呐?也就是《阿弥陀经》讲的:「即以食时,还到本国」,我终于回到了十方法界!这才是我啊!这叫「求我哀愍」。绝对不是说,「观音菩萨你哀愍我啊」!
佛公开讲,佛不度人,唯人自度。因为他讲的是本根。
 
【四者,我得佛心,证于究竟,能以珍宝,种种供养,十方如来,傍及法界,六道众生。求妻得妻,求子得子,求三昧得三昧,求长寿得长寿,如是乃至,求大涅槃,得大涅槃。】
 
这是第四种不思议无作妙德。
我得佛心:就是得到在因地心,要首先见一心三藏这个法,把果地觉作为因地心再证果地觉。明白了果地觉是什么,当下他就是因地心。明白的当下,你即已了生脱死,证到分真即佛。
证于究竟:以果地觉为因地心进一步修证,而成就圆满的果地觉。
能以珍宝,种种供养,十方如来,傍及法界,六道众生:这里的「珍宝种种」就是无量万法都是我,这就是我的「珍宝种种」。我以此一念明白了无量万法皆是我,当下就是对一切佛、一切菩萨、一切众生的供养,这叫一供一切供,这叫法供养。所以在佛法里一切供养中,法供养为最,一供一切供。
「十方如来,傍及法界,六道众生」,这是总说。这种供养唯是心供养。所以佛在《法华经》讲,我们一念信解如来藏,就是供养一切佛一切众生。所以我们以如来藏的智慧,供养一切众生,一个明白如来藏道理的人,他要什么没有呀?整个尽虚空遍法界都是他,不求自得。所以《法华经》把明心见性的人,生生世世得大福报叫什么?叫以道受乐。
求妻得妻,求子得子,求三昧得三昧,求长寿得长寿,如是乃至,求大涅槃,得大涅槃:「三昧」是禅定。从长寿,一直到大涅槃,到成佛。
所以这段经文充分体现出,一切供养中,法供养为最。可不是走到哪里,我给你一个念珠,我给你一个什么什么……我们到哪里都是以如来藏正法供养众生,不要去增加众生的情执。但对于那些个别的情况,对于佛法一窍不通的众生又当别论,给他一点名闻利养是可以的。这也是我们的良苦用心,那是限于个别的情况而言。有时候我们还要靠他们帮我们起到很大的作用。包括吃一餐饭都可以,不能把话讲死。但是就我们弘法来讲,到一个道场,到一个法会,只能以法供养。所以佛讲,不讲第一义法,非我弟子!
 
【佛问圆通,我从耳门,圆照三昧,缘心自在,因入流相,得三摩提,成就菩提,斯为第一。】
 
佛问圆通,我从耳门,圆照三昧:佛啊,你问起我在因地是怎么修行证果的,那么根据我的情况来看,我是修习耳根法门成就的。「圆照三昧」,就是「照见五蕴皆空」,圆满地见到了自己的本来面目。这就是一心三藏,这个「三昧」就是首楞严大定。首楞严大定是自性本定,不从他得。当我们明白了十法界一切万法就是我自己,你这个定有没有办法把它破掉?没有办法破掉。
缘心自在:就是不变随缘,随缘不变。以三十二应身遍入国土,是不是不变随缘呐?他虽然以三十二应身做人、做鬼、做畜生,是不是还是观音菩萨?那是不是随缘不变呢?「心」就是观世音菩萨的心,「缘」就是三十二应身遍入国土身。在缘在心都自在,这叫和光同尘。
因入流相:回忆他因地修行开始那个阶段,首先「动静二相,了然不生」,解脱对六根、六尘的攀缘,也就是背尘合觉,入一精之明之流,入圣人大光明流。
得三摩提:是成就了首楞严大定。我们在见道位即已成就了「三摩提」的一大半,进一步修证去除烦恼习气,圆满成就。
 
【世尊!彼佛如来,叹我善得,圆通法门,于大会中,授记我为,观世音号。由我观听,十方圆明,故观音名,遍十方界。】
 
因为观音如来做他的师父,教他修成耳根圆通法门,所以授记他「观世音号」。弟子跟师父的名号一样的。观音菩萨之威名闻于十方。
【尔时世尊,于师子座,从其五体,同放宝光,远灌十方,微尘如来,及法王子,诸菩萨顶。彼诸如来,亦于五体,同放宝光,从微尘方,来灌佛顶,并灌会中,诸大菩萨,及阿罗汉。林木池沼,皆演法音,交光相罗,如宝丝网。是诸大众,得未曾有,一切普获,金刚三昧。】
 
五体:是脑袋加四肢。
同放宝光:是表我们的智慧与万法圆融一个本体。
远灌十方:「十方」是无量方。
微尘如来:是表无量如来。
及法王子,诸菩萨顶:这是恒顺众生的方便,如来是法王,菩萨是法王子。那么我们讲「微尘如来」是表无量如来,微尘如来当下是不是法王子啊?「法王子」是不是一切万法呀?而且都灌在顶上。无量的顶归于一个顶,道交感应为一个本体,都是以心相传。这个心是表我们的智慧妙用。你现在明白了一心三藏道理,是不是五体放光了?是不是灌到了一切如来、一切法王子的顶呐?
彼诸如来,亦于五体,同放宝光,从微尘方,来灌佛顶,并灌会中,诸大菩萨,及阿罗汉:我们以心力观照十方法界,十方法界当下是不是回馈我们?就是前面讲的「不能分隔」。我们发一个善念、正念对万法,首先得到功德受用的是谁啊?近水楼台先得月,自己先得益,然后万法再反馈给我们,这叫「应供」。
林木池沼,皆演法音:这在《楞严经》再一次提出,无情是不是也是有情呐?
交光相罗,如宝丝网:这不是电影演的那种光芒万丈,是讲心电感应。但是,它有没有光呢?就是有光。人与人之间,物与物,包括这些茶杯,都有光。这个「交光相罗,如宝丝网」是一个本体,是不是讲一心三藏啊?
是诸大众,得未曾有,一切普获,金刚三昧:凡是听到说法的人,当下成就了首楞严大定,得到金刚三昧。并没有说——是诸大众,听观世音菩萨讲了以后,有的回去修行了二十三年,有的修行了八十年,有的修行了一个月,各自都得到了金刚三昧……有没有这样讲啊?没有节外生枝啊!是不是没有离开讲经堂,没有离开座位就证果了?《法华经》《楞严经》像这样的经文太多太多了。当下成就是不是就带来两个耳朵?要明白这个道理。
 
【即时,天雨百宝莲华,青黄赤白,间错纷糅,十方虚空,成七宝色。此娑婆界,大地山河,俱时不现。唯见十方,微尘国土,合成一界,梵呗咏歌,自然敷奏。】
 
天雨百宝莲华:是表成就了无量的智慧德能。这里的「天」是表第一义天,是表真心本来面目。不要理解为这是当时的天人都在散华。
青黄赤白:是表即因即果,各人次第千差万别。有什么心,就现什么相;有什么色,你就发什么光。
间错纷糅:这里表千差万别。虽然千差万别,它都是圆融为一体。为什么千差万别啊?老师同样传一句法,各人得到的受用不一样,也就体现出那青、黄、赤、白种种的颜色,但是它并不互相对立。
十方虚空,成七宝色:「十方虚空」是表法身,「成七宝色」是表化身。真空不空,它随缘显现为妙有,妙有是无量。「七」,在佛法里是表无量,无量没有哪一样不是哪一样。
此娑婆界,大地山河,俱时不现:是不是变成十方虚空了?所以这里正报、依报,法身、化身、报身,是不是圆融为一体了?也是进一步解释前面的「间错纷糅」,空和有都在「间错纷糅」。
唯见十方,微尘国土,合成一界:当下空有不二,这个「一界」就是一真法界。一真法界非空非有,它可以现空现有,即空即有。非一非无量,即一即无量。这一真法界叫真真如性。
梵呗咏歌,自然敷奏:这是表解脱知见,法喜充满。
——摘自 2019年最新版《楞严经》讲记


《菩提论》(附音频) 印广门清法师 著
浅探王阳明心学(之一)
《求是先锋》论文合集——印广门清法师
《四经序》
中阴身救度(强烈推荐)
清明祭文(附音频)
心经讲记大合集(音频+文字)(收藏版)
正修行路 答疑系列之一合集(音频+文字)(收藏版)
《法华经讲记》完整版——印广门清法师 (音频+文字)
《楞严经讲记》(音频+文字)第一至五卷(合集)
《楞严经》视频合集(强烈推荐)——印广门清法师

在线QQ咨询,点这里

QQ咨询

微信服务号